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杂诗二首 ·其一
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揽衣起踯躅,上观心与房。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鸡鸣当何时?朝晨尚未央。还坐长叹息,忧忧安可忘。
本篇作者阮瑀,于建安中,曹操以为军谋祭酒,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卒。本篇当作于后期。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生涂炭。诗中反映了对国家混乱局势的忧思。
篇首“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二句,统领全篇,为全篇定下了基调,“悲风”,凄厉的寒风。“临川”之所以多凄厉之寒风,是因为茫茫无际的江水,毫无阻挡,寒风最易不断地刮来,“愁日苦清凉”,寓有悲秋之感。此二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厉、寒风袭人,令人凄凉的江畔深秋景色图。寓怀于景,令人读完此二句,即感到悲凉的情调。
“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客子”,离乡旅居异地的人。“戚”,悲哀。作者触景生情,顿感哀伤。此二句,直接抒写作者的悲伤,是进入下文的过渡。
以下六句,向前推进一层,是借对行动的具体描写以表现作者的忧思与悲伤。“揽衣起踯躅,上观心与房,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鸡鸣当何时,朝晨尚未央。”由于忧思、悲伤,客居异乡、孤苦零丁的作者,直到深夜尚未能成寐。所以才起床“揽衣”,在室内徘徊(“踯躅”)。为了得知夜已到何时,距天亮尚有多久,才“上观心与房”。“心”,即心宿。二十八宿之一,为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房”,即房宿。二十八宿之一,为苍龙七宿的第四宿,有星四颗。经 “上观”,方知心宿 “三星” (据 《毛诗》郑玄笺)在天空的位置仍然未有变动。这证明夜尚深。“明月未收光”,也证明天尚未明,由于作者既未成寐,即极盼天明,如今,离天明尚远,因而即自问:“鸡鸣当何时?”因雄鸡一鸣,天即将亮,此时,离过尽 “朝晨”到天大亮的时间尚长。由于忧思,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度夜如度年。此六句,表明作者忧思悲伤之甚。“揽衣起踯躅,上观心与房”二句,尤其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作者在深夜月光之下,揽衣起床,在室内来回走动,上观星宿,盼望天明,满怀忧思的形象。
“还坐长叹息,忧忧安可忘”二句,点明题旨,既然时间离天明尚长,便回头坐下 “长叹息”。究竟为何如此呢?接着点明: “忧忧安可忘”。这是画龙点睛。由于作者离乡客居异地的孤苦,以及战乱不已、民生涂炭,忧国忧民的忧思悲伤自然不能忘怀。
本篇,开始两句写秋景作起调;次两句直抒哀伤;再次六句,通过具体描写以表现忧思悲伤;最后两句直点题旨。其结构条理一目了然。行文简捷流畅而有力。文字虽极简短,但谋篇结构却很讲究。本篇一韵到底,音节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