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辞·〔遥看孟津河〕
[北朝]民歌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这首诗是《折杨柳歌辞》的第四首,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写起的。一是视觉,为远视,即极目远眺。孟津,又叫富平津,旧址在今河南省孟县南,今名河阳渡,在黄河边上。郁,树木茂盛。婆娑,本义是指舞姿,此处形容杨柳摇摆起伏之状。诗人远望孟津一带的黄河岸边,杨柳丛生茂密,而且写活了“看”的自然景色,由杨柳的阿娜多姿,能使人联想到在那大地葱绿,和风习习,广阔无垠的山川田野上正在游牧的北方人民的生活情景。二是听觉,为近闻。虏,胡虏,古代汉人对北方民族的鄙称。虏家儿,即胡人。汉儿歌,即中原歌。《北史·辛昂传》载,昂“令其众皆作中国(即中原)歌”,就是说用汉语唱歌 汉儿,为北朝对中原汉族人的通称,含有轻视之意。不解,就是不懂得。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从这两句可知,此歌是从当时的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再从这二句来看,听者不懂“汉儿歌”,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唱了,他们引吭高歌的只是“虏歌”而已,可谁知此歌当作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之前。因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曾“诏断北语,一从正音”(《魏书·咸阳王传》),“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北语,即胡语,亦即鲜卑语;正音,即汉语。可知北魏孝文帝自太和十九年始禁用“北语”,推行汉化,普及汉语。
这首诗所反映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是通过不同感官的作用加以表现的,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