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上座部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指现今流传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及思茅、临沧、保山三个地区的傣族、崩龙、佤、布朗、阿昌等诸少数民族中的佛教。因为它属于斯里兰卡南传上座部系统,故称。因其传承巴利语三藏,故属于巴利语系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关于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早在公元之前就已经传入;有的认为大约于隋唐时期传入;也有的主张于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传入。上述三种意见中,每一种又有若干略有差异的歧说。我们认为,考察这一问题,不能脱离佛教在东南亚流传的总形势。
佛教约于公元四五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这是佛教传入东南亚的开端。也有人认为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已经传到缅甸,但是否历史真实,尚需考证。其后,大小乘各派都在东南亚流传。在所谓东南亚的印度化时期,印度教与佛教密教阿阇梨派在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势力。1044年,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奉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大寺派为国教,取缔其他教派,从此上座部佛教逐渐在东南亚取得独尊地位。十二世纪,上座部佛教传入泰国,十三世纪,被素可泰王朝奉为国教。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老挝的时间大约也在十二世纪,并先后被奉为国教。
从现有资料看,可以肯定隋唐时期佛教确已传入云南,但并非现在所传的南传上座部系统。南诏时期,受东南亚印度化的影响,这里流传的主要是印度密教的阿阇梨派。大约在十一世纪前后,缅甸蒲甘王朝多次同泰国发生战争,战乱波及西双版纳地区,人们为躲避战乱而纷纷逃散,佛教也受到沉重打击。战乱以后,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泰国北部古代的勐润(今清迈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开始时,还没有佛经、佛像,也没有建立佛寺、佛塔。僧人住在山上,每天下山传教,人们称之为“帕滕”。后来逐渐建立寺院,并创制傣文,出现用傣文刻制的贝叶经。此外,随着缅甸的独立与统一,缅文成为国家统一的文字,上座部佛教被定为国教。缅甸的上座部佛教也传入毗邻的我国德宏州地区,影响较大。
对于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路线,学术界的意见基本一致。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乃至文化氛围的影响,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从毗邻的东南亚传入,尤其是泰国、缅甸两国。亦有学者认为云南上座部佛教有受到老挝佛教影响的因素。随着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势力的确立与壮大,上座部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也越来越兴盛。
教派
云南上座部佛教因传入地不同,因而分成不同的教派。主要有润派、摆庄派、多列派与左抵派,其中又分成若干支派。(关于本节,参见李弘学、吴正兴《云南上座部佛教考察报告》,载《法音》,1994年第7期;黄夏年《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四十年》,载《佛学研究》,1992年12月)
(1) 润派。
润派是在西双版纳地区影响最大的派别,在德宏也有活动。
一般认为西双版纳的润派从泰国清迈、景海(旧称勐润)地区传入。润派分为两个支派,一个叫摆罢,又称摆坝或润巴;一个叫摆孙,又称摆顺或润顺。前者是持戒较严的传统莲花塘寺派;后者主张在教化民众与佛事活动方面有所改革的花园寺派。也有人把前者称为山林派,把后者称为田园派。两派的分裂本发生在泰国,但影响到西双版纳地区,使之也形成相同的两派。摆罢僧人持律严格,住在草棚中,以石为枕,树皮为被。午前一餐,勤于苦修,一般不与世人交往,人数较少。摆孙僧人的戒律则较为宽松,他们居住在村寨的佛寺中,不强调戒荤。人数较多。有的研究者认为,润派初传时本为林居,即住在远离村寨的树林、草棚、崖洞中。每天清晨到村寨化斋,返回居住处分食。后来佛教发展,僧侣日多,一方面天天往返化斋不便,一方面村民也经常需要僧侣入村做法事,于是部分僧人迁入村寨,由此出现两派的区别。
德宏地区的润派约十五世纪从耿马传入。该地润派有一特殊的风俗:和尚晋升佛爷时必须躲进山林,以示林修的意愿,村民则四处寻找,找到后用轿抬回,然后举行晋升仪式。
润派的寺院组织比较严密,僧侣中等级分明。
(2) 摆庄派。
该派又名摆奘,是德宏地区流传的主要派别,系从缅甸传入。关于传入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关于该派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摆庄”一词是傣语,意为“寺院派”。但因“派”、“逃”两字在傣语中的发音均为“摆”,故民间传说:在缅甸某大寺院中,因师徒争执,徒弟逃离寺院另立一派,所以叫“摆庄”,亦即“逃离寺院派”。
该派寺院一般建在村寨中比较热闹的地方,节日时人们在寺院中举行各种活动。僧侣活动较为自由,在家信徒平时见到佛寺长老一般不用行叩头礼。经典、戒律、仪轨及僧人习俗与摆孙差别不大。
(3) 多列派。
该派又名摆多、摆朵、朵列。大约于十五世纪中叶在缅甸形成并传入我国。当地传说“多列”两字意为“止住”。相传多列派始祖因违反戒律,师父令其以钵盛水,钵底用针扎一小孔,挂在脖子上向前走,待到水滴千方许停留居住。后弟子遵言前行,在水滴干的地方停止,建寺居住,故称“止住”。亦有研究者认为前述师父、弟子的事迹即摆庄派中师父、徒弟的传说,由此形成摆庄、多列两派。多列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先后分裂为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座等四个支派,这四派都是在缅甸形成,其后传入我国的。
该派持戒比较严格。除报晓的公鸡外,不得饲养家禽,不得杀生。
(4) 左抵派。
该派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出现最迟的派别。研究者或谓“左抵”一词在缅语中意为“诚心”。该派系从多列派中分裂出来,约于十九世纪末才从缅甸仰光传入德宏州芒市。也有人认为是十七世纪或十八世纪传入的。
该派僧人持戒很严,崇尚苦行。平时属于该派的僧人组成一个大僧团,在长老的率领下过着流动迁移的集体生活。每到一处,由信徒为其修建一座寺院。寺址一般均在离村寨较远的僻静处,结构简单,但门槛较高,并设经常关闭的木栅,以防家禽、家畜进入。僧侣除袈裟外别无衣服,平时在寺院修习,无特殊理由不得外出。此派信徒不准吸烟、喝酒,更不准杀生。除了报晓的公鸡外,不得饲养其他家禽、家畜。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关于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早在公元之前就已经传入;有的认为大约于隋唐时期传入;也有的主张于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传入。上述三种意见中,每一种又有若干略有差异的歧说。我们认为,考察这一问题,不能脱离佛教在东南亚流传的总形势。
佛教约于公元四五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这是佛教传入东南亚的开端。也有人认为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已经传到缅甸,但是否历史真实,尚需考证。其后,大小乘各派都在东南亚流传。在所谓东南亚的印度化时期,印度教与佛教密教阿阇梨派在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势力。1044年,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奉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大寺派为国教,取缔其他教派,从此上座部佛教逐渐在东南亚取得独尊地位。十二世纪,上座部佛教传入泰国,十三世纪,被素可泰王朝奉为国教。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老挝的时间大约也在十二世纪,并先后被奉为国教。
从现有资料看,可以肯定隋唐时期佛教确已传入云南,但并非现在所传的南传上座部系统。南诏时期,受东南亚印度化的影响,这里流传的主要是印度密教的阿阇梨派。大约在十一世纪前后,缅甸蒲甘王朝多次同泰国发生战争,战乱波及西双版纳地区,人们为躲避战乱而纷纷逃散,佛教也受到沉重打击。战乱以后,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泰国北部古代的勐润(今清迈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开始时,还没有佛经、佛像,也没有建立佛寺、佛塔。僧人住在山上,每天下山传教,人们称之为“帕滕”。后来逐渐建立寺院,并创制傣文,出现用傣文刻制的贝叶经。此外,随着缅甸的独立与统一,缅文成为国家统一的文字,上座部佛教被定为国教。缅甸的上座部佛教也传入毗邻的我国德宏州地区,影响较大。
对于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路线,学术界的意见基本一致。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乃至文化氛围的影响,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从毗邻的东南亚传入,尤其是泰国、缅甸两国。亦有学者认为云南上座部佛教有受到老挝佛教影响的因素。随着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势力的确立与壮大,上座部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也越来越兴盛。
菩萨像(云南丽江大觉宫)
教派
云南上座部佛教因传入地不同,因而分成不同的教派。主要有润派、摆庄派、多列派与左抵派,其中又分成若干支派。(关于本节,参见李弘学、吴正兴《云南上座部佛教考察报告》,载《法音》,1994年第7期;黄夏年《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四十年》,载《佛学研究》,1992年12月)
(1) 润派。
润派是在西双版纳地区影响最大的派别,在德宏也有活动。
一般认为西双版纳的润派从泰国清迈、景海(旧称勐润)地区传入。润派分为两个支派,一个叫摆罢,又称摆坝或润巴;一个叫摆孙,又称摆顺或润顺。前者是持戒较严的传统莲花塘寺派;后者主张在教化民众与佛事活动方面有所改革的花园寺派。也有人把前者称为山林派,把后者称为田园派。两派的分裂本发生在泰国,但影响到西双版纳地区,使之也形成相同的两派。摆罢僧人持律严格,住在草棚中,以石为枕,树皮为被。午前一餐,勤于苦修,一般不与世人交往,人数较少。摆孙僧人的戒律则较为宽松,他们居住在村寨的佛寺中,不强调戒荤。人数较多。有的研究者认为,润派初传时本为林居,即住在远离村寨的树林、草棚、崖洞中。每天清晨到村寨化斋,返回居住处分食。后来佛教发展,僧侣日多,一方面天天往返化斋不便,一方面村民也经常需要僧侣入村做法事,于是部分僧人迁入村寨,由此出现两派的区别。
德宏地区的润派约十五世纪从耿马传入。该地润派有一特殊的风俗:和尚晋升佛爷时必须躲进山林,以示林修的意愿,村民则四处寻找,找到后用轿抬回,然后举行晋升仪式。
润派的寺院组织比较严密,僧侣中等级分明。
(2) 摆庄派。
该派又名摆奘,是德宏地区流传的主要派别,系从缅甸传入。关于传入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关于该派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摆庄”一词是傣语,意为“寺院派”。但因“派”、“逃”两字在傣语中的发音均为“摆”,故民间传说:在缅甸某大寺院中,因师徒争执,徒弟逃离寺院另立一派,所以叫“摆庄”,亦即“逃离寺院派”。
该派寺院一般建在村寨中比较热闹的地方,节日时人们在寺院中举行各种活动。僧侣活动较为自由,在家信徒平时见到佛寺长老一般不用行叩头礼。经典、戒律、仪轨及僧人习俗与摆孙差别不大。
(3) 多列派。
该派又名摆多、摆朵、朵列。大约于十五世纪中叶在缅甸形成并传入我国。当地传说“多列”两字意为“止住”。相传多列派始祖因违反戒律,师父令其以钵盛水,钵底用针扎一小孔,挂在脖子上向前走,待到水滴千方许停留居住。后弟子遵言前行,在水滴干的地方停止,建寺居住,故称“止住”。亦有研究者认为前述师父、弟子的事迹即摆庄派中师父、徒弟的传说,由此形成摆庄、多列两派。多列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先后分裂为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座等四个支派,这四派都是在缅甸形成,其后传入我国的。
该派持戒比较严格。除报晓的公鸡外,不得饲养家禽,不得杀生。
(4) 左抵派。
该派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出现最迟的派别。研究者或谓“左抵”一词在缅语中意为“诚心”。该派系从多列派中分裂出来,约于十九世纪末才从缅甸仰光传入德宏州芒市。也有人认为是十七世纪或十八世纪传入的。
该派僧人持戒很严,崇尚苦行。平时属于该派的僧人组成一个大僧团,在长老的率领下过着流动迁移的集体生活。每到一处,由信徒为其修建一座寺院。寺址一般均在离村寨较远的僻静处,结构简单,但门槛较高,并设经常关闭的木栅,以防家禽、家畜进入。僧侣除袈裟外别无衣服,平时在寺院修习,无特殊理由不得外出。此派信徒不准吸烟、喝酒,更不准杀生。除了报晓的公鸡外,不得饲养其他家禽、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