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婉贞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寨中人倦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 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晚清人徐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清末南社诗人。在前人《宋稗类钞》的启示下,他注意收集清代朝野佚闻,采掇数百种清人笔记及报刊中有关资料,分类加以整理,辑成内容丰富、广泛、检索颇为方便的笔记集《清稗类钞》,约三百余万字。是书起于清顺治,终至宣统退位,计二百六十八年事,分别以时令、气候、地理、外交、会党、战争等九十二类予以详述,共一万三千五百余条。该书学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清史和清代文学者案头必备之书。
冯婉贞一文,选自《清稗类钞·战事类》,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1840年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抵御来犯英敌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紧步英帝后尘,纷纷入侵中国,清廷节节败退,列强趁机蜂拥而至,疯狂掠夺、无情盘剥亿万中国人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8年,英法制造事端,借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热河,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略者所过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洗劫圆明园,并将其付之一炬。清朝的投降卖国,强盗的疯狂掠夺烧杀,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他们不待官府组织,纷纷自发行动起来,组成民间队伍,保家卫国,狠狠打击侵略者。北京西郊谢庄人民揭竿而起,在冯三保及其女冯婉贞指挥下,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于克敌制胜,打退了英国侵略军,保卫了家乡。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记述了谢庄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经过,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敢于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小说的重点人物是冯婉贞。当强敌压境,形势危急时,冯三保带领婉贞及团练兵丁,从容待敌,俟其临近,倏然而发,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势,结果敌死如枕藉,第一次进攻很快被打退了。谢庄人民及民军都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此时却很冷静,她预料敌人必有炮火开道进攻,战事蕴育着危险。冯婉贞趋至父前,见其父三保正“自喜”,显然他正陶醉在刚刚取得的胜利之中,未来的危机,他还不曾料到,为了给人们过热的情绪泼点冷水,以利其猛醒,“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虽为女子,却颇具战略眼光,众多人中,她是唯一能预见战事进程的人,所以作者专用一“独”字,鲜明生动地刻划出冯婉贞具有出类拔萃的胆识。细加品味,“独”字真是用得精妙传神。冯婉贞的劝告,如一瓢凉水,猛然直击其父,此时冯三保过热的头脑似乎清醒了些,感到女儿言之有理,于是屈尊向女儿问计,冯婉贞答曰:“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其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就当时战场敌我形势而言,这确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无奈冯三保见不及此,良策不果行。但冯婉贞洞若观火,把眼前战事前途看得一清二楚,她感到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吾村亡无日矣”。她当机立断,发誓“吾必尽吾力拯吾村”,而后婉贞召集谢庄少年精于武艺者,以危言“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动其心,果然众人感奋,皆欲从婉贞与敌拼杀。冯婉贞不仅打仗上富于洞察力,还善于鼓动。她“率诸少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为克敌制胜,冯婉贞考虑得非常周密。从这身装束看,勇士们决计与敌拚杀到底,虽未及厮杀,英雄气概已可从字里行间中窥见。冯婉贞料敌如神,“敌兵果舁炮至,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忧,以枪上刺刀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这段文字,把勇士们英勇奋击之状,敌人仓惶应战之态,以及勇士们武艺的高超,置敌于死地的凛然气概,描摹得维妙维肖,读来令人心动。激战中的婉贞,不愧为女中豪杰,她“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勇士们凌厉的攻势,使敌人招架不住溃败下来,婉贞很机敏,当即察觉敌人的用意,于是奋力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众遵其言,“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纷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战争结束,“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正是冯婉贞的超人见识和英雄之举,谢庄方得免于祸事。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字斟句酌,环环紧扣主题。文章一开头就交代冯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为后文抗击侵略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胜侵略军后,众皆欢喜,独婉贞“戚然”,又把冯婉贞出众之处逐渐点露出来。再者,众喜之中的“独戚然”,对比鲜明,人物形象烘托高大,可说是本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语句。第三,冯婉贞不顾其父反对,组织谢庄青年迎击敌人,指挥若定,杀敌勇猛,终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赢得最后的胜利,充分表现出她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小说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描写冯婉贞,尤其注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在作者笔下,冯婉贞是个生活中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冯三保是陪衬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很有分寸。他是一位抗敌领袖,勇有余而智不足,对冯婉贞正确主张并非出于忠言不纳,而是识不及此使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寨中人倦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 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晚清人徐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清末南社诗人。在前人《宋稗类钞》的启示下,他注意收集清代朝野佚闻,采掇数百种清人笔记及报刊中有关资料,分类加以整理,辑成内容丰富、广泛、检索颇为方便的笔记集《清稗类钞》,约三百余万字。是书起于清顺治,终至宣统退位,计二百六十八年事,分别以时令、气候、地理、外交、会党、战争等九十二类予以详述,共一万三千五百余条。该书学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清史和清代文学者案头必备之书。
冯婉贞一文,选自《清稗类钞·战事类》,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1840年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抵御来犯英敌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紧步英帝后尘,纷纷入侵中国,清廷节节败退,列强趁机蜂拥而至,疯狂掠夺、无情盘剥亿万中国人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8年,英法制造事端,借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热河,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略者所过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洗劫圆明园,并将其付之一炬。清朝的投降卖国,强盗的疯狂掠夺烧杀,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他们不待官府组织,纷纷自发行动起来,组成民间队伍,保家卫国,狠狠打击侵略者。北京西郊谢庄人民揭竿而起,在冯三保及其女冯婉贞指挥下,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于克敌制胜,打退了英国侵略军,保卫了家乡。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记述了谢庄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经过,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敢于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小说的重点人物是冯婉贞。当强敌压境,形势危急时,冯三保带领婉贞及团练兵丁,从容待敌,俟其临近,倏然而发,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势,结果敌死如枕藉,第一次进攻很快被打退了。谢庄人民及民军都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此时却很冷静,她预料敌人必有炮火开道进攻,战事蕴育着危险。冯婉贞趋至父前,见其父三保正“自喜”,显然他正陶醉在刚刚取得的胜利之中,未来的危机,他还不曾料到,为了给人们过热的情绪泼点冷水,以利其猛醒,“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虽为女子,却颇具战略眼光,众多人中,她是唯一能预见战事进程的人,所以作者专用一“独”字,鲜明生动地刻划出冯婉贞具有出类拔萃的胆识。细加品味,“独”字真是用得精妙传神。冯婉贞的劝告,如一瓢凉水,猛然直击其父,此时冯三保过热的头脑似乎清醒了些,感到女儿言之有理,于是屈尊向女儿问计,冯婉贞答曰:“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其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就当时战场敌我形势而言,这确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无奈冯三保见不及此,良策不果行。但冯婉贞洞若观火,把眼前战事前途看得一清二楚,她感到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吾村亡无日矣”。她当机立断,发誓“吾必尽吾力拯吾村”,而后婉贞召集谢庄少年精于武艺者,以危言“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动其心,果然众人感奋,皆欲从婉贞与敌拼杀。冯婉贞不仅打仗上富于洞察力,还善于鼓动。她“率诸少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为克敌制胜,冯婉贞考虑得非常周密。从这身装束看,勇士们决计与敌拚杀到底,虽未及厮杀,英雄气概已可从字里行间中窥见。冯婉贞料敌如神,“敌兵果舁炮至,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忧,以枪上刺刀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这段文字,把勇士们英勇奋击之状,敌人仓惶应战之态,以及勇士们武艺的高超,置敌于死地的凛然气概,描摹得维妙维肖,读来令人心动。激战中的婉贞,不愧为女中豪杰,她“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勇士们凌厉的攻势,使敌人招架不住溃败下来,婉贞很机敏,当即察觉敌人的用意,于是奋力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众遵其言,“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纷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战争结束,“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正是冯婉贞的超人见识和英雄之举,谢庄方得免于祸事。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字斟句酌,环环紧扣主题。文章一开头就交代冯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为后文抗击侵略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胜侵略军后,众皆欢喜,独婉贞“戚然”,又把冯婉贞出众之处逐渐点露出来。再者,众喜之中的“独戚然”,对比鲜明,人物形象烘托高大,可说是本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语句。第三,冯婉贞不顾其父反对,组织谢庄青年迎击敌人,指挥若定,杀敌勇猛,终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赢得最后的胜利,充分表现出她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小说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描写冯婉贞,尤其注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在作者笔下,冯婉贞是个生活中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冯三保是陪衬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很有分寸。他是一位抗敌领袖,勇有余而智不足,对冯婉贞正确主张并非出于忠言不纳,而是识不及此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