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令诗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

这首诗写于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三十四岁,汉献帝禅位,群公卿士上书欲曹丕受禅即位。《三国志·魏书 ·文帝纪》注引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曹丕)。”曹丕代汉称帝时,写下了这首《令诗》。

这首诗虽只有五句三十个字,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两句,是说战争所造成的丧亡祸乱,超过了十二年,万里以内死人的白骨横躺竖卧。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写出了长期战争给人们造成极大危害。这与曹操《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 《七哀》诗中所写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情景,不仅十分相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构成了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真实地揭露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哀哀”,本指哀伤不止,如《诗经 ·小雅 ·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是哀怜的意思。“下民”,处于下层的人民。“靡恃”,无依靠。“整理”,整治,整顿治理。这两句是说,哀怜人民无依无靠,我将要及时整治这混乱社会,救民于水火。这反映了曹丕刚一称帝的宏图壮志,同情人民疾苦,立志改变社会现状的决心。从曹丕称帝以后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他确实在为 “以时整理” 而努力。

他为了消除战祸,改变现状,首先以战争解决战乱。黄初三年,从许昌南征孙权,“诸军兵并进,攻围江陵,击其南渚。黄初五年七月,他率军东征,“以吴不可图”,引兵而退。黄初六年十月,他又至广陵,“临江观兵”,颇有渡江之志,但由于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引兵而还。曹丕多次用兵,欲吞并吴、蜀,实现统一大业,由于三方力量相当,终未实现所望。

曹丕汲取了东汉未年宦官、外戚交相执政,使得政治极端黑暗的教训,在政治上对宦官、外戚实行了严格限制,命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这些措施,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曹丕同情人民疾苦,主张轻刑罚、薄赋税,“以惠百姓”。黄初三年,“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黄初五年,冀州饥荒,又遣使者开仓振济。黄初六年,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另外,在平时他也赐谷给“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凡此种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相对得以稳定。这些都是他“以时整理”的具体内容。当然,曹丕为了巩固统治,在诸措施中,也有极其落后、凶残的措施,诸如向大官僚豪强地主妥协,实行九品中正制;为削弱诸侯王势力,禁绝诸侯王私自往来,大杀出手等。尽管如此,但从“吾将以时整理”一语,仍可看出封建帝王的气派来。

“复子明辟致仕”句,“明辟”,明君、贤君。语出《尚书·洛诰》:“朕复子明辟。”《传》曰:“周公尽礼致敬,言我复还明君之政与子。子,成王。故必归政而退老。”意思是说,成王年幼时,周公执政,军成王长大成人,周公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而自己告老而退。“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帝位。曹丕的意思是说,等我把国家治理好了,再把政权交还给明君(献帝),自己辞去帝位。这里是一种谦恭的说法。据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曰: “太史丞许芝条上《魏王代汉图谶》。王(魏王曹丕)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叹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书》美其人。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吾作诗云云。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这段记载,既说明了写《令诗》的具体背景,也看出他的宏图壮志和此时此刻的心境。

通过《令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厌恶战乱,同情人民疾苦,力图整治乱世,拯民于水火,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图壮志。

全诗以高度简括之笔,叙写了目不忍睹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力挽狂澜的决心,抒发了真挚的思想感情。言简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