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一首绝美的写景和写春天的小诗。

2018-05-20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这首诗约作于建中兴元年间(784 年左右),当时作者任滁州刺史。滁州:唐属准南东道, 州治在今滁州市。西涧:俗名上马河,在今滁州市城西。
 
(2)怜:爱。独怜:最爱。幽草:深深的青草。
 
(3)黄鹂:黄莺。深树鸣:在茂密幽深的枝桠间鸣叫。
 
(4)春潮:每年二、三月间,雨水多,河水盛涨,此时雨称“桃花雨”,水涨称春潮,又 称桃花汛。
 
(5)野渡:郊外或乡村渡口。
 
 
【原诗今译】
我独自喜爱幽幽的草儿在涧畔生长,
黄莺儿在上头树叶深处溜溜地歌唱。
向晚,春潮携着疏雨急匆匆地走来,
郊外渡口无人只有斜着的舟儿晃荡。
 
【赏析1】
 
此诗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作。西涧,《一统志》说,在滁州城西,俗称 上马河。这是首描绘春雨之中滁州西涧幽美景物的诗。黄叔灿《唐诗笺注》 说:“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可谓确评。
 
诗歌起笔便用“独怜”二字,直说自己喜爱滁州西涧的风景,然后才写 它的可爱之处。这就融情于景,使全诗的意境成为有我之境。“怜”而曰 “独”,又写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全诗首句写幽草,次句写黄 鹂,第三句写春潮,第四句写横舟。这些都是诗人所爱怜的,故“独怜”二 字,可谓神光四射。前两句写幽草黄鹂,别有会心。“幽草”与“黄鹂”是 草木与飞禽的对照,又是颜色对比,色彩颇为鲜明。青青的幽草生于涧边, 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之诗人用“生”字加以描写,这是视觉形象,而由于树 荫浓密,因此只能听到黄鹂在深深的树荫中歌唱,所以用“鸣”字加以描 绘,这又是听觉形象。上句写地面,下句写树荫,一上一下,立体感很强, 而一静一动,又相映成趣。沈祖棻说: “这两句是雨前见闻,而点出涧边, 即为即将来到的春雨、春潮蓄势。” (《唐人七绝诗浅释》)三、四句状春 潮野渡之景,宛然在目。春潮本来就既大且急,再加上有雨,来势就更加迅 猛了。着一“急”字,便不仅写出了“春潮”的势态,而且还写出了“春 潮”的音响,使人不仅如见其状,还似闻其声。正因为有雨,又值日暮,潮 大浪急,所以本来就很荒僻的渡口,自然就“无人”问津,而无人掌管的小 舟,也就只能横在渡口了。这样写,便觉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着一“横” 字,尤传野渡暮雨之神,可谓境界全出,一幅荒江渡口的景象,宛在目前。 诗中有画,极运思用笔之妙。
 
我们说这首诗富有画意,也就在于它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欧阳 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诗)。全诗动静结合,绘声绘色,远近上下,搭配 得十分协调,立体感很强。然而任何如画的诗歌,固然必须生动而逼真地描 绘眼前之景,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画面而体现诗人在具体环境中的心 态,即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同上)。这首诗是不是还“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呢?回答是肯定的。诗人独立于涧边,细心观赏“生”于“涧 边”的“幽草”,谛听“深树” “黄鹂”的歌唱;又看来势迅疾的春潮和 “横”在渡口的小“舟”,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便见于言外。敖英《唐诗绝 句类选》说: “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吴逸一《唐诗 正声》说:“野兴错综,故自胜绝。”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说:“写 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就是这个意思。
 
 
 
【赏析2】
 
     前人论韦应物诗,多认为古诗胜于律诗,五言诗又胜七言诗。 这首《滁州西涧》是七言古绝,却是传世名篇。韦应物以田园、山水 诗著称,《滁州西涧》便是代表作。
 
     诗中描绘的是滁州西涧的一片春意盎然却空寥寂寞的情景。 涧边野草逢春生长,深幽茁壮。涧边大树茂密,黄鹂在树丛深处自 在地婉啭鸣叫。这情景,令诗人产生了偏爱的感情。在春雨中涧 里涨着潮水,流得很急;渡口空无一人,孤舟独系,任随纵横晃荡。 这是一幅滁州西涧的春雨图,由春草、树丛、黄鹂、春雨、春潮、木舟 构成。这些是静物,春雨春潮虽然是动态的,但是无声。尽管景致 十分美丽,自然风光十分可爱,但是,从审美角度来说,总是因其太 静而感到遗憾。诗人似通读者心理,所以写一“鸣”字,顿使全局皆 活。黄鹂的鸣声圆润动听,景物之优美、风光之可爱,全由这一 “鸣”字传出,同时也渲染出了春意盎然的气氛,与景物相配合,创 造了一个春的氛围。但它又并不轰轰烈烈,如百花争艳,蜂飞蝶舞 的那种景象,所以它既不写花,也不写蜂蝶,而只写黄鹂鸣于万寂 之中,配之以“无人”的“野渡”和横着的木舟,给人以一种闲适感。 这就把盎然春意软化成了春意氤氲的景象,又给人以恬淡快适感, 领略另一种自然美。这是诗人的杰作,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即景小诗,以生动的笔触写出可供欣赏的情景,给人以闲 适淡雅的审美享受,这既是作者的艺术情趣的反映,同时又是作者 的田园山水诗艺术风格的表现。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又朴 中寓华,华而不艳,直而不露,露而善藏,一切全在神领意会之中。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元代赵章泉认为 前两句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唐人万首绝句选》),明代杨 升庵认为诗的后两句是本自《诗经》“泛彼柏舟”之句,是喻“仁人之 不见用”(《升庵诗话》卷八)。今人也有认为前两句表现诗人恬淡 的胸襟,后两句寄寓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但 也有不少论者认为诗中不过是描写春郊野外的清雅,借以表达闲 适自得的心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