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碣
尚书博陵公崔碣,任河南尹,惩奸剪暴,为天下吏师。先是,有估客王可久者,膏腴之室,岁鬻茗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是年又笈贿适楚。始返楫于彭门。值庞勋作乱,阱于寇域,逾期不归。有妻美少,且无伯仲、息裔之属。妻常善价募人,访于贼境之四裔。竟无究其迹者。或曰:“已戕于盗,帑其货矣。”洛城有杨乾夫者,善卜称。妻晨持一缣,决疑于彼。杨生素熟其事,且利其财,思以计中之。乃为端著虔祝。六位既兆,则曰:“所忧岂非伉俪邪?是人绝气久矣。象见坟墓矣。遇劫杀,与身并矣。”妻号咷将去,即又勉之曰:“阳乌已晚,幸择良辰,清旭更问, 当为再祝。”妻诚信之。他日复往,布算宛得前卦,乃曰:“神也!异也!无复望也。”仍言号恸非所以成礼者。第择日举哀。绘佛饭僧,以资冥福。妻且悲且愧,以为诚言。无巨细事,一以托之。杨生主办,雅竭其志,则又谓曰:“妇人茕独而衷财贿,寇盗方炽,身之灾也,宜割爱以谋安适。”妻初不纳,夕则飞砾以惧之,昼则声寇以危之,次则役媒以饵之。妻多杨之义,遂许嫁焉。杨生既遂志,乃籍所有,雄据厚产。又逾月,皆货旧业,挈妻卜居乐渠之北。明年,徐州平,天下洗兵,招大憝就擒外,协从其间者,宥而不问,给篆为信,纵归田里。可久髡裸而返,瘠瘁疥秽,丐食于路。至则访其庐舍,已易主矣。曲讯妻室,不知其所。展转饥寒,循路哀叫。渐有人知者,因指其新居。见妻及杨肆目门首,欲为揖认,则诃杖诟辱,仅以身免。妻愕眙以异,复制于杨。可久不堪其冤,诉于公府。及法司按劾,杨生贿赂已行,取证于妻,遂诬其妄。时属尹正长厚,不能辨奸,以诬人之罪加之,痛绳其背,肩扶出疆。可久冤楚相萦,殆将溘尽。命丝未绝,洛尹改更,则衔血赍冤于新政,亦不能辨。前所鞫吏,得以肆其毒于簧言,且曰:“以狱讼旧政者,汉律在焉。”则又裂配邑之遐者。隶执重役,可久双眦流血,两目枯焉。时博陵公伊人,燕居备聆始卒。天启良便,再领三川,狱吏屏息,覆盆举矣。揽辔观风之三日,潜命就役所出可久以至。乃敕吏掩乾夫一家,兼索鞫吏,同梏其颈。且命可久暗籍家之服玩物,所存尚伙,而鞫吏贿赂丑迹昭焉。既捶其胁,复血其背,然后擢发折足,同瘗一坎。收录家产,手授可久,时离毕作冷,黳云复郁;断狱之日,阳轮洞开,通逵相庆,有出涕者,沉冤积愤大亨畅。于是曰:古之循吏,孰能拟诸。
本篇选自轶事小说集《阙史》。据高彦休在此书前自序云:“甲辰岁清和月编次”,可推知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八八四年。它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作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中作两卷。今本所存篇数虽与作者自序相合,但据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认为本书并非完书,尚多缺佚,序中所言篇数当为后人追改。因作者撰书目的在于“补史之不足”,故取名《阙史》。
在《崔碣》这篇故事中,作者运用“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着意揭露社会矛盾,鞭挞黑暗与邪恶,为百姓伸张正义,使所记之事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且兼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新唐书》对此案的记载相佐证。
故事记述富商王可久适楚地经商,恰逢战乱,逾期不归。乡里一时谣言纷攘,传他已被乱寇所杀。其妻请人遍访四裔,仍不知其下落,遂请神汉杨乾夫占卜“决疑”。狡诈的杨乾夫设下连环计,软硬兼施,诱使王妻确信其夫早已丧命,并改嫁于他。在侵夺可久妻及家产后,杨迁居乐渠之北。不料,可久大难不死,穷困潦倒返回乡里,经多方寻找,他探得其妻下落,上门寻访,竟遭杨乾夫诃杖诟辱。他忍无可忍,不顾杨生行贿,官尹昏庸,两次上诉公府,两次均遭败诉,被加酷刑,直到崔碣再任河南府尹,据实对此案重新审理后,可久的沉冤方得申雪。作者在文中歌颂了为民作主、锄恶扶弱的清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和官场风气的腐败,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
作者在叙事中注意展示酿成这一冤案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善于以简约平实的笔触,工笔勾画出几位专一制造沉冤积愤的丑类嘴脸。其中“洛城神汉”杨乾夫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可久“阱于寇域,逾期不归”,其妻“善价募人,访于贼境之四裔,竟无究其迹者。或曰:‘已戕于盗,帑其货矣’”,因而心绪已乱,找上门让他“决疑”之际,他竟趁人之危,贪恋可久的家财和其妻的美色,“思以计中之”。他一面假惺惺为王可久的凶吉祝祷占卜,一面危言耸听,说已卜出可久“遇劫杀”,“人绝气久矣”。在王妻闻凶讯“号咷将去”时,为使骗局更具诱惑力,他又假意上前劝道:“或许是时辰不对,能再择良辰,于清早再行占卜,可得确切消息。”王妻“他日复往”,“布算宛得前卦”,至此对可久已死确信无疑。杨乾夫一步得手,更进一步,以人已死,“号恸非所以成礼”,只有“绘佛饭僧”,为死者超度,“以资冥福”才是正理来诱劝王妻。这种“攻心战”果然奏效,王妻“且悲且愧,以为诚言,无巨细事,一以托之。”杨乾夫见时机渐趋成熟,便以“寇盗方炽”,妇人守寡而多财,易招灾惹祸为由,迫其改嫁。看到王妻犹豫不决,杨又设圈套,“夕则飞砾以惧之,昼则声寇以危之,次则役媒以饵之”,搅得王妻坐卧不宁,只好嫁与杨乾夫。作者运笔如行云流水,将神汉杨乾夫先以占卜绝王妻之念,后以伪善言行骗取王妻信任,再以诸种干扰对王妻施加压力,最终达到侵业夺妻目的的“三部曲”,展现得脉络分明,清晰完整。在情节的展开中,作者并不对杨的种种恶行败德作任何评论,而只将其一言一行如实道来,便若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人物画象,内里透出一个居心险恶,诡计多端的卑鄙小人的卑劣灵魂。从这种不动声色的冷静描绘中,读者能从心底感受到作者那深藏的强烈而鲜明的爱憎。
对那位贪赃枉法的判官,作者也是重在记其言行。通过其“狱讼旧政,汉律在焉”的一片谎言,和对可久两番严刑拷打,收受杨乾夫贿赂的丑迹,写活了这一朝廷命官偏狭阴毒,与社会上为非作歹的小人沆瀣一气、作践百姓的罪恶。除这些不动声色的正面揭露外,作者还运用了不动声色的嘲讽笔法。如写可久还乡后第一次上告官府,因判官已收贿赂,其妻亦做伪证,他被加以“诬人之罪”,饱受酷刑。作者这时对官府的最高长官只说“尹正长厚,不能辨奸”,看似是为其错判辩白,实则是告诉世人:不辨奸伪的所谓“忠厚长官”,与民无补无益,他只能为恶人张目,使好人遭殃,个中的辛辣讥讽,耐人寻味。
本篇的细节描写相当出色。如前所述杨乾夫诓诱王妻的经过,一波三折,环环相接,其中杨某初萌歹计的心理活动,以假乱真的两次占卜、笑里藏刀的伪善劝慰,对王妻施以“飞砾、声寇、役媒”的种种压力,均描摹准确而精细。可久一次败诉遭庭刑,“痛绳其背,肩扶出疆”,“冤楚相萦,殆将溘尽”,“命丝未绝”;二次败诉后又被“裂(肩背上的肉)”、“配邑(发配到遥远之地)”,“双眦流血,两目枯焉”。这些细节,作者写来笔端含情,但绝不做任何夸饰,却让读者读之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感,这显然得力于作者那精细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描写为主,文末却也闪射出浪漫主义的光华。崔碣到任后,“揽辔观风之三日,潜命就役所出可久以至”。他在听取了可久的申诉,准确掌握案情后,“乃敕吏掩(突然逮捕)乾夫一家,兼索鞫吏(判官),同梏其颈”,“收录家产,手授可久”,并对这起冤案的泡制者杨乾夫和前任判官严正判决:“擢发折足,同瘗(埋)一坎。”这时,作者一反前文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调,激奋地写到:结案之前,“黳云复郁”,“断狱之日,阳轮洞开,通逵(大道)相庆,有出涕者。”这种抒情的描写,使读者阅前文时叹恶人当道,官府昏庸,沉冤难申的压抑心情一扫而光,精神为之一振。而这里把清官断案,喻为“阳轮顿开”,则启了后人称誉清官为“青天”一说之先河。
本篇选自轶事小说集《阙史》。据高彦休在此书前自序云:“甲辰岁清和月编次”,可推知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八八四年。它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作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中作两卷。今本所存篇数虽与作者自序相合,但据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认为本书并非完书,尚多缺佚,序中所言篇数当为后人追改。因作者撰书目的在于“补史之不足”,故取名《阙史》。
在《崔碣》这篇故事中,作者运用“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着意揭露社会矛盾,鞭挞黑暗与邪恶,为百姓伸张正义,使所记之事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且兼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新唐书》对此案的记载相佐证。
故事记述富商王可久适楚地经商,恰逢战乱,逾期不归。乡里一时谣言纷攘,传他已被乱寇所杀。其妻请人遍访四裔,仍不知其下落,遂请神汉杨乾夫占卜“决疑”。狡诈的杨乾夫设下连环计,软硬兼施,诱使王妻确信其夫早已丧命,并改嫁于他。在侵夺可久妻及家产后,杨迁居乐渠之北。不料,可久大难不死,穷困潦倒返回乡里,经多方寻找,他探得其妻下落,上门寻访,竟遭杨乾夫诃杖诟辱。他忍无可忍,不顾杨生行贿,官尹昏庸,两次上诉公府,两次均遭败诉,被加酷刑,直到崔碣再任河南府尹,据实对此案重新审理后,可久的沉冤方得申雪。作者在文中歌颂了为民作主、锄恶扶弱的清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和官场风气的腐败,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
作者在叙事中注意展示酿成这一冤案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善于以简约平实的笔触,工笔勾画出几位专一制造沉冤积愤的丑类嘴脸。其中“洛城神汉”杨乾夫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可久“阱于寇域,逾期不归”,其妻“善价募人,访于贼境之四裔,竟无究其迹者。或曰:‘已戕于盗,帑其货矣’”,因而心绪已乱,找上门让他“决疑”之际,他竟趁人之危,贪恋可久的家财和其妻的美色,“思以计中之”。他一面假惺惺为王可久的凶吉祝祷占卜,一面危言耸听,说已卜出可久“遇劫杀”,“人绝气久矣”。在王妻闻凶讯“号咷将去”时,为使骗局更具诱惑力,他又假意上前劝道:“或许是时辰不对,能再择良辰,于清早再行占卜,可得确切消息。”王妻“他日复往”,“布算宛得前卦”,至此对可久已死确信无疑。杨乾夫一步得手,更进一步,以人已死,“号恸非所以成礼”,只有“绘佛饭僧”,为死者超度,“以资冥福”才是正理来诱劝王妻。这种“攻心战”果然奏效,王妻“且悲且愧,以为诚言,无巨细事,一以托之。”杨乾夫见时机渐趋成熟,便以“寇盗方炽”,妇人守寡而多财,易招灾惹祸为由,迫其改嫁。看到王妻犹豫不决,杨又设圈套,“夕则飞砾以惧之,昼则声寇以危之,次则役媒以饵之”,搅得王妻坐卧不宁,只好嫁与杨乾夫。作者运笔如行云流水,将神汉杨乾夫先以占卜绝王妻之念,后以伪善言行骗取王妻信任,再以诸种干扰对王妻施加压力,最终达到侵业夺妻目的的“三部曲”,展现得脉络分明,清晰完整。在情节的展开中,作者并不对杨的种种恶行败德作任何评论,而只将其一言一行如实道来,便若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人物画象,内里透出一个居心险恶,诡计多端的卑鄙小人的卑劣灵魂。从这种不动声色的冷静描绘中,读者能从心底感受到作者那深藏的强烈而鲜明的爱憎。
对那位贪赃枉法的判官,作者也是重在记其言行。通过其“狱讼旧政,汉律在焉”的一片谎言,和对可久两番严刑拷打,收受杨乾夫贿赂的丑迹,写活了这一朝廷命官偏狭阴毒,与社会上为非作歹的小人沆瀣一气、作践百姓的罪恶。除这些不动声色的正面揭露外,作者还运用了不动声色的嘲讽笔法。如写可久还乡后第一次上告官府,因判官已收贿赂,其妻亦做伪证,他被加以“诬人之罪”,饱受酷刑。作者这时对官府的最高长官只说“尹正长厚,不能辨奸”,看似是为其错判辩白,实则是告诉世人:不辨奸伪的所谓“忠厚长官”,与民无补无益,他只能为恶人张目,使好人遭殃,个中的辛辣讥讽,耐人寻味。
本篇的细节描写相当出色。如前所述杨乾夫诓诱王妻的经过,一波三折,环环相接,其中杨某初萌歹计的心理活动,以假乱真的两次占卜、笑里藏刀的伪善劝慰,对王妻施以“飞砾、声寇、役媒”的种种压力,均描摹准确而精细。可久一次败诉遭庭刑,“痛绳其背,肩扶出疆”,“冤楚相萦,殆将溘尽”,“命丝未绝”;二次败诉后又被“裂(肩背上的肉)”、“配邑(发配到遥远之地)”,“双眦流血,两目枯焉”。这些细节,作者写来笔端含情,但绝不做任何夸饰,却让读者读之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感,这显然得力于作者那精细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描写为主,文末却也闪射出浪漫主义的光华。崔碣到任后,“揽辔观风之三日,潜命就役所出可久以至”。他在听取了可久的申诉,准确掌握案情后,“乃敕吏掩(突然逮捕)乾夫一家,兼索鞫吏(判官),同梏其颈”,“收录家产,手授可久”,并对这起冤案的泡制者杨乾夫和前任判官严正判决:“擢发折足,同瘗(埋)一坎。”这时,作者一反前文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调,激奋地写到:结案之前,“黳云复郁”,“断狱之日,阳轮洞开,通逵(大道)相庆,有出涕者。”这种抒情的描写,使读者阅前文时叹恶人当道,官府昏庸,沉冤难申的压抑心情一扫而光,精神为之一振。而这里把清官断案,喻为“阳轮顿开”,则启了后人称誉清官为“青天”一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