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墩
窦尔墩,献县剧盗也。一日尾孤行客甚疾,客知其盗,击马驰。马逸,越宿处,至古寺, 日已曛黑,不得已投焉。窦亦寻至。僧出迎,貌狞恶,见客装甚喜,延之食,俾与窦同至宿。户既阖,窦潜启之,键矣。悄谓客曰:“我初欲劫君,乃同陷盗窟,然无恐,我救汝。”出火具,见室西北隅有大筥,中实败絮。移之见穴,有阶梯。窦持刀,潜身由邃道达院落。窥室内张灯,僧方据上坐,少妇环侍,饮甚豪。旋一妇携壶出,挟之僻所, 问状,言:“某近村某妻,为僧挟置秘室,如某者二三十辈也。”窦言:“能听我, 当救汝出。”问贼兵器,则二铁翼,排大小刃数十为羽,挟以飞,著人立死。窦言:“入劝以酒,窃其翼,彼无能矣。”妇入,约众妇如窦言,共窃其翼出。窦奔入,以刀刺僧。僧索翼不得,跃起,窦亦跃而从斗梁间。逾炊许, 窦以生力且持刀,僧徒手又被酒,遂颠于地。窦手刃之。呼诸妇囊括僧所藏金钱,待空旷处;呼客打包。牵两骑出,纵火焚寺。火起,邻村来救,窦遂与客连骑驰。迟明,至歧路,客感其救,欲分以金。窦曰:“休矣,若图君金,待此时耶?”遂分道去。
这是清朝人高继衍撰写的一段有关河北献县绿林好汉窦尔墩的传闻轶事。
清代中叶以后,窦尔墩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小说《施公案》中有关窦尔墩的描写,长达二十回。而后窦尔墩的故事又被大量移入戏剧和曲艺曲目之中,如京剧中的传统剧目《盗御马》、《连环套》等,经久不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窦尔墩也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这篇不足四百字的《窦尔墩》,可称得上是“超”短篇小说了。作者惜墨如金,极为精炼地记叙了窦尔墩为人民除害的一段侠义事迹。
文章开门见山,写道:“窦尔墩,献县剧盗也。”寥寥八个字,将主人公的姓名、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并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其简赅,颇具欧阳修“逸马毙犬于道”笔法的韵味。亦令人想起《水浒传》中武松杀死张都监一伙后,以衣襟沾血书于壁间的“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写窦尔墩误入恶僧圈套的过程。“一日尾孤行客甚疾,客知其盗,击马驰。马逸,越宿处,至古寺, 日已曛黑,不得已投焉。窦亦寻至。僧出迎,貌狞恶,见客装甚喜,延之食,俾与窦同至宿。户既阖,窦潜启之,键矣。”虽然用字不多,但却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以说,行文简洁,语言精炼,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篇小说仅只三百多字,但由于作者精于构思。善于安排,使得情节和情节之间相互勾连,事件和事件之间连结紧密,仿佛是一种“连环套”,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变化,引人入胜。如小说开始时,从窦尔墩追逐单身客商,发展到被囚僧室;从被囚又引出智盗凶僧利刃和同凶僧角斗格杀;从杀死凶僧又引出火焚寺庙,歧路分别等情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由于篇幅所限,在刻画人物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则是从最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方面,加以描绘刻画,使之“相形”。具体地讲,作者主要是从侠义、机智、勇武等方面来表现窦尔墩这位绿林豪杰的精神风貌的。
当窦尔墩和孤行旅客共陷凶僧罗网之后,窦尔教“悄谓客曰:‘我初欲劫君,乃同陷盗窟,然无恐,我救汝。’”态度之直率,毫不遮遮掩掩,语言全自肺腑中出,坦诚感人。其性格中之侠义,读者自可想见。小说结尾处,窦尔墩与行客并驾骑驰,至歧路分手处,行客感其恩义,要分金相谢,窦尔墩的回答更加豪爽率直:“休矣,若图君金,待此时耶?”真是快人快语,完全是一付绿林好汉的声口,窦尔墩的侠义,就显现得更为突出了。
窦尔墩身陷贼窟之后,却毫不慌张,“出火具,见室西北隅有大筥,中实败絮。移之见穴,有阶梯。窦持刀,潜身由邃道达院落。”处变不惊,非常老练、顺利地逃出罗网。当他看见凶僧在一群妇女的环侍之下痛饮时,并不鲁莽行事,而是先将一外出打酒的妇女“挟之僻所”,问明底细,然后鼓动被凶僧劫持的妇女灌醉凶僧,盗走其护身利刃。这一过程叙述得很精采:“旋一妇携壶出,挟之僻所,问状,言:‘某近村某妻,为僧挟置秘室,如某者二三十辈也。’窦言:‘能听我,当救汝出。’问贼兵器,则二铁翼,排大小刃数十为羽,挟以飞,著人立死。窦言:‘入劝以酒,窃其翼,彼无能矣。’妇入,约众妇如窦言,共窃其翼出。”在作者的笔下,窦尔墩性格中精细、机智的一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金圣叹所讲的那样:“写爽直便真爽直,写精细又真正精细……能各极其妙,妙极。”
写窦尔墩之勇,则大多是虚写:“窦奔入,以刀刺僧。僧索翼不得,跃起,窦亦跃而从斗梁间。逾炊许,窦以生力且持刀,僧徒手又被酒,遂颠于地。窦手刃之。”这样虚写处理方式正见作者行文之老辣。小说开篇已交待窦尔墩为“献县剧盗”,而又敢于单身劫客,其勇不言而喻。文中还提及窦尔墩用计盗走凶僧兵刃,若再大张旗鼓地描绘两人厮斗,不仅喧宾夺主,还有画虎类犬之嫌。
由于作者采取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窦尔墩豪爽侠义、机智勇猛的性格特征,也使主人公窦尔墩在读者的心目中成为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还应提及的是,作者笔下的窦尔墩,同长篇小说《施公案》中的窦尔墩截然不同。《施公案》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美化封建官僚施仕伦及其豢养的鹰犬黄天霸之流,极力诋毁窦尔墩,将之写成一个十足的强盗贼寇。与其相反,传统剧目中的窦尔墩的形象却同本文作者笔下的窦尔墩同出一辙。
这是清朝人高继衍撰写的一段有关河北献县绿林好汉窦尔墩的传闻轶事。
清代中叶以后,窦尔墩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小说《施公案》中有关窦尔墩的描写,长达二十回。而后窦尔墩的故事又被大量移入戏剧和曲艺曲目之中,如京剧中的传统剧目《盗御马》、《连环套》等,经久不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窦尔墩也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这篇不足四百字的《窦尔墩》,可称得上是“超”短篇小说了。作者惜墨如金,极为精炼地记叙了窦尔墩为人民除害的一段侠义事迹。
文章开门见山,写道:“窦尔墩,献县剧盗也。”寥寥八个字,将主人公的姓名、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并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其简赅,颇具欧阳修“逸马毙犬于道”笔法的韵味。亦令人想起《水浒传》中武松杀死张都监一伙后,以衣襟沾血书于壁间的“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写窦尔墩误入恶僧圈套的过程。“一日尾孤行客甚疾,客知其盗,击马驰。马逸,越宿处,至古寺, 日已曛黑,不得已投焉。窦亦寻至。僧出迎,貌狞恶,见客装甚喜,延之食,俾与窦同至宿。户既阖,窦潜启之,键矣。”虽然用字不多,但却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以说,行文简洁,语言精炼,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篇小说仅只三百多字,但由于作者精于构思。善于安排,使得情节和情节之间相互勾连,事件和事件之间连结紧密,仿佛是一种“连环套”,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变化,引人入胜。如小说开始时,从窦尔墩追逐单身客商,发展到被囚僧室;从被囚又引出智盗凶僧利刃和同凶僧角斗格杀;从杀死凶僧又引出火焚寺庙,歧路分别等情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由于篇幅所限,在刻画人物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则是从最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方面,加以描绘刻画,使之“相形”。具体地讲,作者主要是从侠义、机智、勇武等方面来表现窦尔墩这位绿林豪杰的精神风貌的。
当窦尔墩和孤行旅客共陷凶僧罗网之后,窦尔教“悄谓客曰:‘我初欲劫君,乃同陷盗窟,然无恐,我救汝。’”态度之直率,毫不遮遮掩掩,语言全自肺腑中出,坦诚感人。其性格中之侠义,读者自可想见。小说结尾处,窦尔墩与行客并驾骑驰,至歧路分手处,行客感其恩义,要分金相谢,窦尔墩的回答更加豪爽率直:“休矣,若图君金,待此时耶?”真是快人快语,完全是一付绿林好汉的声口,窦尔墩的侠义,就显现得更为突出了。
窦尔墩身陷贼窟之后,却毫不慌张,“出火具,见室西北隅有大筥,中实败絮。移之见穴,有阶梯。窦持刀,潜身由邃道达院落。”处变不惊,非常老练、顺利地逃出罗网。当他看见凶僧在一群妇女的环侍之下痛饮时,并不鲁莽行事,而是先将一外出打酒的妇女“挟之僻所”,问明底细,然后鼓动被凶僧劫持的妇女灌醉凶僧,盗走其护身利刃。这一过程叙述得很精采:“旋一妇携壶出,挟之僻所,问状,言:‘某近村某妻,为僧挟置秘室,如某者二三十辈也。’窦言:‘能听我,当救汝出。’问贼兵器,则二铁翼,排大小刃数十为羽,挟以飞,著人立死。窦言:‘入劝以酒,窃其翼,彼无能矣。’妇入,约众妇如窦言,共窃其翼出。”在作者的笔下,窦尔墩性格中精细、机智的一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金圣叹所讲的那样:“写爽直便真爽直,写精细又真正精细……能各极其妙,妙极。”
写窦尔墩之勇,则大多是虚写:“窦奔入,以刀刺僧。僧索翼不得,跃起,窦亦跃而从斗梁间。逾炊许,窦以生力且持刀,僧徒手又被酒,遂颠于地。窦手刃之。”这样虚写处理方式正见作者行文之老辣。小说开篇已交待窦尔墩为“献县剧盗”,而又敢于单身劫客,其勇不言而喻。文中还提及窦尔墩用计盗走凶僧兵刃,若再大张旗鼓地描绘两人厮斗,不仅喧宾夺主,还有画虎类犬之嫌。
由于作者采取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窦尔墩豪爽侠义、机智勇猛的性格特征,也使主人公窦尔墩在读者的心目中成为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还应提及的是,作者笔下的窦尔墩,同长篇小说《施公案》中的窦尔墩截然不同。《施公案》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美化封建官僚施仕伦及其豢养的鹰犬黄天霸之流,极力诋毁窦尔墩,将之写成一个十足的强盗贼寇。与其相反,传统剧目中的窦尔墩的形象却同本文作者笔下的窦尔墩同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