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

2023-09-19 可可诗词网-诗词学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 
刘之杰
焦作师范学校!河南焦作454150
 
摘    要:
盛唐山水诗呈现多元审美形态。作为代表 , 王维奉佛 , 李白崇道 , 杜甫尊儒 , 他们的山水诗表现形态各有千秋 , 艺术风格各异其趣
 
关键词:
盛唐山水诗; 艺术风格; 王维; 李白; 杜甫;
 
作者简介: 刘之杰 (1957-) , 男, , 焦作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收稿日期:2000-06-30
 
Received: 2000-06-30
 
发轫于东晋的山水诗到了盛唐进入黄金时代。山水诗人群星丽天, 山水诗作风格多样。王维、李白、杜甫三大家最具有代表性。
 
王维“取效仁智乐, 寄畅山水阴”[1]。在官阶陛升的过程中, 避入山林和禅门。禅宗是崇尚山林的佛教, 王维受禅宗的昭示, 自信一颗耽禅的心灵足以消去世上纷扰。他的山水诗写静的境界和氛围, 传达澄静的心灵, 这正合乎禅宗以静心而彻悟人生要义之旨。“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幽静的环境, 清冷的氛围。“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声响与跃动更显凄冷静穆。“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写花落、月出之动态和鸟鸣之声态, 以反衬夜景的闲静。“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描摹动态和声态, 突出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明净和恬静。”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幽密竹林, 独自静坐, 无凡人来搅扰, 无俗事来烦心, 只有明月相伴, 意兴清幽, 心灵澄净, 心与境合, 情与景融。创造静谧的意境, 表露恬静的心境, 是王维山水诗的重要特征。
 
王维喜欢用“空”字状景。“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瞑》)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堂欲二更” (《秋夜独坐》) 、积雨空林烟火迟” (《积雨辋川庄作》) 、“空山不见人” (《鹿柴》) 等等, 王维的山水诗与“空”字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 究其根本, 是因为这“空”字, 以虚幻不实、空寂明静之义存在于佛教经义中。
 
王维写幽静的环境, 造空灵的意境, 都融入了个人的内心体验和超脱情感:静的自然, 空的意绪, 都是诗人的内在精神——恬淡心境的外化。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 桦下清斋折露葵。” (《积雨辋川庄作》) 辋川庄恬静优美, 诗人在其中过着幽雅恬淡的禅寂生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行得随意, 止得适意, 看得无意, 是“悠然见南山”, 悠闲的行动映出心境的自适。云也悠然, 心也悠远。“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书事》) 小雨后的深院青苔, 清新, 雅洁, 令诗人欢然自悦, 陶然忘情于清幽恬静的境域, 是佛家本色在诗中的表现。
 
李白的山水诗主要呈现“雄浑”之风。《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紫烟袅袅, 瀑布从云烟雾霭中飞泻直下, 犹如来自银河, 气势磅礴, 景象雄奇, 形色瑰丽, 奔放空灵。“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歌送岳子》) , 这些诗句气魄宏伟, 热情奔放, 犹如征程万里的黄河狂涛巨浪, 形象开阔而壮美, 情绪豪放, 是诗人昂扬奋进精神面貌的写照。其代表作《蜀道难》写得跌宕多姿、壮丽无比, 气势磅礴,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景致幽美而情致婉转的山水诗。道士居于“世外桃源”, 可以想见其超越尘俗的仙家之姿, 山林清幽宁静的环境, 正显方外本色。野竹苍翠, 山色青葱, 飞泉碧峰, 一派净洁, 辉映主人的高洁澹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人生在世不趁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等诗句, 闪烁着自由放逸、遗世独立的精神。
 
既然“人生在世不趁意”, 故而转向大自然觅求“知音”, 吟咏自然山水的作品, 或抒发热爱自然之情:“楼观岳阳尽, 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人心情好, 连那静穆的山峦也被赋予了生命。或流露孤寂的况味:“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北楼》) 山川明净而秀丽, 让人爱恋;秋光渐老而苍寒, 令人伤感, 于是乎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 抑郁忧伤的寂寞之情便悄然而现, 然而, 除了寄情山水, 空怀古人, 时人谁能理解伟大诗人的心怀呢?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山水诗风格多样, 笔下景致色彩斑斓。苍劲如《塞下曲》, 边地苦寒不堪;朴直如《古朗月行》, 形象瑰丽神奇;《关山月》于“浑雄之中, 多少闲雅”[2];《峨眉山月歌》的意境空灵明朗;《攀游天姥吟留别》的意境迷离惝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韵悠长;《渡荆门送别》形象奇伟而风格雄健。其中“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二句, 或以为不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 其实各有千秋:杜诗壮观, 李诗高远。儒道审美精神不同而己。
 
李白“秉承”庄子“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3]的山水审美精神, 杜甫则深受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4]的山水审美原则的影响, 杜甫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其品性、抱负、胸怀是一致的, 其笔下的山水以壮美为主调。磊磊星月高, 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 吾道长悠悠” (《发秦州》) 苍茫的景象, 深沉的感慨;“高壁抵, 洪涛越凌乱” (《白沙渡》) 山崖陡峭, 波涛汹涌;“危途中萦盘, 仰望垂线楼” (《龙门阁》) 以比喻形容阁道之高险;“一夫恕临关, 百万未可傍” (《剑门》) 用对比表现剑门的险固, 可与“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相匹敌。杜甫的山水诗除了苍莽雄奇外, 也不乏美妙空灵, 多彩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笔下摇曳多姿。如“青冥寒江渡, 架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 江永风萧萧。连笮动袅娜, 征衣疯飘摇。急流鸨蠲散, 绝岸鼋鼍骄” (《桔柏渡》) 写诗人走浮桥渡江时的见闻和感受, 奇特绮丽的景致常常诱使诗人陶然忘机:“蜀道多早花, 江间饶奇石”。儒者于积极用世, 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 也追求“竹柏之怀与神心渺远, 但智之性共山水高深”的审美理想。如“远岫争辅佐, 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 别有他山尊” (《木皮岭》) 美妙而空灵, 万壑欹疏林, 积阴带奔涛” (《飞仙阁》) 静动相映衬, “清晕回群鸥, 暝色带远客” (《石木匮阁》) 绮丽而隽永。
 
杜甫早年的壮游, 中年的奔波, 晚年的颠沛, 经历了许多名山大川, 所到之外, 书下情景交融的山水名篇, 多为人称道。《望岳》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诗写得胸襟阔大, 境界亦阔大, 语言警拔,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勇攀高峰的精神。《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2]。前四句描绘登高见闻之景致, 后四句抒发登高感触之情怀。景因情异, 情由景生, 景为秋江苍凉、衰杀、恢廓之景色, 情是诗人悲秋、苦病、孤独之情怀, 情与景交融相洽, 内容深沉广博, 意境雄浑壮阔。奉佛、崇道、尊儒者, “山水之乐, 虽同, 而审美情趣各异。王维、李白、杜甫的山水诗作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M] .
 
[2 ] [5 ]胡应麟·诗薮 [M] .
 
[3] 庄子·知北游 [M] .
 
[4] 论语·雍也篇 [M]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