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性思维是李白气质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2024-11-15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跳跃性思维是李白气质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他的思维经常是东一鳞西一爪,时而人间时而天上,现实之中夹杂着虚幻,令人无法捉摸。

一、《将进酒》

  其名作《将进酒》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 
  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 
  莫停。…… 
  诗的前六句情绪消极,表达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但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开始,感情突然变得高昂,思绪一下子跳到另一根弦上,奏出了积极乐观的音符。   胆汁质诗人李白感情充沛,情绪变化莫测,表现在诗歌中,就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效果。


二、《梁园吟》

《梁园吟》写于李白由黄河进京,途中滞留于开封平台之时。诗云: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 
  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 
  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 
  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 
  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 
  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 
  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 
  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 
  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 
  苍生未应晚。 
  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不能长久,不如在现世好好寻乐,享受生活,这是李白一贯的思想,他在许多作品中吟唱了这一思想。本篇亦是如此,但原本沉浸于这种情绪之中的李白在“分曹赌酒酣驰晖”时,突然又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并且认为还来得及实现它:欲济苍生未应晚。整首诗犹如一马平川的草原上突然耸起一座尖峰,让人叹为奇观。 
  这种跳跃性思维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之一,它使李白诗歌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内容表现洒脱灵活,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一类的诗得到古往今来读者的喜爱,人们因此称他为“诗仙”。但是这种跳跃性思维也有负面作用,它容易造成诗意的碎裂,显出拼凑痕迹。

三、《古风》第十九云
 如他的《古风》第十九云: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 
  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 
  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游国恩等评曰:“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使我们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③ 这段评论拔高了这首诗。《离骚》是一首长诗,在前边反复申说了诗人屈原被楚王贬逐之后对祖国的恋恋不舍之情。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接受了灵氛的建议,准备升腾远逝,这时却看到了故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终于留下来了。因为前边有许多的铺垫,《离骚》的结尾便不突兀。可是《古风》第十九却非如此,作者好像一位导游,大肆宣传了天国的美好生活,游客们便兴冲冲地随他前往天国,想看一看神仙们的生活。可是到了天国门口,导游却说:咱们不进去了,大家回人间受苦去吧。这种“急转直下”的突然变卦,游客绝对不能接受。换言之,这首诗的思维跳跃过于急骤,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 
  

四、《梦游天姥吟留别》
 胆汁质诗人李白有时给人一种神经质的感觉,他经常让作品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其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中的天姥山: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 
  定,迷花倚石忽己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 
  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 
  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充分发挥了他那无人能及的想象力,把梦中的山境写得奇幻无比,由梦境幻入仙景,展示了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的宏观图景。可是,当读者意犹未尽之时,这个梦幻世界突然消失了,因为李白梦醒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 
  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 
  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个“忽”字标志着诗人思维的中断,诗人从梦幻跳回现实。可是仙景中并没有什么故事发生,诗人为什么惊醒并且还“长嗟”?这令人生疑。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完全脱离了全诗,似乎是从另外一首诗中移植过来的。这种忽东忽西的舞步,使人眼花缭乱,也容易使人迷惑。清人沈德潜评说此诗“诗境虽奇,脉理极细”④,恰好从反面说明此诗的脉理有一些问题,所以沈氏勉强地作了辩护。李白的许多长诗都是这样:像现代飞行表演一样,忽而直上云天,忽而急下俯冲,雄奇恣肆,光怪陆离,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但是仔细寻味,脉理上还是有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