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的美学价值却主要在于描写了蜀地山水的奇险与优美。“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二语以险景给人以美感,想象奇特,道人所未道,尤足脍炙人口。律诗非李白所长,但这首五律流丽工整而又不失太白本色,仍是唐诗珍品之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 sònɡ yǒu rén rù shǔ 》《 送 友 人 入 蜀 》.[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jiàn shuō cán cónɡ lù , qí qū bú yì xínɡ 。见 说 蚕 丛 路 , 崎 岖 不 易 行 。shān cónɡ rén miàn qǐ , yún bànɡ mǎ tóu shēnɡ 。山 从 人 面 起 , 云 傍 马 头 生 。fānɡ shù lónɡ qín zhàn , chūn liú rào shǔ chénɡ 。芳 树 笼 秦 栈 , 春 流 绕 蜀 城 。shēnɡ chén yīnɡ yǐ dìnɡ , bú bì wèn jūn pínɡ 。升 沉 应 已 定 , 不 必 问 君 平 。
- 《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听说到四川去的那条道路,十分崎岖险恶不易通行。
陡峭的山崖会从行人的面前突然出现,云雾在马头两傍翻滚。
芳茂的树木笼盖着秦地的栈道,奔流的春水围绕着蜀地的都城。
我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应该说已经决定了,不必再去请问那个在成都卖卜的严君平。 - 【注释】
①蚕丛:传说中蜀地最早的君王,这里以蚕丛路来借指去四川的道路。
②秦栈:指通连秦、蜀两地的栈道。当时由陕西入蜀必须经过栈道。蜀城:指成都。
③升沉:原指政治上的沉浮,但这里是偏义复词,指政治生活中的失意。君平: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市中卖卜。 - 【集评】 元·方回: “太白此诗,陈、杜、沈、宋不能加。”( 《瀛奎律髓单评》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清·查慎行: “前四句一气盘旋。” (转引自 《瀛奎律髓汇评》)清·纪昀: “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 《转引自 《瀛奎律髓汇评》)清· 《唐宋诗醇》:“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 ‘叠景者意必工,阔大者笔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清·沈德潜:“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 《唐诗别裁集》卷十)清·王琦: “徐而庵曰: ‘“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 《辑注李太白文集》)清·吴汝纶:“起浑雄无迹。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牢骚语抑遏不露。” (转引自 《唐宋诗举要》卷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以描写蜀地山川的险峻奇美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写蜀道之难。以“见说”领起,从诗人的听闻落墨,是对好友的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于娓娓而谈之中,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爱护。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承接“崎岖不易行”,详写蜀道狭窄、险峻、难行。路在丛山峻岭上迂回盘旋,人在栈道上小心翼翼地行走,悬崖峭壁迎面耸立,云雾依傍马头,滚动翻腾,生生不息。这联想象奇特,境界奇美,气韵生动。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笔势忽作转折,由蜀道之难转而写风景可使人愉悦,这是经奇历险之后精神松弛、心境欢快所致。由秦入蜀的栈道极险,使游人惊心动魄,即使青翠的林木,也无法仔细欣赏。否极泰来,游子终于到达春色春水包涵的成都平原,心情当然愉快之至。这时回顾途经的栈道古木,也有点回味诱人了。这两联大开大合,顿挫抑扬,千变万化,且属对精工,不失太白本色。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 “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意思是说,官爵品阶、进退升沉早已成为定局,不必再去问卜严君平了。严君平名遵,西汉人,曾卖卜于成都。李白用这个典故,婉转地告诉朋友不要迷恋于仕途,是对友人的婉转启发,好言规劝,语短情长。联系到上联历高峻而至平缓,由景入情,由情绎理,含蓄自然,耐人寻味。这首诗仄起平收,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可见李白并非不善于写作格律诗,而是“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卷一)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会去也。……前一解既甚言崎岖,则后解作“入”字,定然脱却崎岖不得,不然则“入”字便泛。阅者不可不细心体会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三)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 “叠景者意必工,阔大者笔必细。”极得诗家微指。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唐宋诗醇》)
-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从诗意看,友人初次入蜀,目的是去求仕。蜀中是诗人长期生活之地,仕途的艰难,他也有许多酸辛的体会;蜀道难行,虽然因当年乘舟出蜀未曾亲历,但他有过不少听闻,而且前此还写过被誉为“奇之又奇”(殷璠语)的名篇《蜀道难》,可以说也是耳熟心知的。所以在诗中他以过来人的口气,对友人介绍蜀道的峻险、风景的奇丽以及仕途的升沉,娓娓而语, 口气亲切,用意体贴,反映出对友人的诚挚感情。从章法结构看,开篇就点题,迳直叙说蜀道崎岖。“蚕丛”,是传说中古代蜀帝名字,“蚕丛路”即指蜀道,带有古老的意味。首联意思相连,分成两句,语气显得平和舒徐,切合送行时的心情。“崎岖不易行”也说得很有节度。如象《蜀道难》的开头:“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岂不使人畏缩不前。现在面对入蜀的友人,既如实说其崎岖,又体贴行人的心理,用心可说恳切周至。“崎岖”两字还提挈下文,颔联即紧承这二字具体描摹蜀道的陡峭高峻。古代蜀道盘绕于崇山峻岭之上,在险绝之处,凿开山岩,架木而度,名为栈道。走在栈道上,山矗立眼前好象拔地而起;云从山谷涌上,宛如傍着马头升起。这两句极写蜀道崎岖,而且险中有奇。描写生动,想象逼真,使人如历其境。五六句转为风光描写。栈道从秦(陕西)通往蜀中,故称“秦栈”。“笼”字可引《蜀道难》中“枯松倒挂倚绝壁”作为注脚。春天林木蓊葱,枝叶从绝壁倒挂而下,覆盖栈道,行人如走在清幽的林荫道上。再看山下,春江水急,环绕着蜀中城市,景色如画,不觉会忘记蜀道的险峻。中间二联都是承首联展开描写,蜀道崎岖,有险有美;仕途艰难,正如蜀道,有升有沉。尾联即倒拍题旨,以宦海浮沉已有定数,非人智所可逆料作结(君平,严君平,汉朝人,隐居不仕,在成都卖卜为生)。把自己坎坷不遇的感慨化为对友人的劝导,写得含蓄深婉。李白个性自由豪放,所写律诗也往往不拘格律对偶。但用对仗时,却是精美工丽。这首诗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即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唐宋诗醇》说它“此五律正宗也”。此外,前人还说他运用古诗质朴雄浑的气势于格律之中,“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本篇的语言就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 这首送友人入蜀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峻美,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思想。诗的首联叮嘱友人:蜀道险峻,崎岖难行。“蚕丝”,传说中蜀地最早的国君,这里借指蜀地。两句虽写蜀道之难,但在语调上采用了平缓自然的语调说给友人听,其意正与《蜀道难》的开头相反,不在于渲染蜀道之难,而在于淡化友人对蜀道难行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入蜀就任的困难。中间两联,诗人集中笔力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峻美景色。颔联中“起”、“生”两字用得十分巧妙,充分表现出山路之蜿蜒、山崖之高峻。而一旦进入这种气韵飞动的境界,怕是早把蜀道难行的畏惧心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颈联中“笼”、“绕”两字用得也极巧妙,表现出了恢弘的气势,所勾画的景色在全山,在全城,宛如一幅意境高远旷达的山水画。面对如此瑰丽的风光,入蜀的友人应该忘却蜀道难行,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抚慰吧。尾联,诗人又进一步开导入蜀的友人: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诗人似乎已参透人生,因而对友人说:我们的升降进退已经成了定局,何必去找人问卦呢?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卦。在这里,诗人是借严君平来向友人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