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余闻英华之事旧矣,岁在庚辰,道出缙云,访其遗迹,得缙云令林毅夫赠英华诗集一编,考其年代姓名,乃元丰二年夏五月,县令开封李长卿女也。李有一女,慧性过人,闻诵诗书,皆默记之。姿度不凡,俄染疠疾而逝。殡于邑之仙严寺三峰阁。李公满罢,因舁以归。宣和庚子,盗起严之青溪,所过焚燎无遗,惟三峰阁独存。主簿以为廨舍,每见女子,态貌绰约,彩衣翩跹,啸歌自得,命玉虚羽士奏词,终莫能去。簿遂移于寺之浴堂故址,别创廨宇,遂无所见。代者济南王传庆长兴,与弟传及,内表曹颖偕来,馆曹于厅治之东。未几,曹神气恍惚,若有所凭,一夕吏散,庭空月明,曹与女罗觞豆,献酬欢洽,严更者黎明告于簿,簿惊愕,力扣曹。曹不可隐,具言有女子,每夕叩扃而至,与语,皆出尘气象。诘其姓氏,曰:“开封李长卿女,秀萼其名,英华其字。父任邑令,随侍而至。偶遇真人,授丹砂,辟谷有年,身轻于羽,蓬莱虽远,一念至,则瞬息间耳。若青城、紫府、桃源、天台,吾游息之所也。仙都洼尊,特侨寓尔。知子鳏居,故来相慰。”更唱迭和,殆无虚日。时长至节,传庆休于中堂,空中闻笑语声。王云:“汝非英华邪?”挹而问焉,与曹之言无少异。自是形迹不秘,去来不时,窗壁题染,在在可录。王尽室见之,不以为怪。有亲陈观察者,挽之从军,将就道,英华情不忍释,祖于黄龙之僧舍,与诀曰:“妾与子缘断矣!念寓簿舍日,子尝求辟谷方,岂蕲而不与者,但子宿缘寡浅,尘业未偿,非仙举之姿,他时当有兵难,妾岂能终为子保?敬授灵香一瓣,有急,请爇以告,当阴有所护。不然,亦无如之何也。”曹公勇为朔方之行,不意获谴麾下,追惟英华之言,欲取所遗香爇之,军行无宿火,卒正法。英华诗百余篇,其警句有《春日述怀二绝》云:“三月园林丽日长,落花无语送春忙,柳绵不解相思恨,也逐游蜂过短墙。”“园林簇簇日晖晖,白蝶黄蜂相对飞,公子醉眠芳草岸,风移花片点春衣。”又云:“醒酒清风摇竹去,催诗小雨过山来。”又“绿发照波秧正暖,黄云卧陇麦初成。”非诗人所易到也。其诗无凄凉悲怨之词,皆艳丽欢愉之语,殆亦鬼中之仙耶?
《李英华》是南宋陈鹄写的一篇爱情小说。说的是北宋元丰年间浙江缙云县县令之女英华,慧颖超人,资质非凡,染疾早卒。曾停棺于三峰阁,从此三峰阁就经常出现李英华的鬼魂,道士驱之不去。宣和年间,县主簿王传庆带着他的内表曹颖住进这地方。英华和曹颖人鬼相爱,后曹颖从军触法而死。故事就那么简单,作者为了突出英华能诗,所以在故事结束之后,录出了几首英华的诗,并加以叹称英华为鬼中之仙云。
看来作者所侧重的并非故事情节的详细描述和人物的塑造,而是着重于在片言只语的叙述之间,表现出主人公英华的人性和才华,来寄托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中国小说发展到宋代,爱情小说由于受宋代理学的影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往往缺乏唐代那种大胆的、炽烈的人间恋情的描绘,如莺莺与张生,霍小玉与李益的描绘。然而即使在封建压抑之下,炽烈的爱情依然是广大人民喜爱的主题,于是作家只好借人鬼相恋去表达,如《碾玉观音》里的璩秀秀和崔宁的爱情。从这点看,可以看出《李英华》这篇小说的背景和它的普遍意义——歌颂男女炽烈的爱。在人性受压抑的社会现实下,中国的爱情小说那么多,人鬼人狐人神相爱的小说那么多,正好说明了那是追求人的个性解放的折光。
《李英华》虽然在短篇小说中不是名篇,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英华这个鬼是很可爱的,作者写她“聪慧过人”、“姿态不凡”、“态貌绰约”、“彩衣翩跹”、“与语,皆出尘气象”,这就在容貌、风度上给读者一个美的形象,即使这描写是抽象化的,但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美的肯定和追求。反过来就是对庸俗的、丑恶的社会的鞭挞。
在美的基础上,作者还赋予她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小说是这样写的:“蓬莱虽远,一念至,则瞬息间耳。若青城、紫府、桃源、天台、吾游息之所也。”她来去自由,无拘无束,这是作者的寄托。在封建社会里,步步陷井,处处束缚,三纲五常,泰山压顶,哪有一块自由的天地?鬼是不存在的,把理想托之于鬼,正是社会的不幸。
既然把理想托之于鬼,那么这个鬼就富有人情味,是“鬼化的人”,并非不食五谷的空灵的神仙。李英华这鬼有人的感情,有七情六欲。唯其如此,才显得可亲可近。试看小说里曹颖临别时的一段描写:
“英华情不忍释,祖于黄龙之僧舍,与诀曰:‘妾与子缘断矣!念寓簿舍日,子尝求辟谷方,岂蕲而不与者,但子宿缘浅寡,尘业未偿,非仙举之姿,他时当有兵难,妾岂终能为子保?敬授灵香一瓣,有急,请爇以告,当阴有所护,不然,亦无如之何也。”英华明知曹颖有难,这一别将成永诀,但情不忍释,无如之何。感情确实很深,并非露水夫妻,始乱终弃之辈。
小说里的几首诗也值的一读。“柳绵不解相思恨,也随蜂蝶过短墙”写出一个少女伤春的感情,虽不能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但意境深沉,与之意蕴相似。“绿发照波秧正暖,黄云卧陇麦初成”把“绿发”与“秧”、“黄云”与“麦”融为一体,确也收到阿堵传神之妙。看了这些诗,读者不能不被英华的才能所折服。但读者感受最深的,恐怕是英华对幸福的大胆的追求。她与曹颖相爱的过程中“每夕叩扃而至”,泼辣主动,这是远远超出一般女子的地方。中国的封建传统确实太深远了,这样大胆的女子,往往被骂成“淫”和“贱”。这种世俗偏见,不知扼杀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幸福。掩卷而思,也许这正是值得读者深思的地方。
英华这个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褒扬的人物,她的形象闪耀着个性解放的光芒。
从艺术的角度看,精练、简短,格式不受限制,是笔记小说的长处。它不一定需要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也不一定需要有头有尾,因而它描写并不细腻,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但信笔写来,或褒或贬,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评价。在《李英华》这篇笔记小说中对此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李英华》是南宋陈鹄写的一篇爱情小说。说的是北宋元丰年间浙江缙云县县令之女英华,慧颖超人,资质非凡,染疾早卒。曾停棺于三峰阁,从此三峰阁就经常出现李英华的鬼魂,道士驱之不去。宣和年间,县主簿王传庆带着他的内表曹颖住进这地方。英华和曹颖人鬼相爱,后曹颖从军触法而死。故事就那么简单,作者为了突出英华能诗,所以在故事结束之后,录出了几首英华的诗,并加以叹称英华为鬼中之仙云。
看来作者所侧重的并非故事情节的详细描述和人物的塑造,而是着重于在片言只语的叙述之间,表现出主人公英华的人性和才华,来寄托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中国小说发展到宋代,爱情小说由于受宋代理学的影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往往缺乏唐代那种大胆的、炽烈的人间恋情的描绘,如莺莺与张生,霍小玉与李益的描绘。然而即使在封建压抑之下,炽烈的爱情依然是广大人民喜爱的主题,于是作家只好借人鬼相恋去表达,如《碾玉观音》里的璩秀秀和崔宁的爱情。从这点看,可以看出《李英华》这篇小说的背景和它的普遍意义——歌颂男女炽烈的爱。在人性受压抑的社会现实下,中国的爱情小说那么多,人鬼人狐人神相爱的小说那么多,正好说明了那是追求人的个性解放的折光。
《李英华》虽然在短篇小说中不是名篇,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英华这个鬼是很可爱的,作者写她“聪慧过人”、“姿态不凡”、“态貌绰约”、“彩衣翩跹”、“与语,皆出尘气象”,这就在容貌、风度上给读者一个美的形象,即使这描写是抽象化的,但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美的肯定和追求。反过来就是对庸俗的、丑恶的社会的鞭挞。
在美的基础上,作者还赋予她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小说是这样写的:“蓬莱虽远,一念至,则瞬息间耳。若青城、紫府、桃源、天台、吾游息之所也。”她来去自由,无拘无束,这是作者的寄托。在封建社会里,步步陷井,处处束缚,三纲五常,泰山压顶,哪有一块自由的天地?鬼是不存在的,把理想托之于鬼,正是社会的不幸。
既然把理想托之于鬼,那么这个鬼就富有人情味,是“鬼化的人”,并非不食五谷的空灵的神仙。李英华这鬼有人的感情,有七情六欲。唯其如此,才显得可亲可近。试看小说里曹颖临别时的一段描写:
“英华情不忍释,祖于黄龙之僧舍,与诀曰:‘妾与子缘断矣!念寓簿舍日,子尝求辟谷方,岂蕲而不与者,但子宿缘浅寡,尘业未偿,非仙举之姿,他时当有兵难,妾岂终能为子保?敬授灵香一瓣,有急,请爇以告,当阴有所护,不然,亦无如之何也。”英华明知曹颖有难,这一别将成永诀,但情不忍释,无如之何。感情确实很深,并非露水夫妻,始乱终弃之辈。
小说里的几首诗也值的一读。“柳绵不解相思恨,也随蜂蝶过短墙”写出一个少女伤春的感情,虽不能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但意境深沉,与之意蕴相似。“绿发照波秧正暖,黄云卧陇麦初成”把“绿发”与“秧”、“黄云”与“麦”融为一体,确也收到阿堵传神之妙。看了这些诗,读者不能不被英华的才能所折服。但读者感受最深的,恐怕是英华对幸福的大胆的追求。她与曹颖相爱的过程中“每夕叩扃而至”,泼辣主动,这是远远超出一般女子的地方。中国的封建传统确实太深远了,这样大胆的女子,往往被骂成“淫”和“贱”。这种世俗偏见,不知扼杀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幸福。掩卷而思,也许这正是值得读者深思的地方。
英华这个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褒扬的人物,她的形象闪耀着个性解放的光芒。
从艺术的角度看,精练、简短,格式不受限制,是笔记小说的长处。它不一定需要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也不一定需要有头有尾,因而它描写并不细腻,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但信笔写来,或褒或贬,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评价。在《李英华》这篇笔记小说中对此就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