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步出夏门行 ·让县自明本志令

2023-04-07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曰: “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于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袅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 “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 《金縢》 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伟大事业中,不仅撰写了许多有名的诗篇,而且也写下了许多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抱负的著名令文。《让县自明本志令》就是曹操回答政敌的攻击,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一篇著名令文。

《让县自明本志令》颁布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政权逐渐得到巩固。但是,孙权、刘备等势力仍然威胁着他,不断攻击他有“不逊之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事受挫,形势对他十分不利,为了反击政敌的攻击,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抱负,安定部下拥汉派的人心,才发布了此令。

在令文中,曹操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反复说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心境,驳斥了政敌的攻击,表明自己并无“不逊之志”。

从内容上,本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第二段从 “或者人见孤强盛”到 “恐人不信之故”; 第三段从“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到最后。

在第一段里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所建树的业绩,表明自己虽已尊贵,但并无废汉自立的野心。开始,曹操只想做一郡太守,好好办理地方政教来树立名誉。但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因而称病辞官归乡,不求闻达。回乡之后,他“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绝宾客往来之望”,但这种愿望未能实现。后来他迁为典军校尉,就改变了主意,想为国讨贼立功,作征西将军。由于董卓之乱,豪强割据,他募兵讨伐,遂荡平天下。作者这段自述式的经历简述,虽有自夸之嫌,但是,为了回答政敌的攻击,曹操才毫不隐讳地历数自己为国家树功立业的战绩,意在说明正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才唱免了国家和民族的分裂,“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明自己并无废汉自立的野心。

第二段,作者利用历史典故喻比,进一步表明自己并无“不逊之志”。这里,作者列举了齐桓公、晋文公虽然兵势强大,还能拥戴周天子,因而得到了当时诸侯各国的拥护,周文王虽然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护,但仍能服从殷朝的管辖,仍然能向商纣王称臣的事例,说明强大的诸侯仍要臣服弱小天子,才算是高尚道德。接着,作者又列举乐毅被燕王驱逐逃往赵国,仍不忘故国;蒙恬将被诛仍坚持君臣大义的事例,表明作者对他们的行为是十分钦佩的。“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利用历史典故喻比,起到了以古喻今,以古喻己的作用,说明自己虽然论武力足以背叛朝廷,但君臣大义和祖宗的教诲使他不能那样做。这样就进一步反击了政敌的攻击,表明自己并无废汉自立的野心。

最后,作者以自家几代被信用的具体事例,再一次表明自己并无“不逊之志”。曹操自家几代都在朝廷任职,祖父曹腾,在桓帝时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曹嵩,为曹腾养子,官至太尉,可以算得上被信任。对此曹操是感恩戴德的。因此,他常常把这种心迹告诉给家里人,甚至想到在他死后,仍要让自己的妻妾宣扬他的这种心意,使别人都知道。作者吐露这番肺腑之言,说明自己同周公一样,是忠于朝廷的。

以上两段,作者从自己的简历、祖宗的教诲和几代人的被任用,叙述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巧妙地回答和抨击了政敌对他的无端攻击。当然,这些只是曹操反击政敌、安抚拥汉派的一种政治手腕。他在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完全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地位。待到他要称魏国公时,荀彧曾提到他“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节”,“不宜如此” 时,他就心怀不满,直至把荀彧逼死方罢干休。

第三段,作者十分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宁肯减少奉禄也不能放弃军队的思想。“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曹操所以不肯放弃军队,一是怕放弃兵权,被人谋害,这既是替子孙打算,又是为社稷的安危着想,因此不能图虚名而遭受灾祸;二是借朝廷的威望,才以弱克强,处小禽大,“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今“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自然,这也是为社稷的安危着想,那么,至于封地,“可得而辞”,就是说可以把他原来三县二万户的封地交还给朝廷,只享受一县一万户的租税,这样,以减少别人的诽谤和攻击。

曹操的这篇令文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愿望,表现出作者地主阶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它不仅是研究曹操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散文。

这篇散文,艺术成就也极为突出。按照作者思想发展的顺序来写,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是其特点之一。在令文中,作者首先谈到自己举孝廉时,只想做一太守,终因豪强所不容而被迫告病还乡。迁为典军校尉以后,“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后来,时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才使其一步步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消灭了袁绍等豪强,而成为拥有数万兵众的统治者。之后,作者又坦率地叙述了自己为什么不放弃兵权的道理,而这种叙述也是按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来写的。曹操由 “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到“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正是作者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写,作者谈其思想发展过程,如叙家常,娓娓动听,绝无某种固定的框框,显得亲切、感人。

信笔直书,不加雕饰,是其特点之二。鲁迅曾经说过: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同他的诗歌一样,富有鲜明的个性。文中,作者秉笔直书,用简朴通俗流畅的文字,把他一生的心事,一生的夙愿毫不掩饰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锋芒。例如“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等等,这些话简约严明,坦率直爽,思想感情毫不掩饰,非曹操是不能道的。

巧妙地借用历史典故,以古喻比,是其特点之三。令文中,作者用了齐桓、晋文、乐毅等五六个历史典故来说明自己同古人一样,是忠于朝廷的。这样用历史人物喻比,比作者正面叙述更为有利。一则,可以借用古人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击政敌的攻击,二则使文章生动、活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