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环婉转 酣畅自然——读吴文英《霜花腴》

2024-04-21 可可诗词网-诗词学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回环婉转 酣畅自然——读吴文英《霜花腴》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01
 
摘    要:
吴文英《霜花腴》词 , 清新明快 , 既有沉郁之气 , 又有豪壮之音 ,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全词大开大合 , 跌荡多姿 ,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关键词:
吴文英; 霜花腴; 苏州;
 
收稿日期:2000-10-30
 
回环婉转\ 酣畅自然 ——读吴文英《霜花腴》
Abstract:
Wu wenying's lyric 《The Lush Blooming of Chrysanthemum》 was written in a lucid literary style with a touch of melancholy and a note of boldness and unstrainedness. The lyric, open to sad memories, climactic to hopeful visions, and graceful with turns and changes of images and sensations, is a chant of optimism and beauty.
 
Keyword:
Wu wen ying; 《The Jush Blooming of Chrysanthemum》; The city of Su Zhou.;
 
Received: 2000-10-30
 
翠微路窄, 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霜饱花腴, 烛消人瘦, 秋光作也都难。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记年时、旧宿凄凉, 暮烟秋雨野桥寒。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 暗落金蝉。芳节多阴, 兰情稀会, 晴晖称拂吟笺。更移画船。引佩环、邀下婵娟。算明朝、未了重阳, 紫萸应耐看。
 
这首词是文英早年客苏时作。据夏承焘先生《吴梦窗系年》, 文英从理宗绍定至淳佑年间客居苏州十年左右, “以佐仓台幕, 挈家以居也”。词小序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石湖位于苏州城南十里, 是太湖的一个支脉, 与当时有名的姑苏台前后只相距半里, 风景优美。诗人范成大晚年曾闲居于此, 有《石湖词》。文英这首词写阴历九月初八和友人在湖上泛舟时的情感经历, 表达了伤秋、悲秋、却更赏秋、爱秋的情感, 从中不难看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它很可能是词人到苏州不久写下的。全词回环婉转, 又酣畅自然, 可以看作文英早期词的代表作。
 
起三句用“龙山落帽”典点出重阳节令, 又用设想之笔写出登高的愁苦, 非常突兀。大意说如果微醉于晚风之中, 行走于狭窄的山路, 发冠偏斜了, 谁又能帮忙扶正呢?这里, “谁”字是句“眼”, 从所指人来说, 虽含泛指, 实有特指, 我们联想文英词中“乌纱倩谁重整, 映风林、钩玉纤纤。”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 “怅玉手、曾携乌纱, 笑整风欹。” (《采桑子慢》“九日”) 等句看, “谁”应是指代词人的一位恋人。下三句一落, 转入眼前景象, “霜饱花腴, 烛消人瘦, 秋光作也都难。”“霜饱花腴”写秋色之美;“烛消人瘦”见词人之可怜与无奈。原来起三句的愁苦正和“烛消人瘦”相关, 也正因为“烛消人瘦”, 词人是既怕登高游山, 也怕平湖泛舟, 面对大好秋光, 词人一时无法振作起来, 产生欣赏的闲情。这六句由设想登高转到现实中的湖上泛舟, 写词人心境的凄凉与孤独。
 
“病怀强宽”句又转入新的一层。文英本不是不爱秋不愿赏秋的, 特别是在年轻时候, 他在《瑞鹤仙》 (乱云生古峤) 中就说过“记旧游惟怕、秋光不早”。面对大好秋光, 词人不禁宽慰道:还是让愁怀暂时得以解脱和大家一起欢笑吧。这一句词境一转, 似欲云开雾散。可是偏偏大雁不作美, 这时又将凄清的哀鸣声送入歌宴席前, “恨雁声、偏落歌前。”词人刚刚平静的心瞬间又波澜起伏, 不禁随着雁的哀鸣进入了往事的回忆:“记年时、旧宿凄凉, 暮烟秋雨野桥寒。”从“旧宿凄凉”看, 词人感叹身世漂零或者更可能是恋情的不幸, 这使词人大“病”一场而“烛消人瘦”。文英在到苏州入仓台幕前, 曾漫游江浙各地, 在杭州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 其中有欢乐, 也有痛苦, 而与杭妓的相恋相别, 可能正是词人最难以割舍的, 上文中的“谁”很可能就是指杭妓①。上片最后一句写景, 全句描绘了一幅凄迷的秋景图, 这里, 词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悲情, 而是让那暮烟、秋雨、野桥去无声的诉说, 感慨深而发语婉曲, 下笔极有分寸。
 
上片写伤秋、悲秋, 伤悲因于“人瘦”, “人瘦”因于“年时”的一段“凄凉”旧事。由设想而及现实, 再由现实至往事, 一步一转, 极尽回转吞吐之妙。海绡翁曰:“‘病怀强宽’领起, ‘恨雁声偏落歌前’转身, 才宽又恨, 才恨便记, 以提为煞, 汉魏六朝文往往遇之, 今复得之吴词。” (陈洵《海绡说词》, 下同)
 
令人欣慰的是, 词人并没有沉迷于过去的悲情中不能自拔, 最终还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下片写爱秋、赏秋的情感。应该说, “病怀强宽”心理暗示还是起了作用的。首句“妆靥鬓英争艳”, 写歌女的艳妆丽服, 从上片来看, 是陡然地从回忆跌入眼前的。周济云“梦窗每于空际转身”, 这里正是一例。不过此句又实承上文中的“霜饱花腴”和“歌前”等句, 自有脉络。这句和下面的五句一起为下片的第一层:词人从往事的悲愁中解脱出来, 开始洒脱地面对周围的一切。“度清商一曲, 暗坠金蝉。”“金蝉”代“冠”②两句意思是说:词人陶醉在歌女的演唱中, 竟不知什么时候把帽子也取了下来。这一句的内容初看颇令人费解, 因为在公共场合, 宋人是不轻易取帽的;况且上文中还说担心登山“冠”“欹”, “谁”能来帮扶正, 这里在湖舟之中却干脆不要它了:词人何以一下子变得如此潇洒?“芳节多阴, 兰情稀会, 晴晖称拂吟笺”交待原因:是啊, 美好的佳节常常是天公不作美, 真诚的友情 (包括爱情) 是很难相遇的, 那么在这美好的日子, 为什么不尽情地吟诗作赋呢!海绡翁曰:“‘芳节’二句, 用反笔作脱, 则晴晖句加倍有力。‘多阴’映‘暮烟疏雨’。‘稀会’映‘旧宿凄凉’。”这里, “拂吟笺”表面上是拂去“吟笺”上的尘土, 实是抖掉悲愁, 振作起精神!生活中, 每个人都难免有伤心的往事, 这些往事有时会变成巨大的阴影, 谁愿意在阴影中生活?从阴影中走出, 面对美好的人生, 这在词人的心里自然有一种热望。
 
“更移画船”以下变得激情奔放, 充分反映了文英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引佩环, 邀下婵娟。”此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诗意, 情境又多有不同之处:李白邀月以酒, 文英邀月以环佩;李白邀月是想摆脱尘世的烦恼, 而文英则可能是希望能得到真挚的友情和爱情。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九月初八, 天边是只能见到一弯小小的上弦月的, 这一弯小月或许也有孤单和凄凉之感吧, 那么, 词人现在既然有了比较好的心情, 邀月不也是为了让她也一起享受人间的友情和欢乐吗?后一种理解应该说更能反映文英此刻积极乐观的感情。“待明朝, 未了重阳, 紫萸应耐看。”末三句由现在设想将来, 将词意再推进一层:明天才是真正的重阳佳节呢, 紫色的茱萸一定会很好看的。这里不仅仅是词人对“明天”的“秋”的渴望, 更包含着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上片中看到的是文英的愁苦, 下片中文英则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上片词人感情体验是不断地向后退的 (由现实到过去) , 下片则正好相反, 不断地向前推 (由现实到将来) 。全词总的格调与梦窗词中很多篇章渲染浓重的悲情不同, 显得乐观豪爽, 表现了文英当时积极进取的心态。一方面, 词人当时还很年轻 (三十二三岁) , 不愿把过去的愁苦当成包袱;另一方面, 初进苏州仓幕新的环境, 词人有施展“怀抱”的想法, 希望有一番作为, 这就尤其需要词人抖擞起精神。上下片内容不同, 笔法也有差异。上片如“寸心诉怨抑”, 下片则“健笔写豪情”。如果说读上片感觉如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 路转峰回, 终不见日, 那么读下片则如登楼远眺, 一步一重天了。海绡翁曰:“上文奇峰叠起, 去路却极坦夷, 岂非仙境?”总的来说, 这首词既有沉郁之气, 更有豪壮之音。全词结构上以现实为轴, 串起过去和将来, 大开大合又脉络井井。语言清丽婉曲, 自然晓畅, 全无文英某些词作中的雕饰之病。
 
《霜花腴》是文英的自度曲, 因词中的“霜饱花腴”得名。《梦窗词》中此调仅此一首, 与文英同时和之后的词人也再无他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文英生前把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霜花腴》③, 可见文英自己对这首词的喜爱程度。在这首词 (包括曲) 里, 或许正包含了词人创作的准则, 更有对待生活的态度吧。
 
注释
1参见朱德慈《吴梦窗二考》 (淮阴师专学报, 1989年第一期) 和钱锡生《关于吴文英生平中的两个问题》 (文学遗产, 1993年第二期) .
 
2金蝉:冠饰。汉时侍中、中常侍及唐散骑常侍的冠饰。《新唐书·百官志》:“古散骑常侍二人, ……显庆二年, 分左右, 隶门下、中书省, 皆金蝉、珥貂。”词中用以指代冠帽, 用孟嘉落帽事.
 
3周密《玉漏迟》词说“题吴梦窗霜花腴词集”;张炎《声声慢》词言“题吴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后”.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