天子之师 素王殿堂

2024-02-02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文庙,为北京八庙之一,坐落在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成贤街),孔庙居左,国子监居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他生前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帝王不断为他加封尊号,汉、晋至隋朝称先师、先圣、宣尼、宣父,唐加文宣王谥,宋加至圣,元加大成。不仅加尊号,还为之修庙,今天的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读书人,于中统二年(1261)下诏:“宣圣庙及所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拜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并下令袭历代旧典建宣圣庙,祭祀孔子,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完成,并据“左庙右学”旧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十一年诏命孔子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号诏书石碑,现仍在大成门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皇帝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明永乐九年(1411),重新修缮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修整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30),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又增建崇圣祠。清乾隆二年(1737),皇帝亲谕孔庙可以使用黄琉璃瓦顶的最高规制,只有崇圣祠还是绿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祭孔祭礼升为大祀。孔庙的修缮一直持续到民国五年(1916)才竣工,成了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圣人贤哲亦沉浮
        孔庙三进院落,第一进门称先师门,第二进门称大成门,第三进门为崇圣门,二进院落是中心庙院,因孔子集古代中国文化之大成,继往而开来,故大门名曰“大成”。过大成门,一条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重檐五脊四坡,黄瓦朱甍,汉白玉月台和石阶,石阶左右各十六级,中间有长7米、宽2米的青石浮雕,浮雕上下两对戏珠飞龙,中间是蟠龙吞云吐雾。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牌位有两块,一块是明太祖所定“大成文宣王”,一块是明嘉靖所定“至圣先师”。殿内有配享的“四圣”、“十二哲”: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子(孔伋)、亚圣孟子(孟轲),先贤闵子骞、冉子耕、冉子雍、宰子予、端木子赐、冉子求、仲子由、言子偃、卜子商、有子若(东)、颛孙子师、朱子熹。
        东西两庑各十九间,供奉从祀先儒。东庑配殿在明代有澹台子灭明等三十一人,先儒左子丘明等十八人。西庑配殿明代有宓子不齐等三十一人,先儒十七人。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先古学说派别的不同认识,所褒扬推崇的对象也就不同,因而,在孔庙中从祀的牌位就总有变化,连牌位的尺寸也有变化。
        如此至宝存岂多
        大成门内两侧悬钟悬鼓下有十面石鼓分列两旁,为清乾隆年间仿先秦石鼓所刻,故称乾隆石鼓,鼓上所刻文字,名石鼓文。石鼓上面各刻一首游猎古诗,因此又称石鼓为“猎碣”。原石鼓唐代出土于陕西,宋徽宗时移置于汴京(开封),金太宗时移置于燕京(北京),元代孔庙建成后,置于大成门内,后存于故宫。郭沫若考证,原石鼓是前八世纪周宣王时代的遗物,至少是先秦镌刻的。
        石鼓旁有两座清代石碑,东侧碑碑额篆书“御制”二字,碑文有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途的说明。石碑碑额是乾隆御笔,碑身四面皆请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宣王愤起挥天戈,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辞严必密读难晓,如此至宝存岂多”。
        先师门内两侧,立着数排高大的石碑,这就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传说唐韦肇及第,偶尔题名西安雁塔,后人相继仿效,以显宗耀祖,于是元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便建碑题名。可惜这里元碑仅有的三座,还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在崇圣祠发掘出土的。因为元代题名碑主要在南京国学,这里原有元碑也往往被明代人将刻名磨掉,再刻上明代进士的题名。明碑有永乐十四年(1416)丙申科至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共七十七座。清碑有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共一百一十八座。元、明、清三代在孔庙中共有一百九十八座进士题名碑,均分三甲排列名次,共录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姓名、籍贯、名次,其中光绪三十年清代最末一科进士的题名碑,碑高约3米、宽1米,在第二甲第三排第十名刻有“沈钧儒,浙江秀水人”字样。
        官员人等统下马
        因孔庙配享宫城规制,所以在孔庙大门外的东西两侧约十几米处,各立有一座下马石碑,现存的是清碑。碑高约4米、宽1米,碑身下是抱鼓石雕碑座,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满、汉、蒙、回、藏等六种文字。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庙门森严,神权至上,足见孔子地位之崇高。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