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献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典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而用告乏,复赆之亦然。陈乃赍行囊送入京,一举及第,仕浸显。
        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或曰:“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陈乃谋诸妇。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翁至汴,阍人不为通。翁俟朝回,揖于马前。公命之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叩其来意,翁言其故。公曰:“且留书院。”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公曰:“且宽心。”两阅月,公以翁家闻示之,其子已贷命矣。公但使亲仆至衢, 日送饭狱中。主者闻之,得从末减。衢士至今言之。

        赵清献,衢州人,名抃,字阅道,清献是他的谥号。他在北宋仁宗、神宗朝作官,历任朝官与地方知州,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保。为政清简,在当时有“铁面御史”之誉。作者盛如梓为元代人,与赵清献同乡,这个故事是作者根据乡里士人传闻的有关赵清献的一则佚事而写,讲的是“铁面御史”并不“铁面”的情况。
        小说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赵清献及第之前在乡里陈氏家里作教书先生,很得陈翁照顾。作者举出两例事来说明陈氏对其的厚待:一件是陈妻“岁与新履”,说明赵清献馆于陈家非止一年,双方相处甚洽。另一件是赵清献受到“乡荐”入京赴试时,陈“厚赆其行”,资助他赴京赶考。当盘缠“告乏”时,又“复赆之亦然”,并派人“赍行囊送入京”。赵清献在陈翁的接济下,“一举入第”,仕进后官位日渐显赫。作者在这段先介绍陈翁对赵清献的厚恩,为下段赵清献报答陈翁作出交待。
        第二部分,作者先用一句话讲出事出之因:“陈之子后因人命事系狱。”然后讲陈氏家中为了儿子走赵清献门路的情形。有人提醒陈翁,过去在家作馆的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于是陈翁与妻子商量。妻子让陈翁亲自去京,而她“仍制履送之”。虽然用一“仍”字表示送履之事,意义却与以前送履大不相同,救子求情的心意都寄托在这履上了。而这时的赵清献,已是“显宦”,陈翁寻到京城府上,守门人还不予通报。“翁俟朝回,揖于马前”,才得以相见。进府以后,陈翁别话不说,“即送其履”,将凝聚着全部希望和代表着以往情义的“履”首先送上,要说的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了。对于这一意味深长的表示,赵清献是“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一个“持”字,以及“濯足穿以出”,表现了赵清献对这番情义的领受、恭敬、不忘旧恩的态度。“良久”则表明他对陈翁来意的忖度、考虑。写法上虚实得当,双方的谈话作者用笔极为精简,只用了八个字“叩其来意,翁言其故。”随即带过,然后着力描写赵清献对于此事的措置。对于陈翁,他安排在书房暂且留住,过了十多天,仍不给陈翁求情的机会,陈翁一提起此事,他就含糊地应承过去。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陈翁心中惦记,又不得其解,要求告归。赵清献却让他“且宽心”。过了两个月,赵清献把陈翁家信拿来给他看,“其子已贷命矣”。免除了死罪。原来赵清献只是派亲从到衢州家乡,每天往狱中给陈氏子送饭。执法官听到这件事,按此罪最轻的处罚条款发落了。
        这篇小说通过一件轶事突出地勾画了赵清献的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无疑,陈翁找上门来替犯罪之子求情,对于以“铁面御史”称誉于朝的清官来说,是一项难处之事:拂袖不管,有忘恩负义之诽;报恩疏情,有干预司法之嫌。赵清献却利用自己在朝“显宦”的特殊身份,巧妙地对下属判案施加了影响,却又不露痕迹,可见其对官场人情深谙其道,手法极高,难怪乎“仕浸显”。然而赵清献毕竟是清官,不愧“铁面”之誉。并没有往家乡下级施加压力,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员显官,确也为之不易了。
        小说的艺术水平很高,语言极精练,而意蕴丰涵。如陈翁和妻子商量进京求情,其妻只一句话:“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其心理情状,所思所想犹若在目。又如“经旬余,不容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一段,仅十八字,将陈翁忧心牵挂,坐卧不安,既要求情,又被对方官位、态度拘局不得畅申所言的情态,乃至拖延月余不得已告归的心理,和赵清献办事严谨有略的心机态度刻画得很传神。情节安排上也很见作者匠心,赵清献听了陈翁来京目的,只是让其“且留书院”。一待数旬,不露声色;让读者也似陈翁一般摸不着头脑,不知所解。直到陈翁之子贷命的消息传来,才最后揭示出赵清献所用之计,解开谜团,这种运用悬念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小说的魅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