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迁都赋
览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 椓蠡䖿而食蔬, 摭皮毛以自蔽。
曹植有《七步诗》传世,还有情节完整的附会故事。从诗与故事中可以看出曹丕对他的打击与迫害。曹丕父子不仅要禁锢他的思想,闲置他的才能,而且要多方折磨,使他的生活也不得安宁。这主要表现在,一再改变他的封号,迁徙他的封邑。在这篇《迁都赋》之外,集中另有一篇 《迁都赋序》,序中说: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邺城,遂徙雍丘,改邑浚邑,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断。”在这之后,他又再迁到陈。每次迁移,他都要抛弃自己惨淡经营的一切,耗费许多资财,承受颠沛劳顿之苦。对此,作者在 《转封东阿王谢表》 中有这样的叙述:“臣在雍丘,劬劳五年,左右罢怠,居业向定。园果万株,枝条始茂,私情区区,实所重弃。”经营五年,刚有收效,竟要弃之而去。付出多而收入少,连生计也有困难。因而又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最后又哀哀求告:“若陛下念臣入从五年之勤,少见佐助,此枯木生华,白骨更肉,非臣之敢望也。饥者易食,寒者易衣,臣之谓矣。” 从引用的《序》和《谢表》中我们可看出曹植迁都流徙的苦况和他内心的伤感。那么,为什么要屡屡迁都?这自然是为了加害。同胞手足,相煎何急?这使作者万分痛苦,百思不解。一方面他感慨自己的遭遇,在 《吁嗟篇》、《杂诗·转蓬离本根》等诗中以 “长去本根逝”,“飘飖随长风”的转蓬自喻,另一方面,他探寻就里,颇感人心的险恶。这篇《迁都赋》就是他在极度的困惑、愤懑中对人心、人性的幽思与玄想。
作者先想到上古之世,天造人类、万物: “览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 “乾元”,指天。《易经 ·乾卦 ·彖辞》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兆”与 “域” 同义,“兆域”即指广阔的天体。“本”,是 “原”、“始”。“上世”,指上古之世。这两句是说,看那广阔无垠的上天,在那远古时代,它造就了人类和万物。这是作者对人类本源的探究。一个人,当他饱尝现世的苦难又无从解脱的时候,常常会对世界和人类的本源产生种种玄想,探寻它的原始状态,追究它的发展、演变,甚至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作的 《天问》,就是这样一首奇特的长诗,诗中对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及人类远古的神话,人类历史的发展等许多问题质疑、发问,以此抒发自己的愤懑忧思。曹植没有屈原那样的爱国激情和深沉的家国之思。但,作为身处逆境的诗人,他有同样的追思与遐想。接着,作者想到上古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作者依据古老的传说,想象着远古的人类。那时元气未开,阴阳未分,他们与别的动物一样,过着原始的生活。这里作者直用 “禽兽”一词,读着,别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里应是寄托着他对人性中险恶、狠毒一面的憎恨。下面,他又想象远古人类的衣食: “椓蠡䖿而食蔬, 摭皮毛以自蔽。” “椓”, 释为 “椎”, “破之也”。“蠡䖿”, 是 “赢蜊”的古字, 即 “螺蚌”。 《淮南子》说: “古者, 人茹草饮水,食赢蚌之肉。”古代典籍中还有过上古之民“食果瓜蚌蛤”的记载。这一句是说他们吃野食。下句说他们还不知缝制衣裳,只能取兽皮来遮身。作者所想,是史前上古文明尚未产生时的世界和人类。下面作者或许要追思人世的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怎样产生了私欲,又如何为满足私欲而相互敌视与残杀。而最后,还要归结到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和摧残。然而,这些只能是我们的设想。赋文残脱仅存篇首数句。但,有文即有意。从这开头的一段,我们已领略到许多。六句的远古幽思,把我们带入人类的蒙昧时期。特别是篇首着一“览”字,我们好象看到作者仰面望天,追思冥想的形象,不禁要受到他的感染,反思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某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以及颇有启示的种种“断想”。而且,当我们把赋文的内容同作者的屡次迁都及有关诗赋联系起来的时候,会更鲜明地感觉到,在人类心灵发展历史的深广的背景下,作者对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内心苦闷,对人心险恶的不解和悲愤,对人间善与美的向往与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