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野田黄雀行

2024-06-17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歌辞。此诗是曹植后期的作品,曾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肯定和赞赏。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三国志 ·魏志·陈思王植传》说: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翼并其男口。”黄节的《曹子建诗注》亦认为此诗乃为丁仪兄弟被杀而自叹无力救援而作。这些为我们了解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宗旨而提供了参考和帮助。曹丕即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便极力排除异己势力。曹植尽管与他是同母骨肉,但由于曹植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使曹丕忌恨无比,于是对曹植及其左右亲近的人进行了种种迫害。曹植的好友丁仪、丁翼等人被杀,他自恨无力解救,心情十分悲愤,便写下了此诗。因当时诗人不断被迁徙封地,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成为圈牢之养物”,所以他不能直写其事、直抒其情,只能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悲愤之情。

诗篇的开端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起兴。高大的树木常常招来凄厉的大风,大海扬起了滚滚波涛。这里,诗人用树高多风,大海扬波来暗示环境的险恶,从壮阔的自然景象的变化中,给人一种风暴席卷而至,时局动荡之感,渲染了一种凄婉.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极为险恶的环境中,诗人劳心思虑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朋友的命运。为此引出下两句诗:“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利剑不在自己手里,何必结识很多朋友呢?以自问的形式转入全诗的中心。这里,以 “利剑” 比喻权力,借 “利剑不在掌”作隐语,含而不露,引人深思。这二句,一方面隐晦地表达了自己不能营救遭受残害的朋友的苦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他的另一种思想,如果利剑在握,居于高位,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是能够为国家干出一番惊心动魄的事业的。曹植“生于乱,长于军”,从小曾随其父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培养了他那种昂扬奋发的爱国之情和欲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而献身的精神。但他这种报国之宏图随着他地位的改变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使他无法实现。不居高位,手中无权,理想、愿望都化为泡影,就连受难的朋友,自己也爱莫能助。这怎能不使他慨叹、怨恨,他不由得大声疾呼。这两句,是自问,又似告诫,怨与恨,不满与无可奈何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他那“情兼雅怨”的诗歌特点。曹植后期不少作品都是委婉倾吐忧怨,确实和小雅的怨诽之词相近似。例如 《美女篇》、《杂诗 ·南国有佳人》等。从这里,我们可见其 “情兼雅怨”之一斑。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以下六句是描写少年救雀的故事,寄托了目己渴望救人急难的心情。“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这里用一个反问的句式叙事,使诗歌显得跌宕多姿。篱间雀即在篱笆间飞旋的黄雀,也叫“芦花黄雀”,它体小、性善,鸣声美。鹞,也叫鹞子、鹞鹰、鸷鸟,似鹰较小。罗,是一种捕鸟的网。这两句是在反问,难道没看见在篱笆间游戏飞旋的黄雀吗?见了鹞鹰就慌张得自投罗网了。这里以黄雀自投罗网来比喻丁仪兄弟被害。从这个比喻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丁仪兄弟的被害是无辜的,同时,又可以窥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之残酷。有权者对异己的迫害和压抑是无所不至的,而作者对于这些又是让读者在形象的比喻中,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反问的句式中去体会,去思索,情思蕴藉,可见诗人匠心之独运,用笔之奇妙。

接着,诗人笔锋陡转:“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张网的人捕得黄雀十分高兴,少年看见黄雀落网却十分悲伤。罗家,指张网捕雀的人,这里比喻迫害者。少年,是诗人假设的有权力的援救者。诗人用对比的句式,一是“得雀喜”,一是 “见雀悲”,从这一 “喜”,一 “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与其兄曹丕对事物存在着鲜明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可以从中窥视到诗人对其兄迫害自己朋友的愤愤不平。在写法上,这两句也很有特色。“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诗人感情激昂,悲愤之情不可遏止; 而“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则以作结式的语气,平铺直叙,有如从高处飞泻而下的水流潺潺地淌入平地,别有一番意境。正如王夫之评论说: “偷势设色,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春风之微歇。”( 《船山古体诗评选》)然而,就在这平静的语句中,在这微歇的 “春风”中,隐藏着诗人没有说出的悲愤。

如果说前两句诗人在平叙的语句中,感情表现得委婉、含蓄的话,那么下两句诗人感情突然进发:“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诗人再也无法遏制的沉郁之情,因朋友受害而产生的心头之恨,一泻无余地发泄了出来。拔出利剑,除掉罗网,黄雀得以高飞。飞飞,重言 “飞”,是形容鸟轻快高飞的样子。“黄雀得飞飞”,是诗人想象黄雀解脱罗网束缚后轻松、愉快,喜悦无比、高飞云天的情景,诗人在朋友受迫害之时,自己无力解救,希望有人能解救自己朋友的危难,从而塑造了一个解救蒙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

诗篇最后以“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作结。飞摩苍天的黄雀不会忘记使自己获得自由的少年,他知恩图报,“来下谢少年”。此句明代的谭元春评论说: “语态如小鸟低飞,说得众生有情有义。”另外,我们从“飞飞摩苍天”诗句中,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遭受迫害之时,积极要求解放的思想表现。当然,这种思想在他后期创作的许多诗篇中也可以看出。如《游仙》诗中云:“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在《五游》诗中则说: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这里,“摩苍天”、“凌紫虚”、“凌云翔”,不就是他对现实抑郁生活的排遣吗?他要奋凌于天际,飞摩于苍天,要到不受任何约束的苍穹中去自由翱翔,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实际上,这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所产生的哀怨之情的曲折倾吐,抒发了遭受曹丕打击迫害的愤怒与不平之情。

全诗虽然很短,仅有二十句,但却层次清楚。先言环境之险恶,次言朋友受害,再言少年相救,层层深入地进行叙写,一步步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另外,全诗设比讽喻,大风、海波、利剑、黄雀、鹞鹰、罗网等都争赴作者的笔端,进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的叙事抒情极为剀切。因而刘勰说: “陈思之 《黄雀》,公干之 《青松》,格高才劲,而并长于讽喻。”这个评论概括了此诗的艺术特点。再有,诗意纵逸,语言质朴,形象委婉、含蓄,具有“质而不理,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显著特点。同时,全诗句式多变,时而采用慷慨陈词的自问,时而采用引人遐想的设问,这种形式不仅通俗晓畅,而且音节铿锵,和谐优美。总之,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诗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