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失题
白发随栉坠,未寒思厚衣。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疏迟。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
阮瑀这个人,有着强烈的哀老忧亡情怀。从其存世不多的诗篇中,是不难窥察到这一点的。“低头闚圹户,仰视日月光。”(《咏史诗》)“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七哀诗》)“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失题》)“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 (《杂诗》)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驾出北郭门行》)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年华易逝之哀痛,生命苦短之悲伤,生活艰难之愁苦,死亡无奈之忧惧。明张溥便道: “读其诸诗,每使人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阮瑀集》)这也许与他身处战乱不止、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这首《失题》诗,或题作《老人诗》,将桑榆迟暮之感怀与心态表现得十分细致真切,动人情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
全诗八句,头四句从身体角度写人到晚年的状况,是哀老。“栉”,梳篦的总称。《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俾子侍执中栉,以固子也。”或作动词: 梳理头发。《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这里“栉”作动词用。“支”,通“肢”。《易·坤》,“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前四句是说:人到了晚年,体衰力微,精气不济,白发在梳头时极易脱落,天气尚未寒冷便思加衣着棉。四肢乏力,总感倦怠,走起路来懒散迟缓,腿脚不灵便。这正是“丁年”已逝去,“身尽气力索”(《七哀诗》)的老年人形象。诗句以生活化的语言和白描手法,突出地刻画和表现了老年人的共同特征,虽未直接述“老”,而老年人的龙钟老态若在目前。诗的后四句从心理角度来写,是忧亡。“百年”,百岁,代言人之一生。古人以为人生不过百,故“百岁”指人之死亡。《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旅”,“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至是野谷旅生。”李贤注)“旅葵”,野生之葵菜。”古乐府《十五从军征》,“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是说,总是担忧年岁将尽,魂兮归天。想身死之后,堂上怕是要野菜丛生啊。忧亡可说是老年人的共同心态,担心自己死后家境衰落,是一种责任感,也不会是诗人的一人之念。诗人如此写老年人的心理思绪是有普遍性的。“迟暮惜光辉。”(南朝梁何逊《赠诸旧游》)对于身体赢弱不堪的老年人来说,“身体为土灰”(《七哀诗》)的忧惧之感自然是更加强烈。说“常恐时岁尽”,语虽平淡,却十分真切。“堂上生旅葵”,设想之景语,出于“行将就木”,而又难以暝目的老年人之忧思,也是惊警动人的。
诗人想得很多,也很远。诗篇在哀老与忧亡相交织的复杂思绪中,充满着强烈的、难以排遣的至哀与深悲。“弃我与此间,穷厄岂有赀。”(《驾出北郭门行》)若联系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不妨将诗人的这种情思感怀视作一种深沉的社会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