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2024-06-30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评】概括了五脏和六腑的不同功能,同时还指出了脏与腑在于满和实两种功能上的基本区别。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


        【评】形象的指出了脏腑的功能与五官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关系。这是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名的论述。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经·脉度》


        【评】五官与五脏的关系甚为密切,互相联系,互相反映。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篇》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


        【评】指出了五脏和五体的关系,此为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篇》


        【评】奇恒之腑既有别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内容。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灵枢经·本输》


        【评】脏与腑存在着表里关系,并指出六腑中肾、膀胱、三焦是水液代谢的基本脏腑,此说是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评】五脏六腑功能此论述中可被概括,这就是著名“十二官”的论说。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骨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经·经脉》


        【评】形象的指出了皮脉肉筋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及五脏和五余的关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评】人体生长发育与肾气盛衰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灵枢经·营卫生会》


        【评】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而胃气来源于外界水谷,这是人体后天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经·营卫生会》


        【评】形象的指出上、中、下三焦的气化功能。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灵枢经·大惑论》


        【评】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能上行眼目并反映出来,为后世五轮八廓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


        【评】详细论述了饮食入胃后的运化过程,强调了五脏六腑在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脏象论》


        【评】指出人体与外在环境密切相关,为天人合一观点的重要内容。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灵枢经·刺节真邪篇》


        【评】指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的来源,一个是取自于自然界天阳之气和先天肾气,另个取自于后天谷气,三者结合成为真气。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素问·痹论篇》


        【评】指出营血、卫气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的重要性。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


        【评】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强调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经·决气篇》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经·营卫生会篇》


        【评】形象的说明了血液的生化过程,中焦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经·决气篇》


        【评】论述了津与液的区别,津液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