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唐]梁琼
自古无和亲,贻灾到妾身。胡风嘶去马,汉月吊行轮。衣薄狼山雪,妆成虏塞春。回看父母国,生死毕胡尘。
《昭君怨》为乐府旧题,属《琴曲歌辞》。本篇是梁琼的拟作。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传说很多。据班固的《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前33年),乎韩邪单于复入朝,……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号宁胡阏氏。”南朝吴均在《西京杂记》里则云画工毛延寿索贿弄权,把王昭君的图像画坏,致使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元帝,终于被嫁到匈奴。 《乐府题解》云: 《琴操》载,昭君为齐国王穰女, “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后单于遣使朝贡,帝宴之,尽召后宫。昭君盛饰而至,帝问欲以女赐单于,能者往。昭君乃越席请行。”“昭君至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乐府古题要解》云:“王昭君,旧史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匈奴入朝,诏以王嫱配之,号宁胡阏氏。一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及后匈奴入朝。选美人配之,昭君之图当行。及入辞,光彩照人,悚动左右,天子方重失信外国,悔恨不及,穷究其事,画工有杜陵毛延寿、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下杜阳望、樊青,皆同日弃市,籍其资材。汉人怜昭君远嫁,为作歌诗。”以上材料说明,历史上确有王昭君其人,亦确有远嫁匈奴之事。画工毛延寿等,已是后出,非为信史。至于《昭君怨》是昭君自作还是汉人怜其远嫁而作,难以澄清,但可知在当时这个悲凉哀怨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梁琼的这首《昭君怨》语直情浓,很有特色。诗人以女性的心态抒写了昭君的遭遇,表达了她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无比愤怒。
诗人以独到的感受,选取王昭君离开祖国时的场景着笔。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开头二句是近景,是昭君登车启程的场景,但诗人没有具体去写送别的场面,只摹写了昭君动身前的一声抢地呼天的悲啼。这劈空而来的凄怆的呼叫,如飘风骤雨,如排空巨浪,撕人心肺,动人心魂。昭君不愿离开祖国而又不得不离开祖国的一腔怨恨,全在这一声绝望的呼叫声里倾泄出来。没有正面写昭君,而昭君的声容情貌已突现眼前。三四句是远景,和亲的车辆已经出发,故国的山川风物随着行程的延长已不能再见。汉马迎着北风发出哀哀嘶鸣,汉月紧跟滚动的车辆一路长随。虽是写景,也渲染了昭君内心的痛苦和无尽哀怨。 “衣薄狼山雪,妆成虏塞春”四句是抒情。前两句从去到异国设想,虽说北方寒冷,遍地白雪,凭着昭君的容貌和才华一定会受到礼遇。后两句则以回故乡立意,写昭君尽管有了归宿,却再也回不了祖国,须在塞北绝域生活一辈子。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无限哀伤。
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实际上是运用律诗的写法,如第二联合第三联都对仗,而且工稳整饬。特别是第二联写出塞途中场景,地上奔驰的车马与空中高悬的明月,一远一近,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凄凉之情可见。通篇“身”、“轮”、“春”、“尘”押的平声韵,哀婉舒徐,与诗的情调十分谐合。
运用托物喻意的手法来创造意境,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色。用动物来映衬不忘故乡之情的,最早当推屈原。 《离骚》里写道: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后来, 《韩诗外传》引有“代马依北风,飞鸟楼故巢。”古诗《行行重行行》里亦有名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上所引诗句,均以胡马南来仍依北风为喻,诗人却别出新意,以汉马当北地之风而生怀恋之情出之。 “汉月”句尤为奇妙。月亮只有一个,无天南地北之别,亦无胡人汉家之分,诗人如此写,旨在突出行至塞外绝域,举目无亲,唯有平时在汉宫常见的明月依然如故,好象它是从祖国而来,伴送远嫁的昭君。征马明月尚且有情,昭君的故国之思也就显而易见,而征马、明月、车轮、北风与昭君的凄凉心情相互交融在一起,一种悲怨的意境就显现出来。
最后,还想再补充点历史事实。班固的《匈奴传》还明确记载汉高祖刘邦曾派刘敬与匈奴结合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为单子阏氏”。在文帝时,也曾“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证明早在刘邦时即有和亲之事。梁琼在诗的开头却写道:“自古无和亲”。这关涉到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材料问题。梁琼笔下的昭君,不喊出“自古无和亲”就不足表达她心中的怨恨,就突出不了昭君的悲剧形象。再说,人的感情到了非迸发不可的时候,也会暂时失去理性的控制,说出一些与常理相违或与事实不符的话。梁琼这样写,是符合生活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