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
[明]高启
征途险巇,人乏马饥。富老不如贫少,美游不如恶归。浮云随风,零乱四野。仰天悲歌,泣数行下。
《悲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旧辞本写乡思,为怀乡之作,这里高启除承继这一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对人生的反思。全诗给人的印象颇有点暮年壮士,识破红尘而大彻大悟的感觉。诗系年待考,当作于晚期。
起两句以征途奇险喻人生坎坷,以征人之乏与征马之饥极写人生的疲倦困顿。诗人生值元未明初群雄逐鹿的年代,战争的风烟弥漫了寰宇,尽管他“好权略,论事稠人中,言不繁,而切中肯綮,人莫不耸动而厌服其心”。(吕勉《槎轩本传》)也曾入幕张士诚重臣饶介府中,有过浪漫得意的年华,本也可以于政治上有些作为,但历经战乱,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战争给人世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触动了他一颗爱国爱民的“不忍人”之心,在他的心灵深处布下了沉重的阴影。诗人的锐气削减了。之后,朱元章平乱定鼎,聘诗人入京为编修修史。特有经历使诗人一直惊惧疑惑,难以自拔。曲折不平坦的人生历程让诗人困倦了。前途未卜,命运之舟将载他奔向何方?诗人不敢自信。三四句正是诗人这一矛盾复杂的心态的自然流露。
诗人以为,纵然富贵老年,却不如贫寒年少;即使快意出游,也难比失意还乡。这里包蕴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何况诗人富贵的晚年能否如此保持下去,也难以断定!即如保持,却也是日落黄昏,好景不长。对人生、对生活、对尘世无限眷恋,无限热爱的诗人多么希望自己能平安地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虽即一箪食,一壶浆也好! “远游纵得功名好,不如贫贱乡中老”,这是诗人《羁旅行》篇中的语句,却也可以引来为此作注。“锦城虽云好,不如早还乡”。家乡故土,给人的总是和谐、亲切、安静、可依的感觉,所以怀乡恋土,也是古诗词中多为咏叹的内容。
“浮云”二句融写情与写景为一体,貌似写景,实乃抒情寄意。空中随风四处漂荡,无有定踪、无所着落的浮云,与诗人游荡的经历颇为相似。据载:诗人二十五岁出游,在战乱中到过杭州、绍兴等地。明朝建国,诗人被召入京,旋又放还归家。漂荡的浮云触动了诗人漂泊羁旅之思,激起了诗人的漂零之感,将深沉的羁旅之思寓托于浮云之景,也极自然。
结尾两句是总结。诗人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为自己的漂零叹惋。他渴望自己能安宁地生活,摆脱名缰利锁,不为险恶之世所牵累,但能否如愿,诗人同样不敢自信。“悲歌”二句化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败后“乃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典出于此,可见诗人恶劣的心态。
清代文艺批评家纪昀评高启诗“拟汉魏如汉魏,拟六朝如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显然为皮相之论,但其中也不能说一无道理。平心言之,高启这首诗,便确有些建安正始之风。其忧时伤世,颇类阮、嵇;其叹惋人生之短暂,却又象曹操。王世贞说他“弘博凌厉,殆骎骎正始”(《艺苑巵言》),可谓一语中的,要言不繁。
全诗以四言为主,间以六言二句,语句参差,辞气却极畅通。诗人随手设譬,却又恰切得当,用意深邃,读来并无格不通之感。以气韵统领,以健笔为辞,正是此诗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