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者
闻诸耆旧云:昔有人因他适,回见其妻为奸盗所杀。但不见其首,支体俱在。既悲且惧,遂告於妻族。妻族闻之,遂执婿而入官丞,横加诬云:“尔杀吾爱女!”狱吏严其鞭捶,莫得自明,洎不任其苦,乃自诬杀人,甘其一死。款案既成,皆以为不谬。郡主委诸从事,从事疑而不断,谓使君曰:“某滥尘幕席,诚宜竭节,奉理人命,一死不可再生,苟或误举典刑, 岂能追悔也。必请缓而穷之。且为夫之道,孰忍杀妻,况义在齐眉,曷能断颈。纵有隙而害之,盍作脱祸之计也,或推病殒,或托暴亡,焉事存尸而弃首?其理甚明。”使君许其谳义。从事乃别开其第,权作狴牢,慎择司存,移此系者,细而劾之,仍给以酒食汤沐,以平人待之。键户棘垣,不使系於外。然後遍勘在城伍作行人,令各供通近来应与人家安厝坟墓多少去处文状。既而一面诘之曰:“汝等舆人家举事,还有可疑者乎?”有一人曰:“某于一豪家举事,共言杀却一奶子,于墙上舁过,凶器中甚似无物,见在某坊。”发之,果得一女首级,遂将首对尸,令诉者验认,云:“非也。”遂收豪家鞫之。豪家伏辜而具款,乃是杀一奶子,函首而葬之,以尸易此良家之妇,私室蓄之。豪士乃全家弃市。吁,伍辞察狱,得无慎乎?
本篇选自《玉堂闲话》。这是一部专门记载唐末朝野故事的小说集。玉堂:官署名,汉有玉堂署,在唐朝指门下省,系侍中所居官署,至宋朝玉堂专指翰林院。从此书定名来看,范资当为门下省官员。
《杀妻者》,从篇名一看,便可知道这是一篇断狱、公案小说。小说篇幅不长,却具备一般公案小说的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情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作者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巧妙地制造出一个个悬念,诱导读者去关注案件的结局,关注嫌疑人的命运,牵动读者的思想感情时而疑惑,时而忿愤,时而焦虑,时而欣慰,随着案情的进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设下了一个悬念:某人外出,回来后发现妻子被杀,肢体俱在,但人头却不翼而飞。不似一般奸盗所杀,必定另有缘由。读者从一开始便萌生疑云,急欲察看下文,以便弄清个中究竟。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当事主正在“既悲且惧”的时候,妻子的亲属却把他当成杀人犯,告到了官府。在狱吏的严刑逼供下,事主为免受酷刑折磨,自诬杀人,但求一死。案情已定,郡主便将其交给手下的从事去结案。至此,原告指控被告杀人,被告供认不讳,白纸黑字,不容抵赖。此案已该了结。然而案件是否能了,事主是否将永远蒙受不白之冤,从事将如何处理这件案子,这是悬念之二。从事对此案另有见解,他向郡主申明理由,要求重新审理。在审理的过程中,从一富豪之士的奶妈的棺材中搜出一颗人头来。交给受害者家属一看,却不是他们的亲人。那么这个头与那具无头尸之间有什么联系?死者究竟是谁?事主的妻子究竟在何处?这是悬念之三。直到富豪之家被捕后交代出实情,全案才真象大白。原来是用死尸换了活人,被害人并没有被杀,杀妻的罪名自然也就化为乌有。故事中矛盾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而又确实在情理之中。读者一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真象大白。
小说篇幅短小精悍。全篇仅五百字,却结构完整、紧凑,故事有头有尾,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语言精练、准确,通俗、流畅,逻辑性强。就拿郡从事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向郡主所作的一番陈述来说:“某滥尘幕席,诚宜竭节,奉理人命,一死不可再生,苟或误举典刑,岂能追悔也。必请缓而穷之。且为夫之道,孰忍杀妻,况义在齐眉,曷能断颈。纵有隙而害之,盍作脱祸之计也,或推病殒,或托暴亡,焉事存尸而弃首?其理甚明。”有理、有利、有节,逻辑慎密谨严,极富说服力。先从人死不可再生的道理上说明此案应慎重处理,这是类比推理;再从夫妻感情的常理上用演译推理来直接证明此案定事主杀妻的不合理;最后再用反证法,从事主在“杀妻”后的态度上来反证他不是杀人犯。将形式逻辑的法则运用的如此娴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严肃、科学的态度。
《杀妻者》实际上是一个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的故事。所谓“杀妻者”,其实是个被屈打成招的无辜者,是个受害者。若不是郡从事明察秋毫,他迟早要变成刀下的冤鬼。在作者所处的唐末动乱的社会中,朝廷上宦官当权,朋党争斗,地方上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视人命如草芥,冤假错案多如牛毛,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能有人想到杀人不可追悔,“一死不可再生”,对处死人命持慎重态度,这种办案精神是很可贵的。郡从事受命审理案件时敢于推翻前人的判断,重新审理,就很需要一些魄力。从事在重新审理此案的方法上也很策略。他先将嫌疑者单独关押在一地,让他享受与常人一样的待遇,再耐心审问,这比那些严刑逼供的酷吏要高明多了。郡从事重视调查研究,他找遍全城夫役,了解他们处理丧葬事务的情况,从中发现了线索,可以看出调查工作在案件侦破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些办案方法,许多至今仍是处理案件所应遵循的原则。另外,郡主从善如流的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
本篇选自《玉堂闲话》。这是一部专门记载唐末朝野故事的小说集。玉堂:官署名,汉有玉堂署,在唐朝指门下省,系侍中所居官署,至宋朝玉堂专指翰林院。从此书定名来看,范资当为门下省官员。
《杀妻者》,从篇名一看,便可知道这是一篇断狱、公案小说。小说篇幅不长,却具备一般公案小说的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情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作者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巧妙地制造出一个个悬念,诱导读者去关注案件的结局,关注嫌疑人的命运,牵动读者的思想感情时而疑惑,时而忿愤,时而焦虑,时而欣慰,随着案情的进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设下了一个悬念:某人外出,回来后发现妻子被杀,肢体俱在,但人头却不翼而飞。不似一般奸盗所杀,必定另有缘由。读者从一开始便萌生疑云,急欲察看下文,以便弄清个中究竟。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当事主正在“既悲且惧”的时候,妻子的亲属却把他当成杀人犯,告到了官府。在狱吏的严刑逼供下,事主为免受酷刑折磨,自诬杀人,但求一死。案情已定,郡主便将其交给手下的从事去结案。至此,原告指控被告杀人,被告供认不讳,白纸黑字,不容抵赖。此案已该了结。然而案件是否能了,事主是否将永远蒙受不白之冤,从事将如何处理这件案子,这是悬念之二。从事对此案另有见解,他向郡主申明理由,要求重新审理。在审理的过程中,从一富豪之士的奶妈的棺材中搜出一颗人头来。交给受害者家属一看,却不是他们的亲人。那么这个头与那具无头尸之间有什么联系?死者究竟是谁?事主的妻子究竟在何处?这是悬念之三。直到富豪之家被捕后交代出实情,全案才真象大白。原来是用死尸换了活人,被害人并没有被杀,杀妻的罪名自然也就化为乌有。故事中矛盾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而又确实在情理之中。读者一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真象大白。
小说篇幅短小精悍。全篇仅五百字,却结构完整、紧凑,故事有头有尾,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语言精练、准确,通俗、流畅,逻辑性强。就拿郡从事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向郡主所作的一番陈述来说:“某滥尘幕席,诚宜竭节,奉理人命,一死不可再生,苟或误举典刑,岂能追悔也。必请缓而穷之。且为夫之道,孰忍杀妻,况义在齐眉,曷能断颈。纵有隙而害之,盍作脱祸之计也,或推病殒,或托暴亡,焉事存尸而弃首?其理甚明。”有理、有利、有节,逻辑慎密谨严,极富说服力。先从人死不可再生的道理上说明此案应慎重处理,这是类比推理;再从夫妻感情的常理上用演译推理来直接证明此案定事主杀妻的不合理;最后再用反证法,从事主在“杀妻”后的态度上来反证他不是杀人犯。将形式逻辑的法则运用的如此娴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严肃、科学的态度。
《杀妻者》实际上是一个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的故事。所谓“杀妻者”,其实是个被屈打成招的无辜者,是个受害者。若不是郡从事明察秋毫,他迟早要变成刀下的冤鬼。在作者所处的唐末动乱的社会中,朝廷上宦官当权,朋党争斗,地方上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视人命如草芥,冤假错案多如牛毛,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能有人想到杀人不可追悔,“一死不可再生”,对处死人命持慎重态度,这种办案精神是很可贵的。郡从事受命审理案件时敢于推翻前人的判断,重新审理,就很需要一些魄力。从事在重新审理此案的方法上也很策略。他先将嫌疑者单独关押在一地,让他享受与常人一样的待遇,再耐心审问,这比那些严刑逼供的酷吏要高明多了。郡从事重视调查研究,他找遍全城夫役,了解他们处理丧葬事务的情况,从中发现了线索,可以看出调查工作在案件侦破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些办案方法,许多至今仍是处理案件所应遵循的原则。另外,郡主从善如流的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