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诗词背景全剖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注释】 ①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5),曹操在攻克荆州后,想长驱东下,进攻吴国,吴将周瑜联合刘备,运用火攻,巧借东风,在此大败曹兵,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②戟: 古代的一种兵器。③周郎: 周瑜。赤壁之战时他年仅二十四岁,人称“周郎”。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01),曹操所建,故址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城西。二乔: 当作“二桥”,吴国美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 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吴主孙策娶大桥,周瑜娶小桥。
【背景1】
诗。唐代杜牧作。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市西北的长江南岸,为汉末周瑜破曹操处。全诗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指周瑜。铜雀,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为曹操所建。
【背景2】
宋人许彦周理解此诗后两句为批评孙权“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彦周诗话》)。与升庵评“千里莺啼”类同,皆不知诗者。诗所长者,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一粒沙子见出世界,一滴水珠见出海洋。写二乔,正写国家命运,倘若相反,径直说国破家亡之语,反而索然无味。以“二乔”事做文章,便能具体、形象、生动。如清人薜雪评:“‘春深’二字,下得无赖,正是诗人调笑妙语。”(《一瓢诗话》)
“东风”两句,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开宋人议论风气之先。
【背景3】
湖北有三处地方被称为赤壁:一在蒲圻县长江南岸;一在武昌东南,又名赤矶,亦名赤圻;一在黄冈县(即旧黄州冶),亦名赤鼻,下有赤鼻矶。据研究,蒲圻长江南岸之赤壁当为三国争战之赤壁,黄冈赤鼻矶则因苏轼前、后《赤壁赋》而著名。有人认为杜牧这首《赤壁》诗也咏的是黄冈赤鼻矶,因杜牧会昌三年(843)曾任黄州刺史,但从诗本身尚看不出这一点。此诗历来被称为怀古咏史的佳作。作者从眼前所见“折戟”这一细节引出对500年前赤壁大战的慨叹,后两句看似从不经意处落笔,却颇耐寻味,显得轻灵蕴藉。杜牧向以知兵自负,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既有对周瑜的倾慕,或许多少还有些阮籍登广武山俯视刘、项争兵之战场,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意思。
【背景4】
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见《樊川诗集》卷四。赤壁,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处,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此诗所咏之赤壁为今湖北黄冈之赤鼻矶,系借题发挥。作于黄州刺史任上(842—84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但不正面落笔,而是反说其事,且以二美女之命运形象地反映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以一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全诗以小见大,警拔精悍,隽永有味,为咏史诗之佳构。宋许��却评曰:“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后世论者对此多予以驳斥。清贺贻孙云:“诗家最忌直叙,若竟将彦周所谓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孙氏霸业不成等意,在诗中道破,抑何浅而无味也! 唯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是风人巧于立言处。”(《诗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唯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吴乔认为《赤壁》作为咏史诗,“用意隐然,最为得体”(《围炉诗话》卷三)。
今日更新
-
《泊秦淮》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18-05-09]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导读和赏析
[2018-05-09]
-
小学考试题:杜牧《秋夕》
[2018-05-09]
-
杜牧《秋夕》与“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18-05-09]
-
杜牧《秋夕》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5-0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