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妹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元遗山好问裕之,北方文雄也。其妹为女冠,文而艳。张平章当揆,欲娶之,使人嘱裕之。辞以可否在妹,妹以为可则可。张喜自往访。觇其所向,至则方自手补天花板,辍而迎之,张询近日所作?应声答曰:“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张悚然而出。
        本篇引自笔记小说集《山房随笔》。全文仅一百一十字,却用语精练,在看似闲来之笔中,把张平章的倚官好色,元好问的从容大度,元好问妹的机敏才华活脱地表现出来。文章除用了“文”、“艳”二字来形容元好问妹外,无一修饰词藻,完全是在白描中刻画人物性格。
        平章为官名。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的行中书省设置平章政事,为地方高级长官。身为平章那是何等了得。在一般人心目中,嫁于他是求之不得的事。张平章也正是自恃其职,派人向元氏求通秦晋之好。元好问以事在其妹为辞,巧妙地回绝了。张平章不去咀嚼其中的味道,反而“喜自往访”,满以为一桩好事必成。在此,“嘱”和“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显得骄横、傲慢、仗势压人,后者露出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就这样,他“喜自往访”,竟然来跟元好问妹谈论文章。然而他被犀利的嘲讽惊醒了春梦,只好“悚然而出”。
        应该说,蒋子正限当于时的社会环境,只是冷静地记述这段故事,而纸背却隐约透出了对张平章之流的憎恶之情。寥寥几笔,就活画出了张平章这个人物。仔细玩味,便觉似在眼前,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描述元好问的字虽不多,却反映了元好问的思想。他早年受到父亲的影响,其父德明,长于做诗,隐居不仕。元好问做过几年县令,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外郎,金亡不仕。他长于诗文,是金元之际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动荡的社会现实,民不聊生的景象使他对上层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后半生致力于著述,编纂。他任职期间曾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农民生活,主观上是想解除一些人民的痛苦。“辞以可否在妹,妹以为可则可”,正是这种思想所反映的一个侧面。元好问晚年的“今是中原一布衣”,“衰年那与世相关”,是这种思想的发展。兄妹间的思想感情是沟通的。他深知其妹,故而显行豁达、超脱,一句巧妙的回答,把决策权转移到妹妹身上。不但支走了张平章,还让他“喜出望外”,真是聪明。
        元好问妹天资过人,不仅工于诗文,而且人品相貌都好,应该说,家庭对她不无影响。她当女道士和有超群的文采都受到哥哥的影响,对踵门求婚的不速之客,她似乎早有准备,对高官厚禄视若无物。所以,张平章到后,她采取的态度不是冷漠,而是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去迎接,礼节不失。主动进攻是成竹在胸的表现,远比消积回避技高一筹。张平章无言搭话,为寻找“共同语言”,便询问“近日所作”,不想元好问妹接过话去,信手拈诗一首,表白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这首诗可以说是全文的关键:第一句,元好问妹以“补天手段”自诩,展示自己的才干和心志。“暂”字轻松自如,颇有此不足道,来日方长之概。“张”字巧妙利用谐音,既有“展”的意思,既说明自己在补天花板,又与张姓同音,表现对于张平章的轻蔑,不堪一击,一语双关。第二句,元好问妹以“画堂”,自喻高洁的品质,“纤尘”则喻庸俗的社会,势力的小人。两相对比,更突出了“画堂”与“纤尘”的格格不入。第三句,以成双配对的燕子点明张平章的来意。“寄语”一词分寸感极强。第四句,以“移巢”嘲笑张平章错“喜”了,以“雕梁”喻轻薄的世俗女子,让他另择高门。从而在思想上给了张平章有力的一击。三四两句说燕子,而句句又分明在影射张平章,表现了诗人的蔑视荣利的态度和超尘拔俗的品格。
        此诗平易、流畅、 自然,无艰涩难懂的字词,也没用典,却多用比喻、双关修辞方法,使平白的诗句寓意深刻。从气势上,这首诗在注意分寸感的同时,一句比一句尖锐、直露,到最后一句,已无任何情面,用“移巢”、“另觅”来直喻对婚事的态度。面对位高势大的对手,元好问妹毫不胆怯,以诗言志,柔中有刚,表现了她的高贵性格。犀利的语言,辛辣的讽刺使张平章愧悔交集,如坐针毡,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至此,读者也会为元好问妹超人的胆识、高洁的品质和非凡的文学才能而折服。高文瑞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