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动

2022-11-13 可可诗词网-修辞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增动,是炼字中的一种类型。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 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从而使字或词获得简炼精 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手 法,叫做炼字。炼字是属于修辞范畴的,但把它作为一种辞格,内容却太 宽泛了,人们的习惯理解是把一切实词的锤炼、推敲都包括在炼字之 中,这样很容易和别的辞格相混。为了界说得科学而严密,有人将具有 增动作用的炼字分离出来,独立门户,成为一种新的辞格,称之为“增 动”。增动是有意增强动力,使选用的字、词表现出动者益动的情貌,并 给人以立体感的修辞方式。
        增动是一种艺术化的修辞手段。它的主要特点是给字词增加动感 以获取形象化的表达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词都能给人以增加动感 的,必须加以选择、推敲、锤炼。首先,被选用的词本身就应具有动感,或 者具有潜在的动感。一般地说,动词或转类作动词的其他词类,能够被 增动。其次,是对被选用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可以调动与此相关的修辞 手法,根据语境和情境的需要,最后确定选用的字词。表面看来,增动似 乎只是对个别字词的加工,实质上,这些“局部”的加工牵动着全句,甚 至全篇,能够收到惊人的艺术表达效果。增动修辞手法,用以描写人物 或事物,可以使形象栩栩如生;用以营造意境,能给读者以深远、优美的 艺术享受。
        增动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大多运用于文艺作品中,诗歌、小说、散文 中尤为多见。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曾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 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恰当地选用动词,不仅可 以把各种动作行为的细微差别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们各 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各种艺术形象,极为传神地描绘人、事、 物、景,使人物个性与事物特征,真实地、典型地显现出来。动词锤炼得 好,语言就会产生立体感,诗文随之意境全出。平淡的字词,一经作者点 化锤炼,就能寓繁于简,寓静于动,拙中藏奇,淡中藏美,收到神奇美妙 的艺术效果。
        炼字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修辞过程;“增动”也不例外。在选用和 锤炼动词时,一定要准确、简洁、恰当。一般地说,属于“文眼”、“诗眼”的 字词要用得响亮,音节优美,读来上口,听来悦耳。用字避免重复,力求 字面更新,语言活泼,情趣盎然,尽量扩大字的容量,使它表达出最多、 最深、最广泛的内容。
        增动是为了适应情境、题旨、创造意境、增加情趣的需要,因此炼字 不是文字游戏,不能违背题旨,脱离情境去搜求艳丽、奇特、冷僻、深奥 的字眼。它的妙处在于把极普通的字放到特定的语境中,便能动人传 神、大放光彩,且无雕琢痕迹,这才是真功夫;这种真功夫,千锤百炼,才 能获得。
        1.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 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 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 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按 其鬓,压其。 而以椎挖其颐,徐别其 颊,无伤口中珠!”(《庄子·外物》)
        评析 这段文字是嘲笑和讽刺儒家“礼 法”的。儒家“礼法”不许人盗墓掘坟,但 文中的两个儒生竟然口诵诗书,手掘坟 墓,滑稽、可耻之极! 例句中一连用了 “按”、“压”、“挖”、“别”四个动词,生动而 准确,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儒配合默 契、掏出尸体口中宝珠的紧张、忙碌的 动态与情状,展示了作案的全部过程。 语言辛辣警奇,简练明快,充分显示了 作者高超的锤词炼字的增动技巧。
        2.站在那里的是一位女士。她好像突 然从椅子上刚站起来的样子,匆忙地把 一只手撑在桌上,半弯着腰肢,虽然带 点仓皇,却完全是一种很美观的天然的 风致。她穿的是一件在北京才时兴的旗 袍,剪裁得特别仄小,差不多是裱在身 上,露出了全部的线条。(胡也频《光明 在我们的前面》)
        评析 按照惯例,如果衣服窄小,只写 “贴在身上”,而作者打破常规,别出心 裁,只用了一个“裱”字,便形象而夸张 地渲染了衣服窄小的程度和情状,简直 不像穿在身上,倒像裱糊上去似的。这 个动词的使用,不但具有动态感,而且 激发了读者的形象思维,使人们由此产 生许多联想,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表情 达意的艺术效果。
        3.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 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 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 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 实在勤快得可以。(鲁迅《范爱农》)
        评析 一个“摆”字,极有分量,含义深 广。它形象地描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社 会地位低下、经济生活拮据、命途多舛、 报国无门的处境。为了养家糊口,只得 委曲求全,任人摆布,以至摆到饭碗旁 边! 作者自解自嘲的情状,溢于言表。 “摆”字的使用,似乎信手拈来,不加雕 琢,但却蕴含深沉,耐人寻味,一字千 金,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字的功底,也充 分显示了增动修辞的语言表现力。
        4.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 了几天。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 水画。(杨朔《荔枝蜜》)
        评析 “抱”字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一潭春水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像一个 恬静的婴儿静静地躺在母亲大山的怀 抱,给语言增添了动人的诗意。一个 “抱”字,又把自然界的湖光山色人格化 了,赋予山水以人性、人情,从而使美不 胜收的绿水青山更添了几分人情美,益 发惹人怜爱。
        5.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 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 前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 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 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 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 笑,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 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鲁迅《社 戏》)
        评析 这是鲁迅先生对童年撑船看社 戏情景的追述。作者连用一系列精当、 鲜明、准确、传神的动词,使当年看社戏 的情景历历在目。“拔”、“点”、“磕”、 “架”、“飞”五个字,简洁凝练地描述了 一群冲出“樊笼”的小少年,抽篙、击水、 磕船、摇橹、疾飞的整个驶船过程,人物 动作与情貌栩栩如生。先生的童心、童 情洋溢纸上。精心锤炼的五个动词,细 腻地刻画了少年人内心欢快、喜悦、自 由的情感,是写景述情的画龙点睛之 笔。
        6.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都 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 幔扯得粉碎了! 轰隆隆,轰隆,他胜利地 叫着。胡一胡一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 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 蝉儿噤声, 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 了一层壳那么一爽。霍! 霍! 霍! 巨人 的刀光在长空飞舞。轰隆隆,轰隆隆,再 急些,再响些罢!
        让大雷雨冲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茅盾《雷雨前》)


        评析 一个“扯”字铿锵有力,掷地有 声。它将拟人、夸张、增动手法熔于一 炉,恣意渲染了电光无比巨大的威力, 惊人魂魄,撼人心脾。作者描写风,不用 “吹”、“刮”等动词,一个“扑”字,足以显 示风力之大,风势之猛,以及人们猝不 及防的状态。作者又用了“噤”、“逃”、 “躲”三个动词,将拟人与增动相结合, 把蝉、苍蝇、蚊子仓慌逃窜、失魂落魄的 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句一系列动词 的锤炼,把雷雨前的景物写得有声有 色,不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 势力的诅咒、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之 情,而且充分表现了增动修辞手法的艺 术魅力。
        7.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


        评析 “白雨”一词新奇而贴切,“跳珠” 一词更加绝妙。一个“跳”字,生动地描 写了雷雨哗哗落入湖面的动态。它抓住 西湖雷雨独特的景色,渲染了雨点大而 猛烈。密集的雨脚落到湖面,激起无数 小水柱,如万串珍珠乱蹦乱跳,水花迸 溅,颇为壮观,令人荡气回肠。“跳”字俗 中藏雅,平中藏奇,开辟了一个新颖奇 特的艺术境界。
        8.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 分,四周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 前去无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看去 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 周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 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钧 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 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 只沿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 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
        评析 “包得格外的紧”,一个“包”字, 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山峻、路险、水窄、一 线天的险境,引发了人们的形象思维,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不但具 有立体感,而且超凡脱俗,耐人寻味。 “沿浸着太古的静”,“沿浸”一词,新颖、 奇特,寓动于静。它将整个山峡的容貌 全部溶解、沉浸在一个“静”字当中,营 造出一个古朴、深远、幽渺的意境,开辟 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从中获 得美的享受。
        9.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 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 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 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评析 秋天,是历代文人咏叹的主题, 然而出类拔萃着,首推《秋声赋》,因它 用词奇巧,描写传神,将只可体会,难以 言传的秋意写得鲜明、形象、一目了然。 写秋气,只用一个“砭”字,使人联想到 秋风袭来,如石针刺骨,肌体寒彻;一个 “拂”字,描绘了秋风掠过花草,万花枯 萎凋谢的情状;一个“遭”字,刻画了秋 风过处,万木凋零,枯枝残叶纷纷落下 的景象。三个动词,将秋景、秋气、秋情、 秋意写得生动、细腻。一个寂寥、萧条、 肃杀的秋意图跃然纸上,维妙维肖,使 人如历其境。
        10.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评析 “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字不但 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白云缭绕、山间雾 气弥漫的动态,而且衬托了山势的高峻 巍峨。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先让片 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再透过团团迷 雾,隐隐现出几户人家,造成云外有山、 山上有人,一步一重天的深远意境,拓 展了读者的视野,给人留下想象的余 地。而白云、人家交织成一幅朦胧、飘 逸、淡雅的水墨画,令人赏心悦目。
        1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 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 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陆游《诉衷情》)
        评析 诗人描写自己衰老形貌时,不写 “鬓已白”或“衰”,而是独辟径蹊,将一 个“秋”字转类增动,再现了人之将老, 鬓发日渐斑白、稀疏、脱落的变化过程, 犹如秋后之万木,遭霜即枯萎、凋零。可 见,锤炼好一个字,表达便细腻而传神, 并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11.“同志,请坐!”
        随着一声亲热的呼唤,走过来一位 老师傅,六十开外年纪,敦实个儿,大脸 盘,厚嘴唇,两只眼里盛满了好意的微 笑。呵,好面善的脸庞!
        

(谢树《小酒店》)


        评析 一个“盛”字和盘托出主人公淳 朴、热情的性格。读者透过心灵之窗 ——眼睛,窥视到老师傅善良、敦厚、宽 宏美好的内心世界。一字之妙,增强了 主人公艺术形象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立 体感,强化了读者对“微笑”的直观印 象,从而扩大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深度和 广度。“盛满”的妙用,可算是增动修辞 艺术的神来之笔。
        12.“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 了,必定还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 见了,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新鲜话 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 家又该不得净心了。”(《红楼梦》第十九 回)
        评析 表面看来是规劝,骨子里却是支 持。只要舅舅看不见,怎么做都行。被封 建统治者及其维护者视为“乖僻言行” 的“爱红”已成为贾宝玉“不长进”的证 明,而林黛玉却独具慧眼,理解所谓“爱 红”的毛病,这在宝玉身上具有象征意 义——意味着他对被压迫少女的深切 同情和热爱。例句中的“吹”字,不仅高 度概括了“流言”传播的过程与方式,而 且带有浓烈的贬责色彩,刻画出黛玉这 个“红颜知己”叛逆性格的动人形象。
        1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姚鼐《登泰山记》)
        评析 “负”,背着。它将拟人与增动手 法相结合,使白雪覆盖的苍山显动显 情,栩栩如生。“烛”字名词转类为动词, 不但展示了雪光明亮、耀眼、夺目的色 彩,而且描绘出雪光在太阳的照耀下, 光芒照亮南天的奇景及动态,使雪景更 显得多彩多姿,动人心弦。而“半山居雾 若带然”,一个“居”字,又将拟人与增动 修辞熔于一炉,勾勒出山中常年云雾缭 绕,如玉带缠腰一般飘逸、秀丽,蔚为壮 观,令人心旷神怡,充分显示了增动修 辞的惊人魅力。
        14.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 得像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他一 个人,连饭也没吃,走到小严村,去找严 老祥。(梁斌《红旗谱》)
        评析 例句中的“抛”字形象地揭示了 夜幕降临的快速,描写了刹那间夜色笼 罩大地的动态,强化了主人公对时间的 紧迫感。用时间无情,反衬出朱老巩内 心茫然、迷惘、徘徊不定的复杂心境。一 字之妙,万种思绪,皆在其中。
        15.自从那天起,莲在我的心田,抽出 一枝静的意象,净的意象。……如果我 是作曲家,我必然以莲为主题,写一首 交响诗,题名《莲池的黄昏》。我将以甜 甜的木箫奏出莲的清芬,以细碎的钢琴 敲出点水的蜻蜒,以低沉的巴宋鼓叶底 群蛙的白腹。最后,釜形大铜鼓上隐隐 滚过“芙蓉塘外有轻雷”的意境,小提琴 的弦上抖落凄清的、湿漓漓的,水鬼们 的啾啾。(余光中《莲恋莲》)
        评析 一汪荷塘,拨动了作者的灵感。 以莲为主题的《莲池的黄昏》交响诗,在 作者笔下,竟然演奏得如此神奇、美妙。 视觉和听觉互通,“莲的清芬”、“蜻蜒点 水”、“群蛙”、“轻雷”、“水鬼”都已化为动 人的音乐形象。作者精心锤炼的动词, 赋予这些形象以动人的生命力,从而把 读者带进“乐”的天地,“诗”的境界,同 作者一块品味由“莲”在心田抽出的“幽 静”、“洁净”的意象。
        16.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 候,暮色正向郭县东站旁边同铁路垂直 相对的小街合拢哩。在两分钟里头,列 车把一些下车的旅客,倒在被雨淋着的 小站上,就只管自己顶着雨毫不迟疑地 向西冲去了。(柳青《创业史》)
        评析 不是旅客走下列车,而是被列车 “倒在被雨淋着的小站上”。“倒”字极其 形象概括地描绘了下车旅客蜂拥而出, 争先恐后、狼狈不堪的状态,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主人公(梁生宝)为集体创业 四处奔走所受的艰难磨炼。俗中藏雅的 “倒”字,表现了作者锤词炼字的高度技 巧,收到了良好的增动效果。
        17.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 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沈 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评析 一个“走”字,看似通俗,却是精 心选择而用之。碉堡本是静物,与“走” 联用,即成活物。这种化静为动的炼字 法,使整个画面为之活跃起来。
        18.钱文贵又把眼眯成了一条细缝, 眼光便在细缝里飞到左边又飞到右边。 每当他要装成泰然,应付有方的时候, 就总有这末一副表情的。(丁玲《太阳照 在桑干河上》)
        评析 “飞”一般指长翅膀禽鸟的动作, 而例句打破常规,让钱文贵的眼光在眼 皮缝里“飞到左边又飞到右边”。两个 “飞”字妙不可言,既刻画了主人公眼光 飘忽不定、心猿意马的情态,又从更深 的层次挖掘了他狡黠、诡谲、善变的性 格和阴暗的内心世界,无愧为刻画人物 艺术形象的画龙点睛之妙笔。
        19.大理好。
        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 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前面。苍 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 里,就竖在它背后。
        

(曹靖华《洱海一支春》)


        评析 “放”、“竖”两个动词,信手拈来, 不加雕琢,细细咀嚼,却耐人寻味。洱海 和苍山原是大自然的固有景物,两个动 词的使用,使自然朴素的湖光山色具有 人工刻意雕饰的静态美。
        20.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 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 宏儿。(鲁迅《故乡》)
        评析 八岁的宏儿,听说伯父远道归 来,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迫不急 待地“飞”了出来。“飞”字将宏儿的天真 之情、欢快之状,描摹得神情毕现,跃然 纸上。如此锤词炼字,无愧巨匠手笔。
        21.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 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却没有 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 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 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 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 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 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 彩。(巴金《海行杂记·海上日出》)
        评析 “负着”一词,将比喻与增动手法 相溶合,形象地描绘了日出前,太阳喷 薄欲出时的努力状态,将可会意不可言 传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跳”字于静中 脱颖而出,一字惊人,它将太阳刹那间 冲破云霞、跃出海面,染红云彩海水的 奇观和盘托出。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打 破了时间的束缚,将“日出”的图画变成 了艺术的永恒。
        22.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 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穷苦人撑出 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 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 重。
        熏风会抚媚你,群鸟时来为你歌 唱;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 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 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 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 园的蝴蝶。
        

(郭沫若《银杏》)


        评析 在作者笔下,银杏的碧叶不是变 成金黄,而是“翻成金黄”。“翻”字的妙 用,准确、形象地描绘了碧叶由绿而黄 的瞬间变化,隐喻着黄叶是蝴蝶的精 灵,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从而唤起读者 美妙、丰富的联想,创造了一种和煦、奇 特的艺术氛围。可见,一字之妙,言简意 赅,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充分 显示了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和增 动修辞的艺术感染力。
        23.山头上滚过一阵雷声,远处扯着 闪电,闯王停一停,借着地上的熊熊火 光,向将领们脸上望了一圈。他看见有 的人在轻轻点头,有的人神色开朗起 来。乌龙驹兴奋地踏着蹄子,扬起尾巴, 似乎想昂头嘶鸣。闯王轻轻地将缰绳一 扯,使它安静,然后继续说……(姚雪垠 《李自成》)
        评析 “雷声”是听觉感官接受的信号, 而作者别出心裁,写道“滚过一阵雷 声”,“滚”字巧妙地把听觉印象转化为 视觉印象,把有声无形的雷声写得形声 具备。一字之妙,意境皆出。后文中的 “扯”字,写出了闪电瞬间划破苍穹的力 度,读来扣人心弦。两个动词的使用,创 造了一个电闪雷鸣、排山倒海的艺术境 界,不但读来动人魂魄,也为塑造人物 英雄形象烘托渲染了气氛。
        24.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 傻,而且确是很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 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得想法收拾他, 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 《离婚》)
        评析 “狗”是名词,转类用作动词后, 起到了增动作用。“狗”字不仅形象地刻 画出小赵像狗一样“弯腰摆尾”的动作, 而且还描绘出他故意讨好卖乖、献媚取 宠的神态,十分贴切地揭示了小赵的为 人及其心态,给读者以立体的形象的感 觉。
        25.公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 麦田。麦田中间,夹种着一些开小红花 的紫云英和开小白花的莱服花;更多的 是黄橙橙的油菜花。颜色真是绚丽极 了。朝日正喷薄直射,长空中闪烁着万 道金霞,给这彩色缤纷、香风扑鼻的田 野挂上了一层奇异的纱幕。(杜宣《井冈 山散记》)
        评析 “挂”字准确、形象地描绘了万道 霞光透过淡淡的晨雾,如纱幕一般从天 而落的迷人景象。鹅黄嫩绿、绚丽多彩 的田野,在纱幕的笼罩下,更具有一种 朦胧的美。“挂”字也给人以纱幕垂天的 立体感,并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 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正是增动修辞技 巧能够达到的艺术魅力。
        26.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评析 一个“关”字,将“春色”写得生机 勃勃、富有灵性。而与之相对应的“出” 字,更具有神韵,显示了“春色”急于冲 出禁锢的执著生命力。两个动词将“一 枝红杏”与“春色满园”融合成艺术的整 体,增加了诗意的蕴藉,令人心驰神往。
        27.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 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 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 《故乡》)
        评析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个 “横”字,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 国农村衰败、肃杀、寂冷、农民日趋破产 的悲惨景象。在作者笔下,几个村庄,如 一具具僵尸,死气沉沉,横躺在凄冷、惨 淡的苍穹之下,令人痛心疾首。一个 “横”字,把作者内心的酸楚、凄苦、悲凉 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28.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 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 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 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
        评析 “雨”、“雪”是名词转类增动,简 洁、精当地描绘了海棠凋落、梨花盛开 的情景。诗人妙笔生花,只用一个“雨” 字,便描绘出暮春时节,海棠花纷纷凋 谢、落红遍地,如“红雨”从天而降的动 态;而“雪”字,则令读者耳目一新,别有 一番情趣。春风过处,千万树梨花如雪 压枝,洁白如玉。而“未雨”、“先雪”更把 万木争春、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景物 写出了诗意,写出了神韵。“雨”、“雪”两 个词的锤炼,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堪 称增动修辞艺术中的神来之笔。
        29.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舟摇,楼上 帘招。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 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评析“红”、“绿”是描写颜色的形容 词,转类增动后,紧紧抓住了春末夏初 的景物特色,描绘了樱桃逐渐红熟、芭 蕉叶渐渐由浅绿变为深绿的动态过程。 “红”、“绿”二字色彩鲜明艳丽,对比强 烈,不仅简洁生动地再现了春的流逝, 还衬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刘熙载《艺 概》说蒋捷词“洗练缜密,语多创获。”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正是他锤词炼 字、大胆创新的一例。
        30.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 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 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划着快 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高晓 声《陈奂生上城》)
        评析 用“划”和“荡”来描写人的走路, 实属反常,然而细细品味,在越格变态 中感到很合情理。健壮的农民脚板大, 走起路来快步如飞,岂不是划桨一般? 既高兴而又“划”得快,岂不像一阵清风 似的将身子“荡”回家中?“划”、“荡”两 个精心锤炼的动词,写出了人物的形 态、心态,可谓独创一格,独具神韵。
        31.第二天,偶然移动那张老态龙钟 的唯一的长形大沙发,才知道不仅弹簧 七上八下,而且实际仅剩了三个脚,有 一个脚是用着几块砖头垫着的,至于那 个钟,一天到晚永远指着九点半! 地上 铺着的绒地毯也患着秃头或瘌痢头的 毛病。(邹韬奋《华美窗帷的后面》)
        评析 例句写的是四十年代的伦敦所 见——华美窗帷背后一个老太婆的挣 扎生活。“老态龙钟”四字写沙发,神情 俱备,写出了它破损残缺、不堪使用的 状态;华丽名贵的栽绒地毯也像患了秃 病,四处掉毛。沙发、地毯,还有那不走 的时钟,写的都是静物,反衬出华丽后 面老朽衰败的伦敦。动词“患”字紧紧围 绕着“衰老病疲、外强中干”的题旨,将 景物描述得生动、贴切,具有深刻的内 涵。
        32.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 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 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 力,伸着脸袭击我了。(朱自清《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
        评析 作者在电车上以长者的爱抚之 情看一个白人小儿,竟被小儿以凶恶的 面孔回报。作者愤慨之情,油然而生。但 是,作者并未将斥责停留在小儿身上,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种族歧视、强权政 治、殖民主义是小儿产生人种优越感和 凶相的根源。“揿入”一词,既表明了小 儿凶恶态度的被动性,又揭示了丑恶心 灵“定型化”后的顽固性。末句的“伸”字 活脱脱地勾画出小儿侮辱有色人种的 嚣张气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的自 尊心昭然若揭。
        3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 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 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 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 之美。(王勃《滕王阁序》)
        评析 作者对南昌地理形胜的描绘,表 现了他锤词炼字的非凡才华。“襟”、 “带”、“控”、“引”四个动词,笔走风云,气 吞山河,高度简洁、概括地勾勒出南昌 统领五湖三江,控制吴越蛮荆的重要位 置,竭尽夸张、铺排之能事,把唐代洪都 重镇的地理、环境、风貌、作用描写得一 览无遗,并给人以直观、形象的动态感 和立体感,收到了惊人的艺术表达效 果。
        34.后来,我从姐姐一个最要好的同 学嘴里,费了很多周折,才抠出几句话 来。(关庚寅《“不称心”的姐夫》)
        评析 “抠”是用手掏东西的动作,用以 形容打探消息的难度,准确又形象。对 方的守口如瓶,“我”的费尽心机,种种 情状尽在一个“抠”字之中。
        35.铁路夹在两行触天的杨树当中, 笔直笔直地流向前,流向前,一直通到 天边。这一档一档的枕木,可铺得并不 合人的脚步,一步一档嫌小,一步两档 又嫌大。(茹志鹃《第二步》)
        评析 作者笔下生花,用“流向前”描写 铁路寓意深长。铁路是祖国的大动脉, 一个“流”字使它具有江河般川流不息、 奔腾向前的动态。动词的锤炼既烘托了 火车飞奔的速度之快,又渲染了作者内 心对祖国建设事业的浓烈激情。巧用一 字,增加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无限情趣, 读来韵味无穷,这正是增动修辞艺术要 达到的目的。
        36.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 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 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 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 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 汝言之。(林觉民《与妻书》)
        评析 “泪珠与墨珠齐下”一句,形象地 描绘出作者与妻子诀别的情状:夫妻生 离死别,肝肠寸断,千愁万恨,化作滚滚 泪珠伴随墨珠,一齐注入笔端,书中字 字皆是血泪凝成。一个“下”字,给人以 泪雨潸潸、喷涌而出的感觉,增加了抒 情的分量。
        37.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 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 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 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 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 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朱自清《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评析 “绿”字用得奇巧、独特、绝妙。它 由形容词转类增动后,使原来具有动态 的秦淮河水,在夏日朦胧的夜色笼罩 下,具有一种色彩浓郁、情感含蓄的静 态美。一字之妙,寓静于动,动中有静, 从而烘托出秦淮河美不胜收的迷人夜 色,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享受。
        38.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评析 “绿肥红瘦”,是千古传颂的炼字 佳句。“绿”字由形容词转类为名词,代 表“绿叶”,“红”字转类代花。而“肥”和 “瘦”又是形容词转类增动,两个字精 当、细腻地刻画了经过一宵风雨之后, 红花绿叶变化的情态。“肥”,描写了海 棠叶在春雨的滋润下,愈加丰润、清翠 欲滴的情状;而“瘦”字,状海棠花禁不 住风雨相逼,一夜之间,由繁盛艳丽变 得憔悴零落,形貌更加凄楚动人。两字 之妙,意境皆出。
        39.他(高觉新)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 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 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哀求她的 最后的宽恕,可是已经迟了。两扇木板 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 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 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 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巴金《家》)
        评析 “爱”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宝贵感 情,而高觉新和爱妻在生死诀别之际, 却被两扇门板“拦住了最后的爱”。一句 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觉新在封建势力 的高压摧残下,不敢爱、不敢哭的可悲 处境。作者巧用一个“拦”字,使无形的、 强大的封建势力变成了拦在夫妻之间、 生死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给读者 以生动、感人的印象,从而激发了人们 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感和对封建势力 的憎恶之情。
        40.门前两旁,留存的黄土层被他削 成方方整整下广上锐的台阶形,给你扑 面就来一股坚实朴质的气氛,当斜阳的 余晕从对面山顶淡淡地抹在这边山冈 的时候,我们的马达如果高高地坐在这 台阶的最上一层,谁要说这不是达·芬 奇的雕像,那他便是没眼睛。(茅盾《马 达的故事》)
        评析 “抹”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晚霞 的余晖装点山川的动态,赋予晚霞爱抚 大地万物的柔情蜜意,渲染了一种悠 雅、和谐、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读者以 精神上的美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 对其笔下的景物、人物的爱恋之情。
        41.看那东边天脚下已通红,一片朝 霞,越过越明,见那地下冒出一个紫红 色的太阳牙子出来。逸云指道:“伫瞧那 地边上有一条明的跟一条金丝一样的, 相传那就是海水。”只说了两句话,那太 阳已半轮出地了。只可恨地皮上面,有 条黑云像带子一样横着,那太阳才出 地,又钻进黑带子里去,再从黑带子里 出来,轮脚已离了地,那一条金线也看 不见了。(刘鹗《老残游记》)
        评析 描写日出,多用“升起”、“跃出”、 “露出”诸词,而作者却将动词“冒出”与 “牙子”搭配来形容太阳初升时,犹如嫩 芽破土而出的情景。这不但将日出景观 描绘得出神入化、形象生动,而且以生 动的比喻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 审美意境。
        42.那些人脸涨得通红,汗往下滴,背 上热气腾腾的,像刚离开锅的蒸笼盖。 身子斜向前,迈大步,像正在逃命的鸵 鸟,这只脚还没完全着地,那只脚早扔 出去。(叶圣陶《稻草人·画眉》)
        评析 作者不用“迈”、“跨”、“踏”等字 眼儿,而是打破常规,别开生面地用 “扔”来描写脚的动作,很值得玩味。它 不但捕捉到了人在疾走如飞、脚下生风 时的动态,而且表现了“那些人”由于长 年累月为生计疲于奔命、辛苦劳碌,心 理和体力超负荷运转,几乎变成了一群 机械人的情状。那只脚已“扔出去”,不 再是走路,而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机械动 作,其可怜、可悲之状,跃然纸上。
        43.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评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一个“宿” 字,烘托出月光皎洁、飞鸟投林、万籁俱 寂的“静”;而一个“敲”字,则打破沉寂、 描述了老僧(或作者)深更半夜,以手扣 门的动态和声响。也许这一阵轻微的敲 门声惊动了宿鸟,引起一阵鸟儿的噪动 吧,更显出幽居环境的清静。可见,“宿” 和“敲”静中有动,响中寓静,二者矛盾 而统一,衬托创造出“动者愈动、幽者愈 幽”的氛围,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 字,便兴味索然、情趣全无了。至于贾岛 为“推、敲”二字反复吟哦,感动大文豪 韩愈,最后“敲”定的典故,更是尽人皆 知,无须赘述了。
        44.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 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 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 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 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鲁迅《孔 乙己》)
        评析 孔乙己穷困潦倒,常常赊帐买 酒,屡遭店主白眼。只有这一次拿出现 钱,便觉得理直气壮,于是“排出九文大 钱”。一个“排”字标明了这钱来之不易 的某种珍惜感;画出了孔乙己类似阿Q 的“骄傲”与“自豪”;更是他平日装模作 样、故作文雅的习惯。一字千金,孔乙己 的神态、个性、心理、状貌尽在其中。可 见增动修辞能赋予文字以极大的容量, 表现出惊人的艺术魅力。
        45.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 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壮丽国土。那 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 在高高的山崖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 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 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 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魏巍 《依依惜别的深情》)
        评析 作者打破常规,独出心裁,用了 一个“飘”字,活脱脱地描绘出姑娘们轻 盈、欢快的步履;刻画了胜利后重返家 园的朝鲜人民兴奋、喜悦的情貌。姑娘 们如仙子般的动态感,给人以美的艺术 享受。这种动者益动的表达效果,正是 增动修辞所创造的。
        46.袁小姐挺着胸,黑旋风似的扑进 门来,气吁吁的坐下,把灰了的乔其纱 颈巾往沙发上一摔,一面从袖子里掏出 黄了的白手绢来,拭着额汗。她穿着灰 色哔叽的长夹衣,长才过膝,橙黄色的 丝袜子,豆腐皮似的旋卷在两截胖腿 上。(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评析 描写一位小姐进门的动作,不用 “走”、“迈”、“跨”等词,而形容成黑旋风 似的“扑进门来”。锤炼一个“扑”字,写 活了女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使她大胆 泼辣、颇具男子气质的个性特色跃然纸 上。“旋卷”一词,简洁地勾勒出女主人 公身体肥胖、不拘小节的情状,与前面 的动作描写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生 动、丰满、完整。
        47.雨越落越大,天都落黑了。屋檐水 的水柱瀑布似的斜斜往下铲。地坪里, 小路上,圆土间和山坡上,一下子都漫 满积水,流走不赢。田里落满了,黄水漫 过田塍,一丘一丘,往下边奔流,水声响 彻了四野。(周立波《山乡巨变》)
        评析 描写大雨,多用“流”、“淌”、“泼” 等字眼儿,而作者出人意料,用了“铲” 字,渲染了暴雨之大,雨柱之密,来势之 猛。人们已无法看出屋檐雨柱的流淌, 只见雨帘像一把巨铲,斜斜地横刮着地 面。作者从特殊的视点观察事物,准确 地把握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用形象而 夸张的手法将暴雨袭击大地的情景描 写得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48.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 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 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评析 “捧”字简洁地勾勒出“大师”们 在欧洲人面前毕恭毕敬、奴颜卑膝的神 态;“挂”字明快地刻画了“大师”们自吹 自擂、恬不知耻、招摇过市的骗子行径。 两个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文人崇洋媚 外的丑态,辛辣地嘲讽了所谓“大师们” “发扬国光”的实质,不过是出卖民族文 化遗产而已。其卑劣肮脏的灵魂,昭然 若揭。
        49.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 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把抓过洋 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评析 “抢、扯、裹、塞、抓、捏、转”七个单 音节动词,极其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刽 子手(黑的人)出卖人血馒头的全过程, 将其蛮横、残忍、贪婪的丑恶性格刻画 得入木三分。看似平常,却是作者精心 锤炼的结果。“画眼睛”似的白描手法, 不仅画出人物的状貌神态,而且也传递 作者的憎恶之情。
        5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评析 作者气度恢宏,出手不凡,只用 了一个“卷”字,词的意境全出。它既渲 染了密州出猎人马众多、声势浩大的雄 伟场面,又形象地描述了千骑过处,如 席子裹卷平冈般的万马奔腾的情状。 “卷”字既有分量,又有气魄,读来令人 心驰神往。字里行间,激荡和隐喻着诗 人杀敌报国的赤子之情。
        51.她和蒙斌是同龄人,只晚两个月 来到人世。但是她比蒙斌要高得多,丰 满得多——因为生命之春总是先潜到 女孩子的身上。(祖慰《矮的升华》)
        评析 青春期的到来,是渐渐变化的, 是难以觉察的生理现象。一个“潜”字, 准确地表达了青春到达的特征及内在 因素。虽动犹静,静中显动,并将抽象的 事物描述得十分生动、具体。
        52.路旁的树枝不断地切割着夕阳, 把光的碎屑不断地洒向他的全身,这给 他一种捉摸不定的行进的感觉。(王蒙 《蝴蝶》)
        评析 例句显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明明是树枝摇曳、光点变幻不定,却说 成树枝在“切割”阳光,使阳光有了“碎 屑”,星星点点抛洒在人们身上。这种拟 物化的联想,突出了一种“捉摸不定” “奇妙变幻”的感觉,为表现作品的题旨 作了渲染。作者运用语言的非凡才华, 亦令人惊叹。
        53.我们下了车,踏过深深的积雪向 前走去,我们将在那里溶化在牧民除夕 喧闹的欢乐之中。(玛拉沁夫《踏过深深 的积雪》)
        评析 “溶化”一词,新颖,形象,不但生 动地描绘了作者与牧民共度除夕、欢庆 佳节的热闹场面,而且从深层揭示了作 者与牧民情同手足、水乳交融的情感。 字里行间,闪耀着作者淳朴、平易、乐 观、无我的可贵品质。“溶化”一词,动中 藏静,浅显中蕴藏着深沉、含蓄,充分体 现了增动修辞技巧的特色。
        54.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评析 “惊”字耐人玩味,描摹出诗人摆 脱冬末、初见草芽的惊奇、欣喜的心情, 把人物内心“惊春”的心灵感受刻画得 栩栩如生。“嫌”字平中藏奇,不露痕迹 地将早春飘落的白雪写得美好而有灵 性。它等不住姗姗来迟的春天,居然跃 跃欲试,纷纷扬扬,穿树飞花,想与春天 一起,将蓬勃生机带给人间,创造了“飞 雪迎春到”的意境。一字之妙,表现出诗 人超凡脱俗的炼字才华,使全诗构思奇 特,立意新颖,翻动为静,出神入化,富 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55.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众度到这座古镇上。
        

(臧克家《难民》)


        评析 这是《难民》一诗的片断。据说为 了寻求意境,诗人反复推敲。第二句原 为“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诗人尚 不满意,遂改为“黄昏里辨得出归鸦的 翅膀”,仍不满意,最后改为“溶尽归鸦 的翅膀”。更换一词,意境全出。试想: “黄昏将临,归鸦满天,随着暮色一霎一 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 后两者渐不可分,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 被黄昏溶化了。”(臧克家《写诗过程中 的点滴经验》)可见,一个动词的锤炼, 不仅可以获取形象化的表达效果,还可 以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境来。
        56.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评析 为了描写潭水的“多彩”与“幽 静”,作者精心选用了“揉碎”和“沉淀” 两个动词,将可视而不可触的“虹”化做 具有实感的形体。那揉碎后的五彩缤纷 的碎屑犹如落英,撒满在潭的浮藻间, 扑朔迷离,如同仙境一般,引出人们无 限的遐思。“沉淀”一词是描写静态的, 写的是作者心理感受,流连在这幽静、 多彩的潭边,人们不禁会想起往事—— 那如虹般的缤纷生活,似乎置身梦境一 般。
        57.夜里,天稍晴些了,冷清清的明月 挂在天空,湖面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 雾,远望微山湖,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 影。寒风任意地扫着满湖的枯草梗,发 出一阵悉悉索索的声响。湖水在枯草丛 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水鸭 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寂静和 冷清。(知侠《铁道游击队》)
        评析 一个“扫”字,形象、逼真地描绘 出寒风肆虐、疾速地横卷湖面枯木草根 的景象,增强了寒风劲吹、万木飘零的 动态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从而创造 了月冷星稀、寒风肃杀、凄凉惨淡的意 境,烘托渲染了铁道游击队员艰苦卓绝 的战斗生涯。“扫”字的妙用,给读者留 下极其深刻的鲜明的印象,显示了增动 修辞的艺术魅力。
        58.跟韩学愈谈话仿佛看慢动作电 影,您想不到简捷的一句话需要那么多 的筹备,动员那么复杂的身体机构。时 间都给他的话胶着,只好拖泥带水地慢 走。(钱钟书《围城》)
        评析 “胶着”一词,生动而夸张地描述 了韩学愈说话速度之慢,身体各部位动 作迟缓的程度和状态,似乎时间都被他 粘住了,凝固了。一个“胶”字的活用,入 木三分地刻画了主人公说话、办事拖泥 带水的性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从 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而丰满。
        59.一夕轻雷落万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春日》)


        评析 “含春泪”出神入化地描述了芍 药经过一夜轻雷细雨的袭击,花瓣水珠 在春日的照耀下,如少女的泪光莹莹, 妩媚动人至极,令人可爱可怜! “卧晓 枝”,则刻画了蔷薇经过一夜风吹雨淋 之后,已是精疲力尽,委靡不振了,酷似 伤春、悼春的少女,一副娇弱懒散的样 子,其形貌深深引起读者的同情、爱怜。 “含”、“卧”两个动词不但简洁地勾勒出 芍药和蔷薇的情态、神韵,也用拟人的 手法赋予它们以灵性,作者惜春、伤春 之情,洋溢纸上。
        60.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 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 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 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 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 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 之,空余泪痕。(林觉民《与妻书》)
        评析 精心锤炼的“筛”字,简洁明快、 不落俗套地创造了一个高雅的意境:月 光如水,洒在窗前的梅枝上,梅枝疏密 参差,如筛子般过滤了月光,又在地上 投下明明暗暗、影影绰绰的斑纹。好一 幅清静淡雅的静夜图。这一背景恰到好 处地衬托出男女主人公新婚蜜月的美 满和幸福。
        61.远远的有了锣声:一会儿停止,一 会儿又响——敲得怪匀称的,一点也不 性急。这声音像水纹似的散到了田野 上,连嫩草都颤了起来。树上的麻雀老 大吓了一跳,就嘟的一声飞跑了。
        那边山里起了回声——锵,锵,锵。
        

(张天翼《万仞约》)


        评析 句中运用“散”字形容声音如水 中涟漪似的逐渐扩散的动态,将听觉的 锣声变为视觉形象,具体而生动。“颤” 字的运用,仿佛使人看到柔弱的嫩草在 锣声的震动下,微微抖动、柔弱不胜的 情貌。两个动词,锤炼精当,自然熨贴, 细腻传神。
        62.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 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 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 起之辈。(老舍《骆驼祥子》)
        评析 用鼻孔嗤笑,是轻视和嘲笑对方 的动作。一个“扇”字,活脱脱地勾画出 了那些老车夫们虚荣自负的神态。这个 含有夸张色彩的动词,具有幽默色彩及 苦中作乐的情趣,读后,人们对老车夫 们的同情之感,油然而生。
        6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 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闰土 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 羞,紧紧地贴在他背后。(鲁迅《故乡》)
        评析 一个“拖”字,写出了动作的持续 性,绘出“前拽后挣”的情状;一个“贴” 字,刻画出水生娇羞的情态,描写了“越 靠越紧”的状貌。贫家儿童胆怯、怕生的 形象,被描写得颇具特色。
        64.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 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 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 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 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 西的金泉河。(浩然《艳阳天》)
        评析 作者连用“摊”、“滚”、“汇”、“涌” 四个动词,便把雨水铺天盖地而来,汇 聚成无数小河、奔涌向前的动势写得栩 栩如生,读来如身历其境。
        65.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评析 “笑”字将拟人与增动修辞技巧 熔于一炉,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桃花的美 好情貌:她含情脉脉,凝睇微笑,妩媚动 人,分外妖娆。“笑”字赋予桃花青春少 女般的生命与灵性。含“笑”的桃花,引 动了诗人对“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 往事的回忆,也拨动了读者感情的琴 弦,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 往,读来令人心动神摇、浮想联翩。可 见,锤炼一个字的艺术价值。
        66.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宽敞,山坡 上卧着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 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 代的名手画的吧。(老舍《济南的冬天》)
        评析 例句用两个“卧着”描写济南城 外的小村庄和房顶上的雪,不但赋予村 庄和雪以生命的气息和安娴的静态感, 而且流露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眷 恋之情。整个画面恬静、淡泊、宜人,是 一张美不胜收的水墨画。这种格调高雅 的艺术氛围皆出于两个动词“卧着”,显 示出增动修辞的艺术魅力。
        67.去郭轩盈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评析 诗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刻画细腻,描写生动,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出”与“斜”二字,活灵活现地描绘 了鱼儿在细雨中上下摆动,喷着水泡, 时儿游上水面的欢快、自由的情貌;燕 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扇动翅膀,斜斜地掠 过天空的动态。水底天空,自然成趣。难 怪叶梦得《石林诗话》有云:“缘情体物, 自有天然之妙。”试想:雨细,鱼儿才能 “出”;风微,燕子方可“斜”。故“出”与 “斜”二字极妙,不仅精确细致地描绘出 春天特定的景(细雨、微风)物(鱼儿、燕 子),而且融情于景,抒发寄寓了诗人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喜爱春天的美好、愉 悦、欢欣之情。
        68.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评析 词中“献”、“供”两个动词生动地 描写出了群山的情貌,似乎由于中原大 地的沦陷,连山峦也表现出无限忧愁和 仇恨,从而衬托了诗人内心为国难所忧 的痛楚。两个动词貌似写山,实则写情, 融情于景,浓缩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 感情。
        69.他(萧涧秋)看完这封信,心里却 急烈地跳动起来,似乎幸福挤进他的底 心,他将要晕倒了。(柔石《二月》)
        评析 “挤”字贴切地描写了萧涧秋读 信后的内心感受和情状。怀着一腔热血 和自信的知识分子萧涧秋,在残酷的现 实面前,事业、爱情屡遭摧残,使他心灰 意冷,不再打算结婚成家。但在具有新 思想、新文化的女性陶岚的执著追求 下,他心灵和感情的防线被“挤”垮了, 他深深地为女友的真挚、热情所打动, 幸福终于“挤”开他的心扉。一个“挤” 字,道尽主人公的酸甜苦辣,其幸福激 动之状,跃然纸上。
        70.三月清明,时雨时晴,天空中飘洒 着似雨非雨的银粉粉,连树叶也打不 动。只有那一方一方一块一块,耙得十 分平整的好田,漾出了点点圆涡,而当 一行白鹭飞过的时候,无数明镜似的水 田一霎时都大放光明。(曾毓秋《三月清 明》)
        评析 镜面似的水田上,落下似雨非雨 的银粉粉,唯有精心锤炼的“漾”字,才 能准确形象地描绘那温馨而富有诗意 的涟漪。美的自然与美的生活融汇在一 起,形成空明、幽静的意境,着实令人陶 醉。
        71.每逢我站到玻璃窗前,望见那盏 灯,我的神思一晃,就出现一个幻影,在 那茫茫的埃及原野上,风沙黑夜,一个 妇女摇着金色大耳环,提着小玻璃灯, 冲着黎明往前走去。(杨朔《埃及灯》)
        评析 “摇”字简洁、生动地描写了耳环 左右摆动的状态,点染了埃及妇女轻捷 的步履和矫健的身影,色彩鲜明地突出 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品——金 色大耳环,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 象。“摇着金耳环”,增强了人物勇往直 前的动态感和艺术形象的立体感,为刻 画人物增色不少。
        72.月永远会圆圆缺缺的亮着,逗人 爱,逗人遐思。(大荒《玲珑望秋月》)
        评析 “圆”和“缺”都是形容词,转类增 动后,写出了月亮由圆而缺,由缺而圆, 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的变化过程,字里 行间,饱含着特殊的情味。重叠运用的 “圆”、“缺”,有一种连绵之情,给人以温 柔缠绵之感,令人遐思、欢慰。
        73.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评析 巧用一个“绿”字,传为千古美 谈,至今不衰。作者不用“到、过、入、满” 等字眼儿,因为它们都没有“绿”字来得 神奇绝妙,赏心悦目。“绿”字是形容词, 转类增动后,不仅具有“到、过、入、满” 等字所显示的动态,而且还具有前四个 字无法体现的鲜明色彩。“绿”字生动地 再现了春风过处,百草萌发的蓬勃景 象,并把满目新绿、春意盎然的动人春 色展现给读者,不仅令人触之于目,动 之于情,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美好的感情 和期待,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而且开拓 了诗的优美意境,使情与景交织融汇, 注入读者心田。
        7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评析 “鹰击长空”中的“击”字不但描 写了雄鹰翱翔万里的动态,而且细腻生 动地刻画了它苍劲有力的翅膀,上下扇 动、搏击长空的情状,强化了人们对雄 鹰有力、沉稳的直观印象。一般人写鱼, 只用一个“游”字而已,作者却独辟径 蹊,不落俗套,用了一个“翔”字,活脱脱 地勾勒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欢 快、自由遨游的情景,并与“鹰击长空” 相对衬,天地上下,浑然一体,构成壮美 的景象。
        75.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 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 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 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 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 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老舍《骆 驼祥子》)
        评析 “砸”字用得极妙,既描写了大雨 点瞬间落下时的动态,又渲染了大雨点 的力度和强度,为刻画祥子的艺术形象 和揭示他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一字数 雕,可见语言大师锤词炼字的功力和运 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76.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 净得很。白天破好的席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 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 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荷花 淀》)
        评析 “跳跃”一词,形象地写出女人编 席的灵巧动作和娴熟轻捷的技巧,是拟 人,也是夸张,衬托出“女人”内心的欢 快情感。增动是对动词的反复锤炼,一 个经过反复锤炼的动词具有密集的信 息量,在表情达意和描摹事物方面,具 有多功能的表现力量。
        7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评析 五、六句写得极有技巧,但用笔 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妙。诗人先写“竹 喧”,“喧”字把竹林深处少女的情态写 活了,她们洗衣归来,一路欢歌笑语,打 破了雨后竹林的宁静,先闻声,后见人; 后写“莲”动,“动”字描绘出亭亭玉立的 荷叶分披两旁,为渔舟让路的状态,也 衬托了渔舟划破荷塘月色,顺水直下的 情景,先见莲,后显人。两个动词的锤 炼,寓静于动,淡中藏美,将雨后空山写 得声色俱备,入情入理,富有生活的真 实感,又充满了诗情画意,不失为千古 流传之佳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