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俗特点

2025-03-19 可可诗词网-印度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印度历史悠久,种族复杂。它的民俗是根植于多 民族生活文化土壤之中,伴随着漫长的社会发 展而变化的。因此,印度的民俗内容非常丰富。加之 印度的历史、意识形态、自然环境等特点,构成了印度 民俗本身的许多特点,使它有别于其他国家。
        (1)浓厚的宗教性
        宗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非常 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心理联系 非常密切。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现代 宗教,都给人类生活以很大影响。而印度的许多民俗 与宗教密不可分。印度的大量民俗现象中,都带有较 浓厚的宗教性,反映着人们思想意识,适应着人们的心 理需要。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 在,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深入到 印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在当地人看来,保护宗 教的人会受到宗教的保护。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 教仪式行事。一个人从生到死,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阶 段,有不同的宗教仪式活动。以印度教徒为例,妇女怀 孕后要举办生男仪式,以祈求生个勇敢的男孩;女子怀孕四个月 后,举办分发仪式,用饰物将孕妇头发打扮一番,以祈消灾避邪,母 子健康;婴儿出生时,举办诞生仪式,以祈求婴儿降生后无灾多福, 长命百岁;婴儿出生后第十天或十二天为吉日良辰,给婴儿举办起 名仪式,所起的名字,大都与星辰、神名等有关,以祈多福;若婴儿 生下后不幸夭折,其父母则要加倍敬神,而且一定要给孩子起个神 名;当小孩出生十二天到四个月之间,为其举办“出门仪式”,此后 小孩才能被抱出门外;婴儿长到六个月后,可开始给婴儿吃些粮食 性食物,但必须先为其举办“初食仪式”;婴儿长到1—3岁时,剃胎 发也要举办盛大仪式,祝福小孩长大成人,胎发的处理也有一定习 俗规定;当小孩长到3—4岁时,请首饰匠和理发师给小孩举办“穿 耳眼仪式”,为孩子祝福;小孩学知识之前,先为其举行拜石板仪 式,从此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印度教的前三个种姓(婆罗门、刹帝 利、吠舍)的小孩分别于8岁、11岁、12岁时举办“再生仪式”,以便 使小孩获得第二次生命,仪式后小孩的地位才会提高,真正获得应 有的社会地位,开始遵守各种姓有关规定。结婚时,要举办的结婚 仪式就更多了。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是个重要的宗教仪式,非常 神圣,是由天神安排的。因此,结婚仪式非常复杂,如耿雅丹、巴格 里拉合朗,等等。一个人死后,更要举行葬礼。印度人认为,人生 在世,通过各种仪式使人战胜今世,让人万事如意、幸福平安。一 个人死后,再通过举办的各种仪式战胜来世,让死者的灵魂在阴曹 地府获得安息。基于这种思想,印度人对葬礼非常重视,以祈死者 灵魂无任何痛苦,这是把今生与来世连接在一起的一种仪式。
        除上述习俗外,印度人进厨房,必须脱鞋赤脚;做饭菜时,不准 用嘴接触勺、铲等炊具来品尝食物,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恭。吃饭 前,先向周围洒水、扔饭,以供神享用;一周内,何日去什么方向吉 祥,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绝大多数 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可见印度 民俗与宗教关系之密切,其宗教性的特点显而易见。
        (2) 复杂的民族性
        印度民俗的特点除宗教性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具 有复杂的民族性。这种复杂的民族性,是印度古老文明的体现。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东方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创造古老 印度文化的印度民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 各民族统一于整个印度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构成了 印度民俗的整体,表现出印度民俗的多样性特性。印度人信神,其 宗教之多,流行之盛,令人惊奇,但又不同于西方宗教,比西方宗教 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民族生活的土壤、历史条件和文化素质不同的 缘故。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民俗都是民族的,没有超过民族的 民俗。
        印度民俗是印度古老文化的体现,它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 诸方面所呈现出的印度特点。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文化表现。印度 的服饰与中国不同,在民族内部,服饰的富贵贫贱之分和官服民服 之别不大明显,其总的风格、式样大都一样,至多有质料优劣之别。 饮食民俗中,印度菜肴在民族生活中虽有高低之分,但其色、味在 世界上独树一帜,别有风味,这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人们的宗 教信仰不无关系;居住民俗方面,印度式的建筑,以其通风透光和 不拘一格而闻名于世。
        印度的民族众多,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城乡有别,各地有异,而 且各民族之间也差别很大。有些民族已进入较发达的社会,定居 高楼大厦,过着现代化生活;有些还处于部落社会,以刀耕火种或 打猎为生,甚至赤身裸体,过着原始生活。上述种种,体现了各不 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并存的特点。因此,研究印度的民俗,不仅有助 于了解印度的整个历史进程,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史的 发展。
        印度民俗所以具有这种多民族性,与印度的历史进程有关,印 度人种繁多,血统混杂,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许多世纪以来, 各种族流入印度,带来了各自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它们彼此学习、 相互融合,从而使印度文化变得多姿多彩。诸如达罗毗荼文化、雅 利安文化、穆斯林文化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等,其中当然也包括中 国文化在内。这众多的民族文化,反映在民俗上则呈现出民族的 特点和相互融合与影响的民俗现象,这也是印度民俗的重要特点 之一。
        (3) 鲜明的阶级性
        印度社会从阶级社会开始,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 这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差别存在,在各 项文化上就有了很大差别。反映在民俗上,则存有阶级的差异性。 一般来说,民俗是广大民众创造和传承的,大量民俗都是围绕广大 民众的生活而进行的。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创造与传承,离开了广 大人民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民俗存在的基础。在阶级社会里,民俗 一般属于人民文化的范畴。这种人民文化,无时无刻不受到剥削 阶级意识的影响。但是,由于它主要为人民所创造,在民间进行传 承,表现人民的意识与思想要求,因而总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在语 言的传承和民间礼俗与节日方面,其人民文化的性质尤为鲜明。 有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民间节日等,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强烈 的反抗精神。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反封建剥削与压迫的强烈控 诉等思想内容都有体现。这同印度历史上长期王国林立、彼此争 战或遭受异族入侵和占领有关。至于一些岁时节日,人生礼俗等 更体现了一定的阶级内容。
        由于存在这种民俗的阶级性,在对待民俗时,“不能不注意 其阶级内容,并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到民俗的整体 性。又要看到民俗的阶级性。这里有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阶 级性的存在,并不排斥居于同一社会中的各阶级间的相互 作用。”
        (4) 封建性
        印度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前面提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封建 割据严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受封 建思想的束缚与影响很深。在印度广大农村,其表现更为明显。 印度的民俗,有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流传下来的,但其大部分乃 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或由封建社会传承、发展而来,因此,印度的很 多民俗思想、民俗行动,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其主要表现 如下:
        男尊女卑,妇女地位低下。“夫为妻纲”,非常突出。妻子要绝 对听从丈夫,丈夫不幸去世,其寡妇妻子被视为“不祥组织物”,不 得改嫁,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印度独立以后,虽然政府做了大量 提高寡妇地位的工作,但由于这种陋习由来已久,流毒很深,因此, 至今仍影响很深。
        存在种姓制度,这是阶级分化的产物。这种制度,把社会分成 不同的社会集团。同样是人,因属于不同种姓,就有不同的地位和 权利,所从事的职业也有“神圣”与“下贱”之分,就连他们的各自饮 食、婚配等也都有不同的规定,不得违反。尽管它对社会危害很 大,但一时难以消除。
        寡妇殉葬。它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暂且不提,但它属于封建 陋习,这点毫无疑问。时至今日,还时有发生,可见此遗风顽固。
        在婚姻结合上,一般允许“顺婚”,禁止“逆婚”,即高级种姓 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但较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较高种 姓的女子,否则,高级种姓的人会有被开除种姓之外的可能。这 种奴隶制社会初期的产物,至今仍严重的影响着印度广大人民 的生活。
        上述种种封建性的东西,是印度民俗中的糟粕成分,它妨碍着 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乃至新事物的接受,有害于移风易俗和社 会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
        (5) 原始性
        印度的民间风俗,源头很久,虽然后经不断创造,但古老的遗 风却大量存在,有许多风俗都可以回溯到人类初期,有的虽然被发 展和改造,但依然有原始的风俗成分。由于封建保守性存在,这种 原始成分,包括民俗意识、民俗行动,往往被顽强地保留下来,这就 形成了印度民俗原始性的特点。
        印度民俗的原始性,在宗教信仰、婚丧祭俗和节日庆祝等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信灵魂说。有些人有病时,向祖先祈祷,希望祖先为他们驱 病赶魔。这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时代,对生死无法解析时的原始 信仰。有种风俗,死者的遗体必须放到墓地去。人们认为,这样, 死者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慰,否则死者会变成鬼,折磨活人。因此, 安葬时,先杀生祭奠,然后火化。火化后,由和尚和死者的亲属捧 着骨灰,径直送到本族墓地,路上不准回头看。路上遇到河流,就 用线或长草搭在河的两岸,以便让死者的灵魂顺利地渡过河去。 骨灰埋好后,要一连三天到墓地给死者的灵魂送饭,并查看墓地上 的脚印,以判断死者的去向。死者的家属一月内不准干活。人们 对一年一度的祭祖也很重视。谁不这样做,谁就得不到社会上的 帮助,祖先也不会逢凶化吉,保佑他们,坚信活人的幸福全靠死人 保佑。凡此种种,例子不胜枚举。显然这些都是原始信仰,至今在 有些民族、有些地区中仍流行不衰。
        结婚时绕火转圈,视火为神,以火为证。这也是几千年流传下 来的信仰,至今在城乡中非常流行。
        印度有些地区,拜蛇的风俗盛行,门前有小树林或小池塘,树 林里有石头砌的小蛇庙,庙里有石雕蛇像。在有些人看来,谁想发 财致富,非敬神不可。那些没有后代的人,或者儿女愚蠢的人,对 蛇神的忏悔和祈祷更为虔诚。印度的这种拜蛇风俗自古就有,在 《梨俱吠陀》《家宅经》等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在印度有些地区,人们深信鬼神,认为鬼神的影响是灾难之 源。因此,旅行或做某事之前,先看是否吉祥,设法逢凶化吉。他 们把某人生病,视为野鬼显灵的结果,用抽签的办法确定病因,用 杀猪宰鸡的办法,祛病消灾。
        印度民俗的原始性还表现在人们认为打雷、下雨、刮风、地震、 潮水、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是由专门神来掌管。因此,经常向有 关神供奉祭品,以消灾避邪。
        除上述原始民俗外,在印度,拜猴、拜鸟、拜树、拜草、拜山、拜 河等自然崇拜者大有人在,这种原始崇拜习俗,自古相传,在古代 文学中可找到有关记载。
        尽管印度不少的习俗是由原始性习俗变化而来,但后世的生 活和思想使其中有些情况有所变化,有的流行范围缩小或人们对 其重视的程度减少,如授胎礼等;有的在内容上作了修改,或形式 上有所简化,如印度教的婚礼等。
        民俗中的原始成分告诉我们,研究现代民族,必须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眼光,探寻其源和发展,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和各种 变化。
        (6) 重要的实用性
        印度民俗的实用性,无论在信仰心理方面,还是民俗本身,在 人民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影响。其实用价值,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宣传宗教,乞求降福。直到现在印度绝大部分人们笃信宗 教,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到绝大 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俗活动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一个人 从生到死,有不同的宗教仪式,这些大量的活动一般都离不开敬 神、祭祀,他们千方百计取悦于神,真正目的是希望诸神降福于仪 式的举办者全家或某人,不仅今生今世平安多福,吉星高照,而且 来生来世一切如意,不遭灾遇难。
        2. 防病治病,消灾祛邪。印度许多风俗与此有关,从乡村到 城市莫不存在。如对生育禁忌的讲究,处理死丧的谨慎,婚嫁喜庆 的追求,人们往来的界限,饮食起居的规定等等,均有这方面的意 义与作用。人们从这些实用目的出发,才保持这些民俗。
        3. 惩恶扬善,欢庆胜利。这方面的内容在一些节日的来历上 反映得较为突出。印度人民自古以来,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 多格调不一,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印度古代文 化史上不可缺少的篇章,而且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 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如霍利节,焚烧象征霍利的柴堆,以 示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凶残,以达到惩恶扬善和教育人们的目 的。又如胜利节也是同样,节日那几天不仅讲述有关故事,到节日 的最后一天,焚烧三个巨型纸人,它们分别象征罗摩的仇敌,以表 达人们爱罗摩之心,恨仇敌之情,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节日热 闹,一年一度,人们非常重视。
        4. 祈求丰收,免遭灾歉。农民在收成前后举办礼祀活动,多 半出自这种目的。祭天、祈雨、求神等活动固然如此,就是拜犁、拜 各种工具也莫不如此。有的犁地不用铁犁,种地不用化肥等做法, 也是以此为出发点。
        5. 增强团结,消除隔阂。印度的仪式、节日活动很多,有些活 动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如霍利节就是其中之一。节日期间,不仅 没有种姓之分,无男女之别,就连平日有些敌意,彼此不和的人,节 日期间也要相互祝贺,拥抱一番。这样,原来不和的,现在和好了, 原来不讲话的,从此讲话了,达到团结的目的。
        6. 激励斗志,奋发图强。通过一些节日活动,再一次提醒人 们不要忘记过去,联系当前实际提出任务,向新的目标前进,如德 喜合拉节(胜利节)等就是例子。
        如此种种,这些都是印度民俗实用性的主要表现。这种实用 性反映着民俗的真正价值,是民俗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尽管有 些民俗比较原始,而且有封建思想的渗透,甚至也有不少愚昧落后 的成分,但仍有它的实用价值。任何民俗若脱离社会、脱离生产和 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就不会存在和流传下来,所以民俗在很大程 度上起着积极作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