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孤生竹
[汉]无名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此诗见于《文选》卷二十九,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收入此篇。
古诗中,描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很多,但以新婚别为题材的,这是首篇。离别相思是人间常情,但新婚即离别,其别情又非一般离别可比。此诗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将新婚离别那种复杂的痛苦的感情,微妙的矛盾心理,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使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起首二句是比兴。“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孤生竹”指孤独而无依靠的竹子。“泰山阿”,即大山的山坳。“泰”通大。这里女子以“孤生竹”自比,用“泰山阿”比丈夫。说女子结婚是为了有所依靠,这就象孤竹须扎根在大山的山坳里一样。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需依附男子才能生活,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才能实现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但当她新婚后,才发现自己美好的憧憬,随着丈夫的远行而化为泡影。“菟丝”和“女萝”都同属蔓生植物,都需要依附它物才能生长。因为菟丝有花,女萝无花,所以用菟丝比喻女子非常贴切。李白诗“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正和此处的喻意相同。这里女子用菟丝、女萝比喻自己结婚后,仍然是孤独而无所依。以下四句就花开有时,对夫妇生活展开议论,进一层点出新婚远别的悲哀。“会”指夫妇相聚。“宜”,适当的时间。“陂”,本指水泽、池塘,此处泛指江河。菟丝花开有时,夫妇相聚也应有时。女子回想到自己千里遥遥来与丈夫结婚,不料丈夫新婚即远行,又重隔着千山万水。“结根泰山阿”,是女子婚前的理想,而“悠悠隔山陂”却是婚后的现实。理想和现实相差之远,不能不使她柔肠寸断。于是在极度的悲伤思恋中, 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迟暮之感。 “思君令人老”以下六句,便是这种感情的流露。“轩车”是一种有屏蔽的车子,在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员才乘轩车。当然这里可能并非实指,含有女子期望丈夫富贵荣归的幻想。“蕙”“兰”均是芬芳艳丽的花。这里运用的是比兴手法。新妇把自己比作初开的蕙兰花,是那样娇艳,但是如不及时采摘,将会随着秋草枯萎而凋零。这里花的“时”,也是人的时,它与前面“菟丝生有时”的时,相关联,构成此篇的诗眼。正是因为花开有时,青春有时,所以才有如此之悲伤,通过此“眼”,将新婚离妇那光彩照人的青春丰姿,微杂复杂的心理活动,自怨自艾的感伤情绪,细致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是离妇在思夫不至时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亮”,信。“高节”,高赏的节操,指守志不渝。新妇设想丈夫一定会“守节情不移”的,早晚会回来,那么我又何必这样悲伤呢?这两句充满了离妇对丈夫的美好期待,以及悲伤中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这是一篇抒情诗,但其中却有大量的心理描绘。一个艳丽而哀伤的新婚少妇就通过心灵世界的揭示,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诗前八句是新妇对自己婚前意愿的回忆。她忆起婚前的美好愿望,“结根泰山阿”,但婚后理想破灭。因为是回忆,所以她婑婑陈叙,迂缓曲折。后八句是对新婚离别心理的直接描述。新婚别离,思夫不至,便产生迟暮之感,这是新婚女子感受最深刻、最强烈的部分。诗人抓住重点,不惜笔力进行细致刻画。这里的心理描写是直抒胸臆,炽热强烈。
比喻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显著的艺术特色。首二句即以比兴开篇,用孤生竹结根大山喻婚前之愿,接着又以菟丝附于女萝为比,道出婚后无所依之实。下用蕙兰花作喻,更是比中之比,这里即有新妇少妇青春艳丽的丰采,又有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感慨。其变化无穷,深沉含蓄,令人惊叹不已。
杜甫著名的《新婚别》的创作,曾受到了此篇的启发和影响,但又有所创新,充实了不同的时代内容,显示了全新的社会意义。其借鉴与创新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