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类别与作用
佛教针对七众信徒不同对象,制订了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戒律。在家居士要遵循三类戒律: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佛徒有:沙弥与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五类戒律。就戒律本身内容来说,则要广泛丰富得多。由前面得知,佛教分裂后有许多派别分支,因所处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更由于对教义的不同理解,制订出来的戒律自然是五花八门。流传至今的不同部派的教典,对戒律的分类也各有参差,很难统一论定。所以,本文以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分律》为例介绍一下佛教戒律的类别。
《四分律》将戒律分为二十犍度:一、受戒犍度,即受戒法则;二、说戒犍度,即每半月举行布萨诵戒的法则;三、安居犍度,即每年雨季三个月安居的法则;四、自恣犍度,即解夏后举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法则;五、皮革犍度,即比丘能否使用皮革的规定;六、衣犍度,即关于三衣的法则;七、药犍度,即用药法则;八、迦絺那衣犍度,即安居后五个月间受迦絺那衣(功德衣)之规定;九、拘睒弥犍度,即有关拘睒弥国僧侣互诽之事的处理规定;十、瞻波犍度,即有关瞻波国僧团中僧侣争斗之事的处理规定;十一、诃责犍度,即有关惩治犯戒僧侣的准则;十二、人犍度,即对犯僧残罪不隐藏的人的训诲法则;十三、覆藏犍度,即惩治犯罪而又不坦白的人的法则;十四、遮犍度,即僧侣布萨时,遮不如法比丘不听列的法则;十五、破僧犍度,即有关破法轮僧、破羯摩的处理规定;十六、灭诤犍度,即解决七种争论的法则;十七、比丘尼犍度,即关于比丘尼的特殊规定;十八、法犍度,即关于僧侣行住坐卧威仪的法则;十九、房舍犍度,即有关僧侣住房及生活用具的法则;二十、杂犍度,即除以上十九种犍度以外的其他种种法则。
按照佛教的观点,戒律不是对僧侣的消极约束,而是僧侣了却生死轮回的入门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吸引僧侣;令僧欢喜;令僧安住;未信者信;已信者再增;难调者调;惭愧者安;断现有漏;断当来有漏;令正法久住。其中“令正法久住”是佛教制戒的根本目的所在。释迦牟尼认为只要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僧众只要依律修行,定能证得圣人果位。所以《遗教经》说,释迦牟尼在临终前还教导弟子们:“我入涅槃以后,你们要尊重戒律,就像在黑暗时见到光明,穷人得到财宝一样,应当知道戒律是你们的大师啊!”
《四分律》将戒律分为二十犍度:一、受戒犍度,即受戒法则;二、说戒犍度,即每半月举行布萨诵戒的法则;三、安居犍度,即每年雨季三个月安居的法则;四、自恣犍度,即解夏后举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法则;五、皮革犍度,即比丘能否使用皮革的规定;六、衣犍度,即关于三衣的法则;七、药犍度,即用药法则;八、迦絺那衣犍度,即安居后五个月间受迦絺那衣(功德衣)之规定;九、拘睒弥犍度,即有关拘睒弥国僧侣互诽之事的处理规定;十、瞻波犍度,即有关瞻波国僧团中僧侣争斗之事的处理规定;十一、诃责犍度,即有关惩治犯戒僧侣的准则;十二、人犍度,即对犯僧残罪不隐藏的人的训诲法则;十三、覆藏犍度,即惩治犯罪而又不坦白的人的法则;十四、遮犍度,即僧侣布萨时,遮不如法比丘不听列的法则;十五、破僧犍度,即有关破法轮僧、破羯摩的处理规定;十六、灭诤犍度,即解决七种争论的法则;十七、比丘尼犍度,即关于比丘尼的特殊规定;十八、法犍度,即关于僧侣行住坐卧威仪的法则;十九、房舍犍度,即有关僧侣住房及生活用具的法则;二十、杂犍度,即除以上十九种犍度以外的其他种种法则。
按照佛教的观点,戒律不是对僧侣的消极约束,而是僧侣了却生死轮回的入门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吸引僧侣;令僧欢喜;令僧安住;未信者信;已信者再增;难调者调;惭愧者安;断现有漏;断当来有漏;令正法久住。其中“令正法久住”是佛教制戒的根本目的所在。释迦牟尼认为只要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僧众只要依律修行,定能证得圣人果位。所以《遗教经》说,释迦牟尼在临终前还教导弟子们:“我入涅槃以后,你们要尊重戒律,就像在黑暗时见到光明,穷人得到财宝一样,应当知道戒律是你们的大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