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民间故事

2024-04-25 可可诗词网-印度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印度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善于讲故事。印度 的民间故事素以优美、睿智、寓意深刻闻名于 世。这些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虽然有许多被湮没, 有许多被收进宗教经典中,用于宣传宗教,但仍有大量 的汇编成集,保存了下来。其中著名的故事集有:《五 卷书》、《伟大的故事》、《嘉言集》、《鹦鹉故事七十则》、 《大故事花族》和《故事海》等。这些故事集在印度古代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可以同印度古代的两大史 诗——诗剧《沙恭达罗》、长诗《云使》等媲美的一株光 彩夺目的奇葩。
        印度民间故事不但是印度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对亚洲、非洲和欧洲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正 如鲁迅所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 文,往往蒙其影响。”以《五卷书》为例,公元6世纪,《五 卷书》被译成帕荷里维语,传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各国,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它被辗转译成了阿拉伯文、古代 叙利亚文、德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古代希伯 来文、法文、丹麦文、冰岛文、荷兰文、西班牙文以及多 种斯拉夫语言。曾经有人计算过:《五卷文》共译成15 种印度语言、15种其他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 欧洲语言。而且很多语言还并不只一个译本,英文、法 文、德文都有十种以上的本子。1964年,我国也有了季羡林先生 直接从梵文译过来的《五卷书》全文。
        印度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过程中,有许多已被吸收进欧 洲、亚洲和非洲各国的民间文学中,还有一些进入了各国作家的作 品中,像薄迦丘的《十日谈》、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拉·封丹的《寓 言》等,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中也可以找到印度童话的踪迹。我 国的汉译佛典中包含大量的印度民间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也屡见 不鲜,如:《太平广记》、江盈科的《雪涛小说》、明刘元卿的《应谐录》 等书中,都可以看到印度民间故事的影响。
        印度古代民间故事的形式,往往是诗文并用,有故事,有教训。 同我国古典小说在故事中插入“有诗为证”一类的格式相仿。故事 的编排常常是全书有一个基干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 故事,如此环环相套,从而编织成一个庞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规 模之庞大,令人惊叹不已。以《故事海》为例:全书18卷,124个 “波浪”(章),以优填王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为主干。在他们父子两 人的故事里编排了178个小故事,有些小故事里面又套着小故事, 甚至所套的小故事又附属有小故事,这样合计共有200多个故事, 实在是一个故事的汪洋大海。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印度民间故事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不劳而食的谴 责。如《啄木鸟》故事里,那个幻想不劳而食的樵夫,一旦树神满足 了他的要求,把他变成一个鸟儿之后,他才深深地体会到“鸟儿整 天飞来飞去多没意思”,“只有劳动可以换来幸福”。但他后悔已 晚,只好变成一只啄木鸟,天天用嘴啄树,发泄对树神的怨气。《渔 民和大海》里的青年渔民,当父亲不幸被大海吞没之后,第二天他 就勇敢地继承父业下海捕鱼去了。一个富家子弟对他的行动十分 惊讶。青年渔民回答他说:“与其像你父亲寿终正寝,不如葬身大 海。”这回答充满着对劳动的自豪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实在是一 篇寓意深刻的好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既有浓厚的幻想成分和浪漫主义精神,又有可 靠的现实生活基础。如魔鬼变成美女害人,最终受到惩罚;懒惰的 樵夫变成了啄木鸟;蛇可以变成少年与美丽的姑娘成亲等。这些 故事情节虽然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出现,但它却表现了古代印度 劳动人民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合理要求与想像,曲折地反映了现 实生活。
        至于那些动物故事的幻想性就更强了。印度民间故事中有大 量的动物故事,把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这些故事中, 常常是一方面保留着动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如猴子的机灵、骆驼的 憨厚、驴的愚蠢、狮子的残暴、狐狸的狡猾;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社会 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反映到故事中去,使动物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 这些故事想像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通过动物之间的纠葛,写 出人情世态,有着深刻的寓意。
        印度民间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武 器,印度民间故事反映出古代印度社会的真实面貌。在这幅光怪 陆离,色彩纷呈的画面里,可看到形色各异的人物:有国王、王后、 王子、公主、大臣、婆罗门、刹帝利、法官、商人等社会的上层人物; 也有农民、手工业者、小贩、苦行者、猎人、吠舍、首陀罗等被压迫与 被剥削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总是正直、善良、被 侮辱被损害的人得到好的结果,而那些坏人、压迫者、剥削者、贪财 者、忘恩负义之徒都没有好下场。神奇的法宝,也只有落到好人手 里才会显灵,一旦被坏人掌握,不是失去作用,就是受到惩罚。好 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惩恶扬善,泾渭分明。在那个时代,人民在 现实生活中不是主人而是奴隶。为了反抗残暴的专制制度,人民 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人民就创 作了民间故事与之分庭抗礼。所以民间故事实际上成了古代印度 人民与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人民把在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都寄托在民间故事之中。在这个领域 里,他们热情歌颂自己的英雄,无情鞭挞剥削者;宣传自己的道德 观念,戳穿敌人道德的伪装。
        印度民间故事有其明显的特点,凡是读过印度民间故事的人, 无不留下以下几个深刻印象。
        第一,惩恶扬善是印度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善良、正 直、谦逊、忠于友谊、忠于爱情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受到赞扬,而且得 到好报。这类故事很多,如《勒克希米和洋娃娃》、《谁更愉快》、《阿 耶本》、《斑鸠》、《印度鸳鸯》和《善有善报》等。与此相反,贪婪、诡 诈、虚伪、忘恩负义、口蜜腹剑等行为则受到谴责,得到恶报,如《狮 子和啄木鸟》、《月亮母亲》、《聪明的猴子和愚蠢的鳄鱼》、《口蜜腹 剑的印度鹤》、《不自量力的豺》等。这类故事中,《善有善报》是颇 有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兄弟二人,一富一贫。有钱的哥哥 认为,在世界上“善不会有善报”,人只能顾自己才是正理。穷弟弟 认为,即使自己受苦也应想到帮助别人,“善总会有善报的”。两人 争执不下,便以各自的财产打赌。后来弟弟穷得把自己的两只眼 睛都出卖给了哥哥。一个偶然的机会,弟弟偷听了魔鬼的谈话,找 到了治愈眼睛的神药,并且救活了濒于死亡的一城百姓,治好了哑 公主,受到了国王的奖赏。哥哥打听到弟弟发财的原因后,也连忙 去偷听魔鬼谈话,却被魔鬼掐死了。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弟弟的 勤劳、善良,而且突出了他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坏心肠的哥哥却 受到惩罚。印度人民在自己创作的民间故事里,可以痛快淋漓、狠 狠地处罚和嘲弄富有者,赞扬道德高尚的劳动者,即赞扬劳动者自 己。这正是这类作品深刻的人民性所在。
        第二,歌颂弱者团结起来,战胜横行霸道的强者,这是印度民 间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三,印度民间故事没有放过对权势者们的讽刺和揭露。它 把矛盾对准暴君、奸臣、居心叵测的法官、贪心的地主、吝啬的婆罗 门、狡猾的商人以及愚蠢的御用文人等。它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 道貌岸然的假面孔,还他们以丑恶的真面目。如《暴君》中,一个无 恶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当全国人民张灯结彩庆贺这件喜事的 时候,一个卫兵却哭泣起来,新国王十分诧异,问他为什么哭,他回 答说:“我现在哭泣,是担心先王对阎王爷也是这种态度,万一阎王 爷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来可什么办?”多么绝妙的讽刺! 作者没 有去写暴君生前的恶行,单写他死后给人留下的余悸,这种揭露比 正面的谴责还要入木三分。此外,《会变金币的海螺》嘲弄了贪心 的商人;《男孩上苏克纠里亚》通过机智的男孩,惩罚了一毛不拔的 地主;《居心叵测的法官》以动物故事的形式,揭露了法官假正经、 真害人的本质。总之,这些讽刺是辛辣的,一针见血的。这种大无 畏的斗争精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社会中出现,尤令人敬佩。 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性。
        作者在此选译了以下三篇小故事,请读者欣赏。
        

五颗稻粒


        王舍城里有个商人,名叫特纳,他聪明能干,家里有很多财产。 他有四个儿媳,分别叫吴奇迦、泡格沃迪、拉克希迦和拉克莉。
        有一天特纳想:在家里一切事都由我说了算,都得听我的,假 若我离家外出,一旦突然病倒,或万一死在异国他乡,到那时这个 家由谁来支撑,会出现什么样情况呢? 谁还给他们出主意,想办 法?想到这里,特纳让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把家人和亲戚都 叫到一起来吃饭。饭后,当大家闲聊的时候,特纳把几个儿媳叫到 身边,说道:“孩子们,我给你们每人五颗稻粒,你们要好好保存,一 旦我向你们要时,你们要还给我。”四个儿媳异口同声地答应道: “是的,爸爸。”然后她们每人拿了五颗稻粒走了。
        一天,最大的儿媳吴奇迦想:我公公的仓库里有几千斤稻谷, 当他向我要时,我从仓库里拿五粒给他就是了。想到这里,她就把 那几粒稻谷扔到了一边,然后又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第二个儿媳泡格沃迪也这样想:公公的谷仓里有几千斤稻谷 呢! 于是,她把那几颗稻粒去掉皮,放进嘴里嚼着吃了。
        第三个儿媳拉克希迦想:“公公把许多人叫来,当着大家的面 让我们妥善保存他给我们的那几颗稻粒,这里一定有什么奥秘。” 于是她用一块干净的布包好,放进自己的珠宝盒里,搁在枕头旁 边,认真保存着。
        第四个儿媳拉克莉想,公公准是出于某些考虑才给了我们这 几颗稻粒。于是,她把几个仆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准备一小块 地,当下大雨时,就把这些稻粒种到田里,然后再移植到其他地方, 并且要把四周围起来,精心管理。”
        仆人按拉克莉的吩咐都一一照办了。当年水稻长势很好,看 上去翠绿喜人,等到稻子成熟时,及时开镰收割,脱粒弄净,然后装 在几个空缸里,盖上盖,存到粮仓里去了。
        第二年雨季到来时,她又把这些稻粒种到田里。像第一年一 样让人精心管理,稻子收下后,又装进罐里。这样过了三四年,那 五颗稻粒变成了几百罐稻粒,被精心地保存在粮仓里。拉克莉非 常高兴,无忧无虑地生活起来。
        转眼过了四年。有一天,特纳想:前几年我给儿媳们的那五颗 稻粒,今天我应把她们叫来问问,看看她们是如何保存的。特纳又 把自己的亲人们召集在一起,让几个儿媳站在跟前,向她们要那五 颗稻粒。
        首先问了大儿媳吴奇迦。她到公公的仓库里去取来五颗稻 粒,放在公公面前。特纳问儿媳:“这是原来的,还是另外的?”吴奇 迦想了想说:“爸爸,原来那五颗稻粒我当时就扔了,这几颗是我从 你的仓库里拿的。”特纳听了她的回答,非常生气,然后他安排吴奇 迦在家里负责扫地。
        接着又问泡格沃迪,泡格沃迪如实回答了,特纳分配她去碾米 磨面负责做饭。
        当问到拉克希迦时,她打开自己的盒子,取出那五颗稻谷,交 给公公。特纳对她表示满意,让她负责管理仓库。
        最后轮到拉克莉。她说:“爸爸,你给我的那几颗稻粒,我把它 装进罐子,存在粮库了,要把它全部弄来,恐怕得需要几辆马车 拉。”接着拉克莉把事情的全部经过告诉了公公,谈到她如何把五 颗稻粒年年不断地种在田里,如何年年地取得丰收。特纳让人从 仓库里取出那些盛粮的罐子。特纳看后非常高兴,从那天起,特纳 就让拉克莉当家了。
        

(王树英编译)


        

金尾蛇


        在阿萨姆地方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贫穷的农夫,他的妻子名 叫苏贾达。他们有七个儿子,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夫妻俩不得不拼 命地干活。
        农夫每天清早下地劳动,傍晚才收工。妻子苏贾达整天在家 操劳家务,扫地、打水、做饭以及上山打柴等活儿,都得由她干。
        农夫的七个儿子都非常懒惰,恐怕世界上再没有比他们更懒 的人了。他们既不帮母亲干家务,也不去分担父亲的农活儿。因 此,母亲很不高兴,只得日夜祈求老天爷帮忙。
        “哎,老天爷呀”,她说,“请您再赐给我个能帮我干活的儿 子吧。”
        村上的人都纷纷议论说,这次她再生一个儿子,一定很好。夫 妇俩坚信,他们的这个儿子一定与前七个儿子不同。第八个儿子 终于降生了,可生下来的不是人,而是一条长蛇。它一生下来就爬 出家门,一直爬到森林里,然后就消失了。苏贾达起初很难受,因 为她的孩子不是人而是蛇,现在见它走了,更加痛苦万分,为自己 的不幸,她一连哭了几天。
        一天夜里,苏贾达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蛇儿子躺在自己的怀 里,并对她说,“妈妈,您干吗为我这么伤心难受? 我投胎为蛇,是 因为受到了诅咒。”
        “诅咒,什么诅咒?”苏贾达问道。
        “从前,我是个富人。”蛇回答说,“我积攒了大量的黄金。尽管 我有那么多钱,但是我一毛不拔,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没有给过一 分钱。我母亲因为饥寒交迫,最后活活饿死了。我罪大恶极,现在 老天爷罚我投胎为蛇。我对自己的过错很后悔,现在为了赎罪,我 将每天给您一寸金子。”
        “一寸金子?”苏贾达问道。
        “是的,每天一寸金子。”蛇说,“从明天起,我每天来家喝一碗 牛奶,喝完后,您用刀把我的尾巴砍下一寸来,被砍下的一段会马 上变成黄金。”
        “但是,孩子,”苏贾达说,“这样你会很痛苦的。”
        “不会的,母亲”蛇回答说,“您这样做,我一点也不疼。”
        苏贾达从梦中醒来后睁开两眼,朝四下里看看,她想:蛇可能 就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但是找了好久,哪儿也没找到。苏贾达相 信自己的梦是真的。
        第二天,她把一碗牛奶放在地上,等待蛇的到来。过了一会 儿,她看到有条蛇爬来喝奶,喝完奶后,它朝母亲看看。这时苏贾 达意识到,这是让她砍它的尾巴,于是她举起了刀,但手发抖了。 这时她又想起蛇最后说的一番话,于是便一刀砍了下去。被砍下 的尾巴,立即变成了金子。蛇又爬出房间,回到森林里不见了。
        从此以后,苏贾达的蛇儿子每天清早来到这里,喝一碗牛奶, 然后苏贾达就砍下一段它的尾巴。
        现在苏贾达家里不再缺吃少穿了,她的七个儿子开始追求享 乐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甚至发展到觉得每天得到一寸黄 金还嫌少。
        “我们应该得到更多的钱。”几个儿子来到母亲面前说。
        “我们每天已经有了一寸黄金了。”苏贾达说,“应该有多少就 花多少。”
        大儿子听了说:“我看,如果您再多砍一点蛇的尾巴的话,对它 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会理解我们的难处的,而且我还认为,他会乐 于帮助我们的。”
        “不行,”苏贾达说,“不能这样,我只能砍一寸,不能再多。”
        可是她的儿子们总纠缠不休,每天跟在她身后,有时吵闹,有 时苦苦哀求。一天,苏贾达很烦恼,索性听了儿子们的话。她想: 砍下一寸多一点,对蛇也许不会有什么损害。
        第二天,当蛇又来喝牛奶时,她像往日一样,在它前面放了满 满一碗牛奶。当蛇喝完奶后,这次她不是砍下一寸长,而是两寸 长。顿时,蛇的尾巴鲜血直流,几分钟后,蛇挣扎着死了。苏贾达 惊恐万状,痛苦至极。
        她的七个儿子来到屋内,看到母亲在痛哭流涕,其中一个儿子 捡起砍下来的两英寸蛇尾,发现与从前不同,它不是金子,而是普 普通通的一段蛇尾。
        “哎,我的天哪”,他们叫道,“这回不仅没能得到金子,反而把 蛇也砍死了。”
        然后,七个儿子也坐在那里大哭起来。
        

(王树英编译)


        

教训吝啬鬼


        从前有个地主,是个吝啬鬼,他只是让长工和仆人为他干活, 但从不给工钱,总是用一些借口扣掉他们的工钱,工人和仆人对此 非常气愤。那个村里有位年轻农民,他既勇敢又聪明,当他得知地 主剥削工人的时候,十分愤怒,决心教训教训这个家伙。一天,他 在想好对策之后,来到地主家里,说道:“先生,我是慕名而来的,我 失业了,请给个什么工作干干吧。”
        “想在我这里工作!”地主从头到脚把他打量了一番,然后说 道:“想想看,有很多人来过这里,可是因为工作不能称我的心所以 都跑了。在我这儿干活,有一件事要记住,如果我让你干的活儿你 不会做,那么我是分文不给的。”
        “好吧,你就派活儿吧。”那位青年农民回答说。
        从此以后,那位青年就在地主家里工作起来。每天早晨太阳 出来之前他就下地干活,傍晚太阳落山以后才回家。二十天过去 了,青年决心要教训地主了,他说:“老爷,我现在生活有些困难,预 先给我一些工钱吧。”
        “预先支付工钱?”地主皱起了眉头,望了望他,说道:“一定会 给你的,再干两三天的活儿吧。”实际上地主是想故意给他一些难 干的活儿,叫他完不成,以便扣掉他的工钱,把他赶走。
        “可以,老爷。”青年心中有数地说,“什么难活儿你就吩咐吧。”
        “前面的山上长着竹子,竹叶是牛的好饲料,你赶着牛到竹子 上去放牧吧,记住,我说的是把牛赶到竹子上去放牧。”地主狡猾地 笑了笑。
        “我就去,老爷!”青年农民说完牵着牛朝山上走去。到了竹林 之后,他把牛拴在一棵竹子上使劲用鞭子抽打起牛来,边打边说 道:“你的可恶的主人说了,叫你到竹子上去吃竹叶,所以你要上 去,到竹子上去。”打得那牛到处乱跑,不住地叫。
        过路的人看到了这情景,回村后就去告诉了地主。地主闻 讯马上赶来,他向那个青年农民喊道:“喂,傻瓜,干吗使劲打 牛啊?”
        “我是照你的话做的,它不到竹子上去,这样我不打它怎么成 呢?”话声刚落,青年又用鞭子向牛使劲抽打起来,把牛打得半死。
        “哎呀,你住手,别再打了,我没有叫你这样干。”地主叫喊道。
        青年农民这才住了手,把牛牵到地主身边,说:“那么现在预支 点工钱吧,老爷!”
        “行,行,我给你,回家去!”地主回答说。
        到家之后,当青年再一次要工钱时,地主回答说第二天再给。 第二天青年农民再向他要钱时,地主则说:“先再帮我做点小事,我 拿来点菜秧,你把它们种到没有土的地里,种到屋顶上,到时候有 你的工钱。”
        “很好,老爷!”说完青年就抄起了锄头上了房。
        地主坐在家里照样忙自己的事情,不一会儿,地主听到了拆屋 顶的声音,马上从房里跑了出来,一见青年正在掀屋顶上的瓦,便 高声喊叫起来。
        “喂,傻瓜! 你这是在干什么?”
        “怎么?”青年农民说,“我是在挖坑种菜,怎么啦,不挖坑怎么 种菜呀!”
        地主心痛极了,央求他赶快下来。事后倒是预支了他一点工 钱,可是地主还想如何吞掉他剩下的工钱,为此事他又考虑了几 天。月底到了,若是青年农民不走,下月一号非给他工钱不可,想 着想着地主又把那位青年叫来,对他说道:“喂,老兄,现在还没下 雨,我们的稻田干了,你无论如何要把稻田搬进家里,好用家里的 水浇灌它,免得稻子被旱死。”
        “很好,老爷”,那位青年明白了地主的阴谋,心里暗自发笑,立 刻答应了。
        天刚一亮,青年就用锄头凿开地主的房门,墙也被砸塌了。地 主夫妇一看到这情景,害怕了,两人马上赶过来喊叫着阻止他。这 时青年农民不满地说:“喊叫什么,老爷,你想想看,不把这门弄大 一点,这么大的稻田怎能弄到家里来,把它搬到家里来是你的命 令呀!”
        “行了,行了,我发誓,从今以后甭说是你,对任何人都不叫他 们做这类事情了。”地主后悔地说道。
        青年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地主制服了,使他再也不敢随 便为非作歹了。
        

(王树英编译)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