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第五回节选)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云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余庆〕留余庆, 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抗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留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往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又名《金陵十二钗曲》。“金钗”、“裙钗”原是古代对妇女的指代,而“金陵十二钗”则是《红楼梦》对书中十二个风灵神秀的青年女性的总称。这套曲子出现在全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为“指引迷津”特命十二个舞女演唱给他听的。这套曲子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所作的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不熟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的。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是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但这矛盾所具有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悲剧因素,却远非通常的“三角关系”所能比拟。《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曲,就是她们各自悲剧命运的写照。
《终身误》是拟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照理说,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雪”“薛”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枉凝眉》曲如泣如诉,表现出宝、黛爱情曲折多难的历程。他们之间那种又要“好”、又要“恼”,越是“冤家”,越要“聚头”的微妙复杂心理,是《红楼梦》读者所熟知的。但林黛玉何以会在恋爱中以泪洗面,却不能仅仅责备她是“小性儿爱恼”。固然,在爱情萌生的初期,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林黛玉却执着而深沉,愈斟情重,以至于求全责备,这种性格的差异曾引起一些误会和风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有悖于那个时代陈腐的道德观念。苦于无法表白,他们只能以“囫囵不解语”相互试探,“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旦宝玉“诉肺腑”,剖白心曲,误会也随之冰释,他们的性格冲突就让位于第二个更深刻的冲突,即他们的爱情与环境、社会的尖锐冲突了。这时黛玉深感“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沉重郁抑之情反日甚一日,其间虽有紫鹃为促成他们婚姻进行过勇敢的努力,宝玉也为此激成“痴迷”,但主宰着他们婚姻的贾母等人依然无动于衷。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发展了黛玉忧郁清怨的性格,终于泪尽而亡。从曹雪芹原来的构思看,宝黛爱情不是毁灭于“小人拨乱其间”的阴谋,而是毁灭于封建家长的冷漠。这个悲剧,就是这样在性格和环境的双重冲突中完成的,并在这双重冲突中扩大和深化了它的意义,成为《红楼梦》最打动人心的内容之一。
如果说,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是和她们婚姻爱情的悲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却完全不同。王熙凤是书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而这些特点都与她的悲剧有关。《聪明累》就是她的命运曲。她是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又一度协理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集贾府家政大权于一身。在管理家政上她精明强干,不惮辛劳,既威重令行,又巧于应酬,获得了贾母等的宠爱和信任,竭力支撑着这个华阀世家的“虚体面”,“假排场”,但也因此成为家族中房族、长幼、主奴等复杂矛盾的纠结点,使她力拙心劳,四面树敌,上不见赏于翁姑,中不见爱于夫婿,下不见重于奴仆。另一方面,她身上又集中了剥削阶级冷酷贪婪的本质特征,不顾“旧家规矩”,也不信“阴司报应”。人们不会原谅她“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的狠毒作为,也很难忘记她素昔营私捣鬼的种种勾当,而“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等事,既暴露这个家族的糜烂腐败,又加剧了它内部勾心斗角的纷争、这样,王熙凤就处在一种奇特的矛盾地位:她在费尽心机支撑贾府摇摇欲坠的大厦,又在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最终又与这个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被脂批认为是“警拔之句”,就在于它通过王熙凤的典型形象,准确精炼地概括出这一类人悲剧命运咎由自取的特点,至今仍能给人启示。
脂砚斋在一则批语中曾说,《红楼梦曲》“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备,无事不有”。的确,当我们放下手中的《红楼梦》时,浮现在脑际中的这些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她们的形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着“红颜薄命”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长久的同情、喟叹与争论,成为一个个具有美学意义,同时又包括深刻历史内容的命题。
就拿贾探春、史湘云和贾迎春来说吧,她们外貌、气质的差异是一望可知的,但在时代的“风刀霜剑”面前,却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探春浑名叫“玫瑰花”,在大观园诸女性中以干练、刚强和决断著称,又因系庶出而格外自尊,这些性格特色,在她代理家政,锐意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尽管她在激愤中曾对家族关系作过一针见血的揭露:“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实倒是她对家族命运最为关切和焦虑的。但她的归宿,却是在家族败亡之后只身远嫁: 《分骨肉》叙述了她的悲剧结局。程高续书安排她嫁给海疆总制之子,也有人揣测她的结局是“海外王妃”,很难说切合曹雪芹的悲剧构思。
史湘云的特点是乐观豪放,豁达开朗,但在她看似无忧无虑的笑容后面,却掩藏着自幼丧亲,寄人篱下的辛酸和隐痛,尽管是“侯府千金”,在家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反而常常“做活做到三更天”。大观园曾是她的乐土,而嫁个“才貌仙郎”大概就是她理想的归宿了。谁能料到她面临的竟是早寡的命运呢?《乐中悲》是她命运的写照。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的命运自然不问可知了。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喜冤家》对此作了叙述。迎春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未婚的少女将面临着不幸的婚姻,这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那些已经攀上显亲,或者索性遁入空门的女性,是否能有安适的生活,寻求到心灵的安静呢?
元春贵为皇妃,曾为衰微的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短暂繁兴,但她出现在为省亲兴建的大观园时,却是“默默叹息”,“满眼垂泪”。她把深宫称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又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道尽了满腹幽怨。曹雪芹把她列入“薄命司”,含蓄地对封建君权进行了批判。《恨无常》暗示她早逝。
《晚韶华》是对李纨悲剧的揭示。李纨青春丧偶,唯知奉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她把自己的青春以至心灵都默默地埋葬在“三从四德”的闺范之中,终于盼得孤子成立,“母以子贵”,她也能坐享荣华了,这正是封建社会大加旌奖的楷模表率。但曲子却暗示她不久即逝去,内中不无讥讽之意。
妙玉和惜春都皈依了佛门,性情也都乖僻。不过妙玉是因“舍身消灾”自幼出家,她的孤标傲世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世俗社会肮脏现实的不满,也因此不为世容,最后被污浊黑暗的社会吞噬。《世难容》曲对这位才高命蹇的少女充满深切的同情。
惜春却是从宁国府卑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畸形儿,怪僻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的“看破红尘”,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遁入空门,更是消极的逃避。《虚花悟》是她的写照。但她的结局,也未必胜过三个姐姐。据脂批说,她最终沦落到“缁衣乞食”的境地。程高续书写她在紫鹃伏侍下仍在“家道复初”的大观园内修行,显然是有乖原意的。妙玉、惜春的悲剧结局,说明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是无处逃遁的。
贾巧姐和秦可卿,是书中着笔较少的两个人。秦可卿的曲子是《好事终》,暗示贾珍与她乱伦是整个贾府败亡的起因,但作者后来删去了这个情节,并且改塑了秦氏的形象。巧姐的曲子则是《留余庆》,她的故事应该和刘姥姥有很大关系,她在贾府破败,凤姐病亡后,被亲属拐卖,后来刘姥姥救援收养了她,在农村纺绩耕作,自食其力,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在历尽风波之后,这个归宿自然值得庆幸,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与其他十一人的结局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反映出曹雪芹思想中有着某些接近劳动人民的因素。程高续书将巧姐嫁与“家资巨万”的乡村财主为媳,是完全违背曹雪芹原作构思的败笔。
在这十二支曲子之外,《红楼梦曲》前后还各有“引子”、“收尾”两曲。“引子”与全书开篇一样,是叙明创作缘由的。而“收尾”一曲叫《飞鸟各投林》,它是十二支曲的总结,概括地写出了“十二钗”的个人悲剧并非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和整个封建家族衰亡的总趋势密切相联的,也是整个家族悲剧命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把《红楼梦曲》的悲剧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范畴,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景象,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红楼梦曲》是一支“红颜薄命”的挽歌,它引起人们对封建时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但同时曲文中也掺杂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悲观色彩,对产生悲剧根源的解释也含有大量的唯心成分,这就减弱了它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意义,这是我们所不得不察的。
《红楼梦曲》在整个《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在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而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以严整缜密见长的。为了使书中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能够迅速展开并活跃起来,曹雪芹将前五回的篇幅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交代人物、点染背景。通过前四回的描写,读者已初步把握了贾府的全貌、重要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观看的十二钗“簿册”,聆听的《红楼梦曲》,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了全书结构的整体性。横的方面,它扩展了前几回介绍的主要人物范围,补充了湘云、妙玉、巧姐等人物,并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身世、命运,形成一份主要人物表。纵的方面,它提动着宝、黛、钗悲剧和贾府衰亡这两条全书的基本线索,以强烈的暗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并与书里其他部分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征兆互相映照,成为整部作品悲剧主题的基本旋律,这就使读者不致在即将铺写到的大观园里秀丽繁华、欢声笑语的景象描写中错会了作者的命意。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提示手法和以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的功用显然得力于曹雪芹对当时戏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凡例》谈及全书题名时曾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指出了它在作者总体构思中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曲》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它以“十二钗”为六组,每组两人同中见异,仿佛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排对儿亮相”,如元春、探春都曾在家族命运中起过重要作用,湘云、妙玉都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但她们的性格命运却又各不相同,便于读者把握区分。这种安排又体现出她们与全书主人公贾宝玉不同的关系。
《红楼梦曲》,还是一组极有特色的悲剧抒情诗。它以十四首曲组成一套完整的传奇套曲,曲谱不袭旧调,自度创新,格调灵活、曲目醒豁,感情饱满酣畅,叙述的角度变换自如,如第一曲《终身误》是拟宝玉口吻,第二曲《枉凝眉》却换用第三人称,而《恨无常》、《分骨肉》、《留余庆》诸曲,却分明是元春、探春、巧姐的自怨自艾。这些手法,都使人物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脂砚斋一再称赞这套组曲在艺术上的创新特色,认为《终身误》“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乐中悲》“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可见曹雪芹多方面的造诣。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结局与《红楼梦曲》所作的提示不尽契合,曲文的一些字句也十分费解。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中耗尽心血、又遭遇到其他不幸,“书未成”即“泪尽而逝”,仅仅遗留下大约八十回遗稿,而这些遗稿,也还处在修改的过程之中,个别人物的结局作过重大更动,而曲文却未能作相应修订的缘故,例如秦可卿之死就是如此。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的。客观说来,程高续书大体完成了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力图桉照原书的各种隐喻暗示来安排人物的结局,其中个别章节,例如“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还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趣味都远逊于曹雪芹,一些地方又有意歪曲了原意,尤其结尾写“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更是与原作精神“绝异”(鲁迅语)的败笔,很多读者和研究者是不满意的。为了更好地探索曹雪芹创作的原意,揭开“十二钗”悲剧结局之谜,不少研究者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例如有人认为《枉凝眉》曲中的结句,表明黛玉是在贾府抄没,宝玉被羁时日夜悲泣,终于在这年夏末死去。又如有人认为《世难容》曲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一句并非指妙玉沦落风尘遭遇不幸,而是说她“虽流落风尘”却“依然婞直如故”。但也有一些说法是出于对曲文只言片语的臆断,例如认为元春是在农民起义军进逼京都后被赐自尽,湘云是在烟花巷里突遇故夫,于床第之间相拥好合“虚脱而死”,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脱离了《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和人物整体形象、采取抉微索隐,断章取义的方法得出来的,恐怕绝大多数读者都难以接受。
《红楼梦曲》并不足以概括《红楼梦》全书丰富深刻的内容,但它却是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凝缩和预演,它的悲剧精神,也是和整个作品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把它看作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同时还需注意不要沉溺在它“梦幻色空”的悲观情调中。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云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余庆〕留余庆, 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抗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留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往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又名《金陵十二钗曲》。“金钗”、“裙钗”原是古代对妇女的指代,而“金陵十二钗”则是《红楼梦》对书中十二个风灵神秀的青年女性的总称。这套曲子出现在全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为“指引迷津”特命十二个舞女演唱给他听的。这套曲子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所作的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不熟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的。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是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但这矛盾所具有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悲剧因素,却远非通常的“三角关系”所能比拟。《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曲,就是她们各自悲剧命运的写照。
《终身误》是拟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照理说,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雪”“薛”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枉凝眉》曲如泣如诉,表现出宝、黛爱情曲折多难的历程。他们之间那种又要“好”、又要“恼”,越是“冤家”,越要“聚头”的微妙复杂心理,是《红楼梦》读者所熟知的。但林黛玉何以会在恋爱中以泪洗面,却不能仅仅责备她是“小性儿爱恼”。固然,在爱情萌生的初期,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林黛玉却执着而深沉,愈斟情重,以至于求全责备,这种性格的差异曾引起一些误会和风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有悖于那个时代陈腐的道德观念。苦于无法表白,他们只能以“囫囵不解语”相互试探,“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旦宝玉“诉肺腑”,剖白心曲,误会也随之冰释,他们的性格冲突就让位于第二个更深刻的冲突,即他们的爱情与环境、社会的尖锐冲突了。这时黛玉深感“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沉重郁抑之情反日甚一日,其间虽有紫鹃为促成他们婚姻进行过勇敢的努力,宝玉也为此激成“痴迷”,但主宰着他们婚姻的贾母等人依然无动于衷。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发展了黛玉忧郁清怨的性格,终于泪尽而亡。从曹雪芹原来的构思看,宝黛爱情不是毁灭于“小人拨乱其间”的阴谋,而是毁灭于封建家长的冷漠。这个悲剧,就是这样在性格和环境的双重冲突中完成的,并在这双重冲突中扩大和深化了它的意义,成为《红楼梦》最打动人心的内容之一。
如果说,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是和她们婚姻爱情的悲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却完全不同。王熙凤是书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而这些特点都与她的悲剧有关。《聪明累》就是她的命运曲。她是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又一度协理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集贾府家政大权于一身。在管理家政上她精明强干,不惮辛劳,既威重令行,又巧于应酬,获得了贾母等的宠爱和信任,竭力支撑着这个华阀世家的“虚体面”,“假排场”,但也因此成为家族中房族、长幼、主奴等复杂矛盾的纠结点,使她力拙心劳,四面树敌,上不见赏于翁姑,中不见爱于夫婿,下不见重于奴仆。另一方面,她身上又集中了剥削阶级冷酷贪婪的本质特征,不顾“旧家规矩”,也不信“阴司报应”。人们不会原谅她“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的狠毒作为,也很难忘记她素昔营私捣鬼的种种勾当,而“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等事,既暴露这个家族的糜烂腐败,又加剧了它内部勾心斗角的纷争、这样,王熙凤就处在一种奇特的矛盾地位:她在费尽心机支撑贾府摇摇欲坠的大厦,又在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最终又与这个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被脂批认为是“警拔之句”,就在于它通过王熙凤的典型形象,准确精炼地概括出这一类人悲剧命运咎由自取的特点,至今仍能给人启示。
脂砚斋在一则批语中曾说,《红楼梦曲》“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备,无事不有”。的确,当我们放下手中的《红楼梦》时,浮现在脑际中的这些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她们的形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着“红颜薄命”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长久的同情、喟叹与争论,成为一个个具有美学意义,同时又包括深刻历史内容的命题。
就拿贾探春、史湘云和贾迎春来说吧,她们外貌、气质的差异是一望可知的,但在时代的“风刀霜剑”面前,却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探春浑名叫“玫瑰花”,在大观园诸女性中以干练、刚强和决断著称,又因系庶出而格外自尊,这些性格特色,在她代理家政,锐意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尽管她在激愤中曾对家族关系作过一针见血的揭露:“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实倒是她对家族命运最为关切和焦虑的。但她的归宿,却是在家族败亡之后只身远嫁: 《分骨肉》叙述了她的悲剧结局。程高续书安排她嫁给海疆总制之子,也有人揣测她的结局是“海外王妃”,很难说切合曹雪芹的悲剧构思。
史湘云的特点是乐观豪放,豁达开朗,但在她看似无忧无虑的笑容后面,却掩藏着自幼丧亲,寄人篱下的辛酸和隐痛,尽管是“侯府千金”,在家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反而常常“做活做到三更天”。大观园曾是她的乐土,而嫁个“才貌仙郎”大概就是她理想的归宿了。谁能料到她面临的竟是早寡的命运呢?《乐中悲》是她命运的写照。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的命运自然不问可知了。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喜冤家》对此作了叙述。迎春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未婚的少女将面临着不幸的婚姻,这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那些已经攀上显亲,或者索性遁入空门的女性,是否能有安适的生活,寻求到心灵的安静呢?
元春贵为皇妃,曾为衰微的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短暂繁兴,但她出现在为省亲兴建的大观园时,却是“默默叹息”,“满眼垂泪”。她把深宫称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又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道尽了满腹幽怨。曹雪芹把她列入“薄命司”,含蓄地对封建君权进行了批判。《恨无常》暗示她早逝。
《晚韶华》是对李纨悲剧的揭示。李纨青春丧偶,唯知奉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她把自己的青春以至心灵都默默地埋葬在“三从四德”的闺范之中,终于盼得孤子成立,“母以子贵”,她也能坐享荣华了,这正是封建社会大加旌奖的楷模表率。但曲子却暗示她不久即逝去,内中不无讥讽之意。
妙玉和惜春都皈依了佛门,性情也都乖僻。不过妙玉是因“舍身消灾”自幼出家,她的孤标傲世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世俗社会肮脏现实的不满,也因此不为世容,最后被污浊黑暗的社会吞噬。《世难容》曲对这位才高命蹇的少女充满深切的同情。
惜春却是从宁国府卑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畸形儿,怪僻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的“看破红尘”,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遁入空门,更是消极的逃避。《虚花悟》是她的写照。但她的结局,也未必胜过三个姐姐。据脂批说,她最终沦落到“缁衣乞食”的境地。程高续书写她在紫鹃伏侍下仍在“家道复初”的大观园内修行,显然是有乖原意的。妙玉、惜春的悲剧结局,说明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是无处逃遁的。
贾巧姐和秦可卿,是书中着笔较少的两个人。秦可卿的曲子是《好事终》,暗示贾珍与她乱伦是整个贾府败亡的起因,但作者后来删去了这个情节,并且改塑了秦氏的形象。巧姐的曲子则是《留余庆》,她的故事应该和刘姥姥有很大关系,她在贾府破败,凤姐病亡后,被亲属拐卖,后来刘姥姥救援收养了她,在农村纺绩耕作,自食其力,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在历尽风波之后,这个归宿自然值得庆幸,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与其他十一人的结局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反映出曹雪芹思想中有着某些接近劳动人民的因素。程高续书将巧姐嫁与“家资巨万”的乡村财主为媳,是完全违背曹雪芹原作构思的败笔。
在这十二支曲子之外,《红楼梦曲》前后还各有“引子”、“收尾”两曲。“引子”与全书开篇一样,是叙明创作缘由的。而“收尾”一曲叫《飞鸟各投林》,它是十二支曲的总结,概括地写出了“十二钗”的个人悲剧并非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和整个封建家族衰亡的总趋势密切相联的,也是整个家族悲剧命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把《红楼梦曲》的悲剧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范畴,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景象,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红楼梦曲》是一支“红颜薄命”的挽歌,它引起人们对封建时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但同时曲文中也掺杂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悲观色彩,对产生悲剧根源的解释也含有大量的唯心成分,这就减弱了它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意义,这是我们所不得不察的。
《红楼梦曲》在整个《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在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而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以严整缜密见长的。为了使书中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能够迅速展开并活跃起来,曹雪芹将前五回的篇幅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交代人物、点染背景。通过前四回的描写,读者已初步把握了贾府的全貌、重要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观看的十二钗“簿册”,聆听的《红楼梦曲》,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了全书结构的整体性。横的方面,它扩展了前几回介绍的主要人物范围,补充了湘云、妙玉、巧姐等人物,并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身世、命运,形成一份主要人物表。纵的方面,它提动着宝、黛、钗悲剧和贾府衰亡这两条全书的基本线索,以强烈的暗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并与书里其他部分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征兆互相映照,成为整部作品悲剧主题的基本旋律,这就使读者不致在即将铺写到的大观园里秀丽繁华、欢声笑语的景象描写中错会了作者的命意。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提示手法和以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的功用显然得力于曹雪芹对当时戏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凡例》谈及全书题名时曾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指出了它在作者总体构思中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曲》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也是颇具匠心的。它以“十二钗”为六组,每组两人同中见异,仿佛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排对儿亮相”,如元春、探春都曾在家族命运中起过重要作用,湘云、妙玉都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但她们的性格命运却又各不相同,便于读者把握区分。这种安排又体现出她们与全书主人公贾宝玉不同的关系。
《红楼梦曲》,还是一组极有特色的悲剧抒情诗。它以十四首曲组成一套完整的传奇套曲,曲谱不袭旧调,自度创新,格调灵活、曲目醒豁,感情饱满酣畅,叙述的角度变换自如,如第一曲《终身误》是拟宝玉口吻,第二曲《枉凝眉》却换用第三人称,而《恨无常》、《分骨肉》、《留余庆》诸曲,却分明是元春、探春、巧姐的自怨自艾。这些手法,都使人物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脂砚斋一再称赞这套组曲在艺术上的创新特色,认为《终身误》“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乐中悲》“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可见曹雪芹多方面的造诣。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结局与《红楼梦曲》所作的提示不尽契合,曲文的一些字句也十分费解。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中耗尽心血、又遭遇到其他不幸,“书未成”即“泪尽而逝”,仅仅遗留下大约八十回遗稿,而这些遗稿,也还处在修改的过程之中,个别人物的结局作过重大更动,而曲文却未能作相应修订的缘故,例如秦可卿之死就是如此。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的。客观说来,程高续书大体完成了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力图桉照原书的各种隐喻暗示来安排人物的结局,其中个别章节,例如“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还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趣味都远逊于曹雪芹,一些地方又有意歪曲了原意,尤其结尾写“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更是与原作精神“绝异”(鲁迅语)的败笔,很多读者和研究者是不满意的。为了更好地探索曹雪芹创作的原意,揭开“十二钗”悲剧结局之谜,不少研究者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例如有人认为《枉凝眉》曲中的结句,表明黛玉是在贾府抄没,宝玉被羁时日夜悲泣,终于在这年夏末死去。又如有人认为《世难容》曲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一句并非指妙玉沦落风尘遭遇不幸,而是说她“虽流落风尘”却“依然婞直如故”。但也有一些说法是出于对曲文只言片语的臆断,例如认为元春是在农民起义军进逼京都后被赐自尽,湘云是在烟花巷里突遇故夫,于床第之间相拥好合“虚脱而死”,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脱离了《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和人物整体形象、采取抉微索隐,断章取义的方法得出来的,恐怕绝大多数读者都难以接受。
《红楼梦曲》并不足以概括《红楼梦》全书丰富深刻的内容,但它却是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凝缩和预演,它的悲剧精神,也是和整个作品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把它看作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同时还需注意不要沉溺在它“梦幻色空”的悲观情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