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寓意识’是认识李白的‘基准’

2022-08-03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二.从“谪仙———客寓意识”入手的风格研究
 
 
       如前言, 松浦友久从李白与“谪仙”之间的高度契合发现了“谪仙”背后的含义, 并进一步寻找到“客寓意识”, 认为“‘客寓意识’是认识李白的‘基准’”[14], 也就是说, 无论是考据李白的生平, 或是编纂李白诗文集, 都可以从“客寓意识”这一观念出发, 对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因为在一种意识的指导下, 可以大体推断一个人的作为。李白诗歌风格研究也不例外。
 
 
       (一) “谪仙———客寓意识”模式
 
 
       经前文管窥锥指, “谪仙”与“客寓意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窃以为在松浦友久之李白诗歌风格研究中, “谪仙———客寓意识”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笔者对这一模式的归纳来自于二者之间相似性和使用时的混乱。“谪仙”形象背后有“客寓意识”存在, “客寓意识”背后又存在“谪仙”[15], 并且“李白的‘客寓意识’因‘谪仙’这一形象而增强”[16], 二者关系过于复杂。这还仅是概念上的, 在诗歌研究中就更加难以把握。论及李白杜甫为何一个难以模仿, 一个易于模仿, 以及评论时, 松浦友久说:“当然, 产生这一主要评论基准 (尺度) 的直接契机, 无疑是‘谪仙’的称呼;进一步说, 乃是作为其不可欠缺之属性的‘客寓性’。”[17]显然, 这里只想说出“谪仙”, 不想说出“客寓意识”, 可是二者是在无法截然分开, 都发挥了作用, 于是便出现了说道“谪仙”就不得不提“客寓意识”的尴尬处境。
 
 
       基于此, 笔者提出“谪仙———客寓意识”模式, 至少可以不必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 因为这一模式之内相互影响, 又带来使用时的便利, 是松浦友久研究李白风格的核心。
 
 
       (二) 风格特点研究
 
 
       “豪放飘逸”是我们对李白诗歌的印象, 这一印象深入人心, 其程度可以说不次于“谪仙”之于李白。松浦友久认为李白的的诗风是“客体化的诗风”。这是因为李白能够得到“身心自由”, 还有功成身退的观念, 其中, 正是“谪仙———客寓意识”模式发挥了作用, 李白是一个“非持续性的责任分担者”[18], 他不需要承担责任, 不需要对朝廷和百姓负责, 因为是客居人间, 所以也没有故乡, 表现在诗歌风格中就是“怀才不遇的情感”。应当注意, “谪仙———客寓意识”所影响的是李白所有的诗歌创作, 而不仅仅是一些看起来比较愤懑、忧愁的诗。由于李白是时间之过客、天地之过客, 所以他的诗没有时空上的起点和终点。
 
 
       “谪仙———客寓意识”模式在李白风格特点研究中地位重要, 因为它处在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的连接点上, 这一模式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生平, 也就对风格研究有了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三) 风格来源研究
 
 
       日本学者往往对诗歌体裁分类观念比较明确, 乐府和律绝绝对不会混淆, 相互比较时一般也不跨越体裁, 而中国研究者在同一诗人的研究中, 诗歌往往作为一个整体。但对于李白风格来源的探讨, 中外研究者多拈古体诗为例, 或者说, 由于李白时代诗歌发展体式正在逐渐成熟, 能够探讨来源的多是古人已汗牛充栋的古体诗。李白古体诗风格来源, 历来说法不一, 引言部分已作介绍, 松浦友久则认同源出谢朓说。
 
 
       我们要探讨的是“谪仙———客寓意识”如何在李白风格源出谢朓结论中发挥作用。杜甫将李白与庾信相比较, 并以“清新庾开府”来称赞李白, 但是松浦友久对此予以否定, “假如以李白自身感悟来寻找‘清新’的话, 恐怕除谢朓外别无选择, 至少不会是庾信。”[19]在此, 他认为李白的“清新”风格来源于谢朓, 其实李白不仅“清新”风格来源于谢朓, 古体诗的诗风都是从谢朓而来, 松浦友久对此有暗示:“作为人生的归宿……在与自己诗有同质性的先行诗人的‘诗迹’中去寻求, 这件事为李白的诗歌和生涯作了某种象征性提示。”[20]也就是说, 李白选择当涂青山作为死后长眠之地, 而没有回到蜀中地区, 是因为谢朓与青山的关系, 他为了追寻谢朓的脚步, 实际上就是对谢朓的认同。李白与谢朓经历上有着几乎一致遭遇, 李白对“谪仙”称号的认同, 说明这段遭遇的铭心刻骨, 进而也就认同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谢朓。从生平到诗歌风格来源, 谢朓与李白相似的生平, 就依靠“谪仙———客寓意识”指向了诗风。李白与谢朓具有相同的资质秉赋, 只是谢朓为时代所限制, 未能够有李白的成就[21]。
 
 
       所以, 松浦友久对李白古体风格来源的研究一是李白的生平, 二是埋骨之地不在故乡, 三是诗中的形象, 这三点都与谢朓联系了起来, “谪仙———客寓意识”模式的作用是帮助生平的研究找到李白所认同的谢朓, 否则, 没有这一模式, 如王运熙, 虽然看到李白对谢朓的学习, 却将风格来源定位民歌, 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