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翻译和鉴赏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东汉末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攻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统帅周瑜以火攻之计,借东风大作的良机,尽烧曹军战船,曹军大败。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赤壁战役,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杜牧于公元842~844年任黄州(今湖北黄州)刺史,写下这首咏史绝句。
〔2〕“折戟”二句:戟,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这里泛指兵器。二句写在江边的沉沙中发现折断了的尚末完全腐烂的兵器,把上面的铁锈磨洗干净,还可以在上面的字迹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3〕“东风”二句:《三国志》裴注,赤壁大战时,因北兵不习水战,曹军将战船用铁链连接在一起,周瑜派黄盖诈降,以载满硫磺等引燃物的船驰近曹船,正值东南风大起,将曹军战船烧毁,东吴水军乘势攻击,大获全胜。周郎,周瑜于建安三年任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岁,故时人皆呼为周郎。铜雀,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邺城镇。曹操为魏王后,以邺城为都,于建安十五年建筑铜雀台,备晚年以歌舞自娱。二乔,大乔和小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妻孙策(孙权之兄),小乔妻周瑜,都是绝色美女。二句说赤壁大战时如果不是东风为周瑜提供了便利条件,二乔就会被曹操掠走而放在铜雀台上了。
这首咏史绝句通篇笼罩着历史兴亡的感慨。前两句以“折戟沉沙”、“认前朝”点出当年赤壁激战,引人回忆起历史往事;后两句从反面作一个假设,选取一个富有兴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索和联想。《历代诗话考索》说:“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得。”《彦周诗话》说此句:“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操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作者的构思新颖而别致,人们由此可以有许多思索,语意隽永,耐人寻味。
【今译】
沉入江沙之中的折戟断刀,
五百年来尚未残销。
我将它细细地磨洗,辨认前朝。
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
幽深的铜雀,将永远禁锁
娇美的大乔、小乔。
【鉴赏】
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 于此而蜚声海内外,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对象。同为咏赤壁,杜牧却能 自出机杼,不从正面描摹周瑜如何大破曹军,却从人们意想不到的“东风” 着眼,翻说为奇,警拔精悍,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起首两句借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件古兵器伸展开去,寄托对前朝人 事的感叹。这支折断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已悄然沉睡了六百年。一 朝被人发现了,经过一番磨洗,却原来是当年赤壁之战残留的遗物。此二 句纯用白描手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后面三、四句的起兴储备了充足 的势能。
按照咏史诗的创作惯例,因这支小小的铁戟,自然会勾起作者对于当 年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回忆,并抒发对这次战役的主人公周瑜的丰功 伟绩的钦佩赞叹。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说如果周瑜当年不是因为 东风提供方便的话,那么整个战役甚至整个三国历史都要改写。可惜后 人却对此二句评头论足,非议甚多。有人认为杜牧眼界甚小,不关心国家 大事,反倒落笔于江东两位美女,似有“轻薄”之嫌。有人则以兵家自居, 讥讽诗人不懂兵事,妄为议论。其中以许彦周的批评颇具代表性:“牧之 作赤壁诗,谓赤壁不能纵火,即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 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 好恶。”(《彦周诗话》)殊不知以上非议只不过是皮相之见,未能真正体味 此中真意。
此诗之所以名动一时,并在数百年后依然为苏轼所念念不忘,其中自 有其深意。首先,写“二乔”而不写社稷,此乃诗人曲笔所致。众所周知, “二乔”姐妹,一为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一为东吴军事统帅周瑜的夫 人,此二人身份在江东极为尊贵。如果连她们都做曹军的俘虏,则东吴之 命运可想而知;其次,以“东风”的有无来强调战争胜败之间的偶然性,看 似偏颇,实乃意在提醒后世统治者对战争不可疏忽大意,须振作发奋,方 能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以“铜雀春深锁二乔”绾结全诗,意在突出战败一 方所受无尽的屈辱。屈辱看似由女人承担,但真正应该羞愧屈辱的却是 那些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男性统治者。正所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 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联想到当时朝廷腐败, 统治者寻欢作乐的现实境况,诗人以史讽今的命意不是呼之欲出吗?
今日更新
-
《泊秦淮》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18-05-09]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导读和赏析
[2018-05-09]
-
小学考试题:杜牧《秋夕》
[2018-05-09]
-
杜牧《秋夕》与“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18-05-09]
-
杜牧《秋夕》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5-0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