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史传中,共工常常作为一个恶的形象出现,把它与洪水泛滥连在一起。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又《史记·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据传他与高辛争为帝不成之后,即潜入渊中。但是,这只是共工形象的一个方面,关于共工的斗争精神,关于他与天帝相争斗,却没有写进去。在本段神话中,共工作为一个敢于与颛顼争斗的神的形象是很鲜明的,他失败了,但仍是英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不仅具有超凡的力量,而且具有超凡的精神和气概。他一怒之下,竟撞倒不周山,使天柱为之折,地维为之绝。反抗精神不可谓不强烈。力量不可谓不大矣。这样一来,天地的固定格局就被摧毁了。所以,从结果看,共工触山也不是消极的。旧秩序的破坏,正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开始。神话中的天柱、地维,是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叫天柱,地的四角有四根绳索维系着,这叫地维,由于天柱和地维的作用,天地才得以固定。屈原在《天问》中曾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方?”与此则神话同源。王逸注《天问》说:“维,网也。”朱熹说:“维,系物之縻也。”《淮南子》高诱注说:“四角为维。”关于天柱,古书也有记载,如《拾遗记》:“浣肠之国,其人常游水上,逍遥绝岳之巅,度天下广狭。绕八柱为一息。”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是很质朴的。由于天柱和地维的绝断,天地便发生了动荡,结果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又牵涉到神话的另一性质——溯源,即追求事物的本源,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神话的解释。不周之山在西北,由于共工撞折了这根天柱,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天上的众星皆随之而沉集西北,地维一断,地势变得西北高于东南,于是,地上的水潦便汇聚东南,这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浩茫宇宙的天象地征所作的拙稚而又大胆的想象,古代神话中常见用质朴的经验来推断事物形成的例子。推原也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是人类求知欲强的体现。
在史传中,共工常常作为一个恶的形象出现,把它与洪水泛滥连在一起。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又《史记·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据传他与高辛争为帝不成之后,即潜入渊中。但是,这只是共工形象的一个方面,关于共工的斗争精神,关于他与天帝相争斗,却没有写进去。在本段神话中,共工作为一个敢于与颛顼争斗的神的形象是很鲜明的,他失败了,但仍是英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不仅具有超凡的力量,而且具有超凡的精神和气概。他一怒之下,竟撞倒不周山,使天柱为之折,地维为之绝。反抗精神不可谓不强烈。力量不可谓不大矣。这样一来,天地的固定格局就被摧毁了。所以,从结果看,共工触山也不是消极的。旧秩序的破坏,正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开始。神话中的天柱、地维,是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叫天柱,地的四角有四根绳索维系着,这叫地维,由于天柱和地维的作用,天地才得以固定。屈原在《天问》中曾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方?”与此则神话同源。王逸注《天问》说:“维,网也。”朱熹说:“维,系物之縻也。”《淮南子》高诱注说:“四角为维。”关于天柱,古书也有记载,如《拾遗记》:“浣肠之国,其人常游水上,逍遥绝岳之巅,度天下广狭。绕八柱为一息。”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是很质朴的。由于天柱和地维的绝断,天地便发生了动荡,结果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又牵涉到神话的另一性质——溯源,即追求事物的本源,对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行神话的解释。不周之山在西北,由于共工撞折了这根天柱,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天上的众星皆随之而沉集西北,地维一断,地势变得西北高于东南,于是,地上的水潦便汇聚东南,这是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浩茫宇宙的天象地征所作的拙稚而又大胆的想象,古代神话中常见用质朴的经验来推断事物形成的例子。推原也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是人类求知欲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