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情人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不题撰人,首有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天花藏主人作 序,多署“题于素政堂”,二者或为一人。此书行文构思,亦与天花藏 主人其他作品相类,序虽称“代为叙出”,可能亦出其手。十六回。存 清初本衙藏版本和乾隆间复刻本,现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校点本。
        
        作品写双星与江蕊珠的爱情婚姻故事,叙四川双流县宦家子弟双星,借游 学为名,寻求理想配偶,经湖广、福建,至浙江山阴,遇先父好友致仕的少师 江章,认为义子,留住其家读书。江有女蕊珠,亦具才貌,二人初见,均各动 心,蕊珠有感而赋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诗,双亦题和,透露爱慕之意。双还将 原诗抄贴墙上,顶礼膜拜,期望日亲日近,得偕伉俪,忽闻婢女若霞言做了义 子,便做不得女婿,大失所望,致卧病不起。蕊珠得知其对己深情,甚为感动, 在贴身丫鬟彩云的帮助下,打消顾虑,与之从权定盟,并鼓励其谋取功名。江 章款留双星,本有择婿意,当其奉母命返乡应试时,面许其婚事。双星中举后, 在其母催促下,赴京会试。显宦之子赫炎,闻蕊珠貌美,谋娶不成,怀恨在心, 向选妃太监进谗,指名点选蕊珠进宫。蕊珠迫于圣命,怕遗祸父母,无奈应选 上路,行前劝父母收彩云为义女,使老有所养,并留书双星,嘱与彩云续盟成 亲,自己则于船至天津时,投河殉情,幸被人救起,送往四川双家。双星中状 元后,驸马屠劳欲招赘之,遣媒议婚不成,便扣其求赐归完婚的本章,荐其去 海外封王,历风波之险,逼之就范。双星矢守盟约,不为所动。封王归来,过 浙江至江家,知蕊珠为己而死,痛不欲生,誓不再娶。及见遗书,深感其对己 顾念万全,不忍违拒,勉强与彩云成婚,但心念蕊珠,与之分榻而居。进京途 中,又在蕊珠投水处隆重祭奠。回朝后被封为太子傅,怕屠劳纠缠生事,即告 假还乡省亲。双星至家,彩云亦已在江章陪送下至蜀,其母责怪他结亲而不同 床,命重结花烛,他于拜堂入洞房后又要离去,被新人喊住,竟是他苦苦思念 的江蕊珠。
        《定情人》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小说肯 定和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和邪恶势力的阻挠 破坏,争取在婚姻上掌握自己命运的积极努力,以及他们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 具有一定反封建反礼教的进步意义。
        双星和江蕊珠都渴望并努力追求如意的配偶、美满的婚姻,双方的父母都 很开明,不象《西厢记》中老夫人那样阻碍其结合,但仍好事多磨,历尽险阻。 阻力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双星留居江府,指望与意中人亲近,但为礼教规 定的 “内外隔别”所限,虽结义为兄妹,亦难得见面和沟通。双星患病,固然 如回目所揭示“蠢丫头喜挑嘴言出祸作”,其语本非蕊珠父母之意,双星所以相 信,因其涉于礼教所强调的名分,兄妹结婚,便是乱伦,包括异姓结义者。《西 厢记》中老夫人阻挠崔张结合,手段之一,便是使二人兄妹相称;《水浒传》中 李师师有意于燕青,燕青便拜她为姐,“拜住了那妇人一点邪心”。至于蕊珠从 权定盟前的畏疑犹豫,亦出于礼教的影响,横亘于心的是“于礼法无碍”。她对 彩云吐露心曲:“我与双公子,虽名为兄妹,却不是同胞,怎好私去看他?就以 兄妹名分,明说要去一看,也只好夫人同去,也没个独去之理。若同夫人去,就 有话也说不得,去有何用? 要做一诗,或写一信,与他说明,倘他不慎,落人 耳目,岂非终身之玷!”彩云明确指出: “小姐若是呆呆的守着礼法,不肯见他 一面,救他之命,就万万没法了。”明确揭示出爱情与礼教的对立,其从权定盟, 正是冲破这重重束缚,情战胜理的结果,尚以礼有经有权,从权相宽释,见其 影响之深重。阻力还来自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小说对这方面的反映,虽有简 单化之嫌,反面人物写得又呆又蠢,但仍有所揭示。由于纨袴子弟赫炎的进谗, 使蕊珠被指名点选,其父虽官为少师,亦不能稍加庇护,导致后来的投河殉情。 驸马屠劳倚势要挟,使双星不能及时赴浙完婚,致生后来的变故,并受海上风 波之险。作品还通过选妃的情节,隐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离散 天下之儿女,以供我一人之淫乐,实为最大祸害,倘非蕊珠投水侥幸获救,二 人只好抱恨终身了。这一切既是对封建礼教,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揭露,反映了 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与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尖锐矛盾,又是对其爱情坚贞 的考验,“阻之不隔”,越发 “称奇足贵”。
        与同类小说比,《定情人》所以特别值得肯定,还在于它在表现男女爱情上, 具有新的特色,达到新的高度。本书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婚姻观,不只与世俗的 婚姻观相对立,也超越了同类小说单纯以才貌为结合的标准。封建婚姻制度强 调的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辰八字,其基础是阶级、家族、家 庭的利益和宿命论思想,根本不考虑当事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如第一回双母 和媒人庞襄所说:“门楣荣耀,则为良姻。”“婚姻乃天所定,有赤绳系足,非人 力所能勉强。”双星反驳说:“若论门户,时盛时衰,何常之有”;“天心茫昧,无 所适从,而人事却有妍有媸,活泼泼在前,亦不能尽听天心而自不做主,然自 之做主,或正是天心之有在也。”他把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称之为“自 弃”,明确提出要 “自之做主”,在婚姻上要自己掌据自己的命运,标准则是 “其人当对”,“足定己情”。这一标准较单纯强调才貌要广泛和充实,还包括了 感情的依恋和投合、当事者的选择等内容,无疑是一进步。小说以“定情人”命 名,特别强调一往而深,系之不住,推之不移,阻之不隔的“情”字。这种情 不是偷香窃玉、淫荡放纵的 “滥情”、“邪情”,而是严肃健康、真挚热烈的。 “定情”的含义,包括打动情思,足以为其所爱,桃红杏白,“凭吾情以为衡 量”;也包括不移不驰,拆之不开,“情在一人,而死生无二。”双星因此一再拒 绝老母和媒人视为良姻的绝色与显宦之女,而独自千里迢迢地寻访“定情之 人”,见蕊珠而情定,遂孜孜以求,为此不避艰险,不惧权势,“性命可以不有, 富贵可以全捐”,斩宗绝嗣,亦在所不惜,表现了对理想婚姻的主动追求精神和 对爱情的忠贞。江蕊珠虽在追求爱情的主动性上不如双星,这是因为她身为大 家闺秀,受礼教的束缚更深,其性格又较内向。但亦同样多情重情斟情,强调 情贵乎专注,贵乎耐久,贵乎隐显若一,并以此考察双星。定情之后,则矢志 不移,当遭遇无法抗拒的突然变故时,不惜以身相殉。作品所着力肯定和歌颂 的,正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死生同心,坚贞不渝。本书对情的强 调和描写,都超越了同期同类小说,而与明中叶以来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相呼 应。还应指出,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是平等的爱情,要求男女双方都承担义务, 信守盟约,忠贞不二,这也是与封建婚姻制度片面强调女子贞操相对立的。
        这一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已开始形成私订终身,小人拨乱,历经波折,金 榜题名,奉旨完婚的格套。本书在表现功名与婚姻的关系上,也有所突破。虽 定盟时蕊珠也说“惟功名是一捷径”,而在具体描写中则否定之。功名并不曾为 他们的结合铺垫道路,反带来更多的磨难。双星因谋取功名,不能及时完婚,使 蕊珠难于摆脱被选入宫的厄运;因为得中状元,而引起屠劳的要挟与出使海外; 也没有奉旨完婚的风光场面,双星因蕊珠投河而无限悲痛与思念,又为避屠劳 纠缠而匆匆离京,其重结花烛不过是蕊珠为亲试双星的真心,双星在“伤心”、 “凄然欲哭”中遵母命而举行的,回目是“节孝难忘半推半就愁忤逆”。这些描 写,较一般的金榜题名,奉旨完婚,更为真实,更富戏剧性,回目的下句是 “死生说破大惊大喜快团圆”。这里还涉及到与彩云的关系。不少才子佳人小说, 在写突破礼教束缚,自主婚姻的同时,又写男主人公追求、女主人公安于本属 封建婚姻制度的一夫多妻制。本书强调“情在一人”,自然非一夫多妻,与彩云 成婚是蕊珠下定决心殉情时提出,投河后实现的。实际上的一夫多妻,则是情 节发展的结果,与其他小说写的主动追求,尚有不同。
        本书艺术性低于思想性,个别情节安排不合情理,如若霞儿子女婿之语,使 双星大病一场,固可见其痴情,并引出蕊珠从权定盟,若霞称是小姐说的,则 不符合蕊珠的性情,虽彩云斥为“胡言乱语”,而她则于背后承认“是我害他”, 使人难于理解,如 “害他”从广义上讲,亦表达不清。反面人物也写得过于呆 蠢,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是其艺术上的不足。但亦有长处,总的看,情节 较为曲折,结构紧凑,不枝不蔓,均围绕男女主人公展开,相关者又各有交代。 如双、江订盟之后,又陡起波澜,偏遇纨袴赫炎议亲,皇帝为太子选妃; 蕊珠 投水殉情,又巧逢双星派往江家报信的青云、野鹤相救,涉于选妃之事,难返 浙江和入京,遂共奔蜀,于是有结尾的“死生说破大惊大喜快团圆”。其描写读 之虽觉出人意外,细思又在情理之中,并非刻意追求奇巧,眩人耳目。
        小说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较为成功。二人均为情痴情种,性格则 各有特点,双星外露,热烈而执着;蕊珠内向,细腻而缠绵。小说标举“情”字, 与之相适应,较为注重心理刻画。如写蕊珠初见双星后的一段:
        
        ……见双星少年清俊,儒雅风流,又似乎识窍多情,也未免默默 动心。虽相见时不敢久留,辞了归阁,然心窝中已落了一片情丝,东 西缥渺,却又无因无依,不敢认真,因此坐在拂云楼上,焚香啜茗,只 觉比往日无聊。一日看诗,忽然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二句,忽然有触,一时高兴,遂拈出下句来做题目,赋了一首七 言律诗道:


        乌衣巷口不容潜,王谢堂前正卷帘。
        低掠向人全不避,高飞入幕了无嫌。
        弄情疑话隔年旧,寻路喜窥今日檐。
        栖息但愁巢破损,落花飞絮又重添。


        
        这段文字,把小儿女初恋神态,描绘得细腻入微,入情入理。再如双星在后花 园说做了儿子做不得女婿,“坐在白石上,细细思量若霞的说话,一会儿疑他是 假,一会儿又信他为真。” 暗暗思忖,想此言说得决绝,婚姻无望,留则无益; 千里跋涉,侥幸得此定情之人,离则不舍。“一霎时东想想,西想想,竟想得昏 了,坐在石上,连人事也不知道。”煞似贾宝玉闻紫鹃言林妹妹要回苏州的情景, 亦同样属于成功的描写,而在时间上则大大早于《红楼梦》。其他如蕊珠被点选 入宫及双星闻变时的心理刻画,也都委婉细腻,读来荡气回肠,甚为感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