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天上谪仙人与乾坤一腐儒

2024-01-29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天上谪仙人, 乾坤一腐儒。这是人物位置的确立以及人物的历史论定。谪仙人, 在天上, 这是毫无疑问的。乾坤呢?上乾下坤, 并非上不了天, 但也不一定, 腐儒就在地面。两句话, 用以为李白、杜甫定位。一句是别人对李白的定位, 贺知章见到李白, 慨叹他是下凡的神仙, 就是天上的人;一句是杜甫给自己的定位。两句话概括说明, 李白与杜甫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角色。相关作品都在, 此不赘言。
 
 
        接下来, 说李杜优劣论。历史上, 这一话题是元稹提出来的。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中云:
 
 
        唐兴, 官学大振。历世之文, 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 研练精切, 稳顺声势, 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 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 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 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 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 盖所谓上薄风骚, 下该沈宋, 言夺苏李, 气吞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 杂徐庾之流丽, 尽得古今之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 尚不知贵, 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 无可无不可, 则诗人以来, 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 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 模写物象, 及乐府歌诗, 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 排比声韵, 大或千言, 次犹数百, 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 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 况堂奥乎![1] (P601)
 
 
        这段话说, 唐兴之后, 历世之文, 能者互出, 这个“文”, 实际上讲的是诗歌, 是指以沈、宋为代表的近体诗写作。谓唐律确立, 古体、今体样样都有, 但也出现了诸多偏颇。至杜甫出, 能所不能, 无可无不可, 自有而未有。如果用现代的话语概括起来, 就是说古今种种体式杜甫都能掌握, 而且人人之所独专他也能掌握, 是一位集大成者。接着说, 李白不及杜甫, 到不了杜甫的这个范围, 进不了他的堂奥。总之, 以为李白不及杜甫, 这是唐朝时候的评价。
 
 
        那么, 今天对于李杜之优劣, 又是怎样一种说法呢?就我所知,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李白与杜甫, 一个是浪漫主义者, 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又有一种说法是, 李白与杜甫, 一个代表长江文化, 一个代表黄河文化。两种说法似乎都显得较为空泛, 说不出具体的东西。不过, 另种一说法, 倒有点意思。如曰:李白与杜甫, 一个所写都是大的意象,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太阳、月亮, 长江、黄河;一个所写有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比如夜阑秉烛, 相对如梦, 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二者对照, 确实有明显的不同, 说明在文学活动以及诗歌创作实践中, 李白与杜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很多, 不胜枚举。但大都是泛泛而谈, 不着边际。看起来, 很难找到一个让大家都能够信服的答案。
 
 
        为了探寻这一问题, 有一回, 我问上海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李白与杜甫有什么不同?他不假思索地说:一个姓李, 一个姓杜。我没话说, 不能再追问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个答案最肯定、最没有异议、最令人信服。所以, 我才想换一个角度, 以人文的视角, 评价李杜。
 
 
        现在, 先说结论, 然后再加以求证。我的观点是:李白和杜甫有着共同的理想, 都想当帝王师, 而不同之处是, 李白会思考, 杜甫做官时不会思考, 罢官后才会思考。因此, 对于李白和杜甫, 我会更喜欢李白。简单一点说, 李白所思考的问题在人文层面, 杜甫所关心的问题在人本层面。“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社会上的贫富悬殊, 这是杜甫所关心的问题。“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对影三人, 这是李白所创造的心灵世界。两个人, 一个在地上, 一个在天上。这是从人文的视角, 对于李、杜二人的判断。
 
 
        为什么说李白在天上, 杜甫在地上?杜甫升不升天呢?最后不是也到天上去了吗?二人都升天, 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但从人文角度看, 二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想了解二人的情况, 须从奋斗目标说起。先看二人有没有共同的理想?来到这世上, 究竟想干什么?李白与杜甫, 两人相差十岁左右, 都生活在盛唐。李白生活在盛唐的中间, 杜甫出现, 盛唐一下就完了, 变成中唐。二人都在大唐帝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现。二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做官?太笼统了。扬名天下?也太笼统了。写诗?是的。但这只是个工具而已。二人的目标, 是当帝王师。这是中国读书人的共同理想。李白说, “如逢渭水猎, 犹可帝王师” (《赠钱征君少阳》) , 谓有人来请, 像姜太公在江滨钓鱼一般, 皇上车驾经过, 那就有机会;杜甫说,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谓只要意见能被接纳, 风俗就淳朴, 社会就安定。他们究竟能否当其帝王之师呢?先说杜甫, 再说李白。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 杜甫二十四岁, 以乡贡资格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充当观国之宾, 可谓少年得志, 但却不得意, 不能够“一朝看遍长安花”。不过, 仍然进取, 时有《望岳》一诗, 末了写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玄宗天宝五载 (746) , 三十五岁, 到达长安。六载 (747) , 三十六岁, 应试未被录取。其时, 读书告一段落, 在社会上混了一十三年。七载 (748) , 三十七岁, 上诗韦济, 请求援引, 说自己“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而韦并不明白他的意思, 也没有推荐他。韦时任尚书省左丞。天宝十四年 (755) , 四十四岁, 安史之乱爆发, 获授河西 (今陕西省合阳县) 尉一职。十五载 (756) , 四十五岁, 只身往灵武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投奔刚刚即位的肃宗皇帝, 途中被俘, 押解长安。肃宗至德二年 (757) , 四十六岁, 在乱离中, 安禄山不杀他, 让其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 (今陕西省凤翔县) , 获聘为左拾遗。官职很低, 但他很认真。后来, 因疏救房琯, 触怒皇帝,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9) , 四十八岁, 自洛阳返回华州。到达成都, 在城西浣花溪畔, 建成杜甫草堂。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官职也很低。在民间, 杜甫见到许多不合理现象。他忧国、忧民, 可惜就是没有思想, 不会思考问题。皇帝怎么说, 他就怎么做, 是一名非常忠实的小官员。永泰元年 (765) , 五十四岁, 小军阀严武死了, 他没了靠山, 只好带着家人离开四川出峡, 向长江以南出行。其间, 乘舟东下, 途经渝州一带, 写下《旅夜书怀》。这是个关键年月, 其时, 皇帝不要他了, 他才思考问题。只是没过多久, 大历五年 (770) , 五十九岁, 就病死在湘江小船中。至于李白, 情况就大不一样, 以下看看, 李白是怎么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