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传

2022-08-05 可可诗词网-通俗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明沈德符《野获编》云: 此书是郭英之孙郭勋自撰,以表彰其先 祖郭英功绩。此说待考。六十回,有明万历十九年辛卯本,明三台馆 本,另有 《云合奇迹》,亦题 《英烈传》,八十回本,乃以 《皇明开运 英武传》为底本,加以剪裁、装点而成,后世流传较为广泛者,是八 十回本。
        
        故事叙述元顺帝荒淫奢侈,民不聊生。先后有颖州刘福通、蕲州徐寿辉、徐 州芝麻李、泰州张士诚等十四处反兵。丞相脱脱率兵镇压有功,反被谗鸩死。淮 西濠州凤阳钟离东乡贫苦人家有朱元璋,乃玉皇大帝身边金童降世。元璋自幼 多心计,有帝王之志。十七岁时父母先后亡故,十八岁,跟滁州母舅郭光卿贩 乌梅去金陵,途中邂逅邓愈、汤和、郭英、郭子兴、吴祯等人。夜宿时众人见 元璋居室有红光笼罩,众人拜从元璋。至滁阳,策动舅父脱离红巾军,自立滁 阳王。元璋礼贤下士,招集天下英雄,丁德兴、李善长、耿再成、李文忠等好 汉纷纷来投,并请得徐达拜为统军大将军,首战告捷。又有胡大海、常遇春来 投。不久滁阳王病故,立子为和阳王,元璋为大元帅,徐达为副帅。
        元璋率众将引兵四万,欲取金陵为都。先抵桐城、湖口,元将蛮子海牙子 领十万大军迎战,败北,元璋随即渡江,先锋常遇春一举攻克采石矶,拜为正 先锋。海牙子、陈也先被斩。金陵守将曹良臣投降,达鲁花、赤福寿自杀。元 璋迎和阳王入金陵,又得宋濂、刘基辅佐,乘势攻打张士诚。徐达取镇江,围 常州,计擒张士德、张九六,吴兵大败,张士信领兵解常州之危,徐达被困牛 塘谷。常遇春、张虬救援,并攻下常州,取江阴、长兴等地。常遇春义释朱亮 祖,其所辖之地皆降。元璋出兵攻金华,收元将胡深,智取樊岭,夜夺婺州。
        时值江州徐寿辉改元即位,令陈友谅攻安庆,破城,元将余阙自刎。陈友 谅因与倪文俊争受责,杀徐寿辉,害倪文俊,自立为汉帝,欲与张士诚联兵攻 金陵。元璋悉,遂令康茂才遣员诈降作内应,陈友谅、张士诚连连败北。张逃 往苏州,陈逃武昌。元璋剿陈友谅,穷追不舍。陈再联络张,共战朱元璋。张 先取安丰,陈乘机攻取金陵。元璋用刘基计,引兵再战陈友谅,被陈围困于鄱 阳湖口,韩成与元璋互换衣冠,以身取义,骗过汉军得脱。刘基用陈友谅部将 诈降作内应,以火攻,烧得陈友谅从梦中惊醒,逃跑,混战中被郭英一箭射死。 元璋大胜,建忠臣庙于鄱阳湖畔,追赠韩成等三十六人。再战张士诚,徐达智 取泰州,元璋又占濠州,吴军望风归降。常遇春又火烧吴营,张士诚败逃苏州。 徐达直逼苏州城下,张士诚父子 (张豹) 孤守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羞愧 自缢而死。元璋升赏诸将,并制定律令,颁行四方。
        李善长等再三进劝,元璋于戊申岁正月四日乙亥即位,称太祖,国号明,列 封群臣。
        太祖令徐达率兵十万北伐元兵; 汤和率兵十万攻打闽广陈友定; 李文忠率 兵十万东征方国珍; 邓愈率兵五万,取两广未附州郡,以定天下。
        李文忠攻取台州,方国珍降,后又与朱亮祖合兵长驱延平,助汤和攻打陈 友定。陈用人多疑,部下多叛逃,城破被俘,胡深之子胡祯,以其血肉祭父。方 国珍因反复无常而被枭首示众。
        徐达进军山东,元将扩廓帖木儿惊恐逃往太原。青州城破,元名将普颜不 力,服鸩而死,于是山东诸郡,俱望风而归。徐达定山东,复收河南,但兵围 汴梁不下。常遇春领兵先收洛阳,洛阳守将败逃陕西。元调兵遣将来战,太祖 也领兵来与徐达会合,攻取河北,在直沽海口与元丞相也速交战,时朱亮祖广 西凯旋,也来助战,明兵直取燕都,元顺帝出亡,遂改大都为北平府。
        太祖又命徐达等攻取河北各郡,随后进取山西,平定陕西八府。常遇春于 居庸城下一枪刺死也速,元兵北逃。不久遇春病逝。元大势已去,太祖赏赐诸 将,高丽国遗使奉表称贺。而后,刘基力劝太祖乘势灭元兵,太祖遂令徐达为 征元大将军,率李文忠、汤和等将领,继续北伐。元帝病重而亡,元太子远遁, 徐达得胜班师。太祖令汤和伐蜀、讨夏,于是巴蜀尽归大明。此时,刘基激流 勇退,归居故里。后太祖又令傅友德为征南大元帅,沭英、郭英为左右副帅,占 贵州,夺云南,灭梁王。至此,大明已一统天下,太祖敕封诸王,各公侯、将 帅,分镇各地。
        《英烈传》是一部经世不衰的信史演义小说。这虽与广大人民爱读、爱听讲 史故事的传统习惯有关,但 《英烈传》还有其独到之处。其一,作品以简练的 笔墨,勾勒出一幅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朱元璋借助起义军力量,灭元建明 的壮阔而又复杂的政治军事图景。其二,《英烈传》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真 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真实也是美的体现,同时,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满 足其增长历史知识的要求。其三,作者演义当朝皇上先辈的历史,这需具非凡 胆识和史识,这种胆识和史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主人翁朱元璋的形象,写得有血有肉。朱元璋虽有 帝王之志,却不急于登基。元璋起兵时推母舅为滁阳王,后立其子为和阳王,和 阳王病不视朝时,李善长、刘基、徐达等表请太祖早正大位,以为生民之主,而 元璋笑答众臣曰:“诸公专意尊我,足见盛心。但今止得一隅之地,尚未知天心 何归,岂可妄自尊大;倘或不谨,以致名辱事败,返遗后羞。惟愿齐心协力,共 成大事,访有德者,立之未迟。”此时,朱元璋手下已云集一大批如徐达、刘基、 常遇春、郭英等这样能安邦立国的贤士良将,从实力来说,已俱备了称王的条 件。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还在虎视眈眈,朱元璋能审时度势,按抑称王之 志,而缓称王。由此可见,他既胸怀大志,又能深谋远虑,处世极为谨慎,是 一位较为成熟的政治家。在权势之争异常激烈的封建社会里,有如此心胸气度 的君王实在不多。
        他治军交战,皆以仁义为上,此乃上乘之术。如元将陈也先率十万大军来 犯太平,被常遇春擒获,冯国用密言太祖,当斩陈也先之首,以除后患。太祖 却认为“斩降诛服,于义不当”,他不但不杀陈也先,还授以千户之职,后陈反 水,在攻占金陵时,被砍死。与此同时,陈也先之子陈兆先被迫降。兆先自觉 是叛臣之子,请诛。而元璋见其诚心降服,不念旧恶,以“罪人不拿”为据,授 予千军长左军掠阵头目。在罪连九族的社会环境里,朱元璋有如此的天地宽宏 之量,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此举消除了投降者的怀疑,后来归降朱元璋的也 就越来越多。
        他对待手下将士,情如手足。裨将赵德胜在攻打滁州时,被流矢伤了左股, 血染征袍,昏晕数次。太祖亲为其敷药调治。太祖对将士关怀备至,将士对太 祖更是忠心耿耿,鄱阳之战,太祖一败涂地,险险遭擒,就在这危急时刻,韩 成与太祖易服尽忠,使太祖化险为夷。
        然而,朱元璋毕竟是个封建君主,作品对他的虚伪、猜忌功臣、诛杀无辜 等,也都予以揭露。
        小说以太祖为中心,引出不少英雄人物,作者用简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 塑造了常遇春、徐达、胡大海、刘基、郭英、朱亮祖等英雄、谋士形象,其中 常遇春独上采石矶,义释朱亮祖,郭英擒邓清,花云太平死节,都写得活灵活 现,生动感人。而对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物形象,作者沿习着成者为王,败者 为寇的观念来塑造。如将太祖的主要对手陈友谅描写成为一个残暴、卑鄙、阴 诈的典型,但对其反元的功绩还是肯定的。这样安排就更为真实地再现了元末 明初历史分争的政治斗争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处理史料的高明之处:既 要考虑到小说正反面人物形象对比的需要,又能尊重历史史实。
        《英烈传》作者写“火攻”,颇具特色。孙子兵法讲: “水地安管,其兵怕 火”,而朱元璋的将领,不仅水战火攻,陆战也用火攻,使用火攻的将领之多, 在其他小说中也是少见的。如徐达、刘基、李善长、常遇春、汤和、邓愈等主 要将领皆曾用火攻。用火攻取得的战果,堪称辉煌。如徐达、常遇春派王铭,啊 火攻偷袭,重创张士诚,活捉五太子,使张一蹶不振; (第四十七回)海牙水师 舟筏被邓愈烧得一败涂地,海牙在亡命逃窜时,应朱文英之弦而死,“元人再不 敢有扼江之战”; (第十六回) 陈友谅被刘基设坛祭风,火烧得晕头转向时,含 郭英之箭而亡,遂灭一方之敌 (第三十九回)。
        朱军将领火攻用得自然娴熟,灵活多样。徐达、常遇春进攻张士诚的太湖 之战,张士诚守将尹义勇猛异常,打得常遇春仰天叹说:“不意此身沉没在此”, 就在这万死一生之际,取火攻转危为安,并活擒虎将尹义。又如李善长退来犯 金陵之敌陈友谅,派邓愈火烧陈的本营,使其十万之师被烧得溃不成军,狼狈 逃窜。再如常遇春乘胜追击海牙水师用火攻。还有徐达攻打元将李思齐,以三 千之众,破五万之敌,也用火攻。由此可见,朱军的火攻,守可以用,攻也可 以用; 化危为夷可以用,乘胜追击也可以用; 劣势变优势可以用,重创敌人也 可以用,真可谓无所不用,而且凡用火攻,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因而,火攻 的描述成了 《英烈传》的一大特色。
        有人指出 《英烈传》缺点时,说其: “受了信史的束缚”。但这正是该书的 特色,因为全书的内容、情节,除极少部分引自民间传说外,大部分与《元 史》、《明史》、陆粲《庚已编》、杨循吉《吴中故事》、杨义《明良记》和《高坡 异篡》等记载相吻合。“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 《英烈传》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
        《英烈传》问世后,历代都拥有广大的读者,它在普及历史知识教育方面, 起着一般史书无法达到的作用。这也是《英烈传》价值之所在。
        关于《英烈传》仿抄其他作品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小说、戏剧创 作中,所在皆是,不足为奇。《三国演义》不抄话本,不仿戏剧,就无法成书。 《金瓶梅》是文人创作,但其抄仿其他小说、话本、戏曲之处,也比比皆是。 《三国演义》、《金瓶梅》不因此而受到非难,却以此来批评《英烈传》,似乎有 些不公平。更何况作者也并非象说的那样,而是对其他作品有所改造,有所创 新。如刘基(伯温),有人说他是从诸葛亮的模子里托出来的。如果作一些具体 剖析,就能感到这是两个性格不同的谋士。尽管他们都是各自军事集团的高参, 都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为其君主出谋划策。但诸葛亮对刘氏皇朝的忠,已达 到了 “愚忠”的地步,而刘基对太祖的忠,是极为明智的,他在太祖取得决定 性胜利后,激流勇退,告病还乡。此举在一定意义上比诸葛亮高明得多。这也 是作者在深刻透视历代封建君主后,对封建君主的理解和揭露之笔。
        《英烈传》确实也是存在一些缺点的历史演义小说。如宣扬天命不可抗拒的 宿命论观点。还有铁冠道人、周颠等人物的出现,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主 义的色彩。后半部分拘泥于注重史实,缺少应有的描写,文采较差。
        《英烈传》的文学价值如何?有人认为《英烈传》描写虽不如《新列国志》 细致,却不象《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那样粗糙。这样的评述,是比较符合实 际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