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生活
传统上,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男子一生中都要过一段在寺院清修的僧侣生活。一是上座部提倡,二是寺院实际上为当地的教育机构,在佛寺里学习傣文和佛教知识已成为日后得到社会承认的必要途径。因此,男孩子长到八岁左右,就要被送到寺庙里去接受教育。刚入寺的男孩,不剃发,不削眉,也不披袈娑。他们在佛寺里学习傣文和佛教的基本知识,并承担起洒扫和化斋的杂务。过了一年半载,如果寺庙里的长老认为他可以造就,便升为帕(沙弥)。这时,他要依当地的习俗出寺拜一位有名望的人做干爹。被认作干爹的人要为他准备当僧人需用的物品,通常是袈裟、被褥、枕头、银片、蜡烛等;还要把孩子将出家为僧的好消息遍告孩子的亲友。等到了选定的吉日,将成为帕的男孩先要模仿当年佛祖骑马出家的故事,穿着鲜亮的彩衣骑马在各村游行一圈,然后由干爹及亲友把他送到佛寺。行过受戒仪式,换穿袈裟,方丈给他起个法名,就正式成为沙弥,从此开始过寺院生活。
日常生活
每天清早,僧人们起床后要跟长老一起诵经,同时,两三个该值的沙弥和刚入寺的孩子要背着箩筐到村寨去,把各家准备好的斋僧的饭背回寺里。有些地方,象猛猑、猛海刚入寺的男孩及沙弥的饭由其父母供给,长老的饭由村中年长德高的老人供给,长老只须把饭钵放在自己的屋里,施主会准时把斋饭放进钵中。如果饭不够,沙弥再到街上敲响一种叫“拉岗”的金属,在家信徒听到后自动出来布施。潞西县则实行派饭,用一个竹牌子轮流送到各家,接到牌子的人家要负责供应长老们的饭食。
七点钟左右僧众一起进早餐。饭后的整个上午,长老要指导沙弥进行学习。一般的沙弥通常只学傣文字母和巴利语,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对于特别聪慧的沙弥,长老还要传授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中午十一点与十二点之间僧众一起进午餐。午后可饮用水、牛乳、蜂蜜等饮料,不能吃用牙咀嚼的食物(病僧除外,功课重、杂务多、正在长身体的沙弥也不要求其遵守过午不食的戒条)。午后的时间随自己支配,可以复习上午的功课,可以诵念佛经,或是修习禅室。黄昏时开始做晚课,僧众齐集佛像前诵念佛经,大家放开嗓子,和着锣鼓铙钹之声,齐声唱诵,直到晚课结束。此后,僧众各自坐禅静修及至入睡。
僧团的戒律
僧团里的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戒律。沙弥要遵守的戒律有七十五条,比丘要遵守的戒律有二百二十七条。其中最基本的十条戒律依次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过午不食;(7)不接受不积蓄金银;(8)不视听歌舞;(9)不涂饰香鬘;(10)不卧高广大床。
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十分正规,执行得也比较认真。比丘们除了要时刻以二百二十七条戒律作为生活准则外,每半个月还要在中心佛寺的布萨堂举行一次比丘集会,检查自己半个月来有无违戒行为。举行布萨羯磨的日子规定在傣历每月的十五与二十九(小月)或三十日(大月)。在布萨日比丘们要专诵比丘戒本《别解脱律仪》。此后,要请别的比丘揭发、检举自己的违戒行为,再自行忏悔,当众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有比丘犯了杀、盗、淫、妄语等四波罗夷重罪,会立即被开除僧籍,脱去袈裟,仅留一围布,由寺院的僧侣赶出寺。如犯了些小的过失,在布萨堂当众认错,悔过之后,僧团即认为此比丘自身已经清净,犯了这些过失的比丘也可以就此御下负罪悔恨的包袱。
布萨羯磨定期在布萨堂进行,参加者仅限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布萨内容对外绝对保密。
雨季安居
古印度规定僧尼在雨季的三个月里必须住在寺院中接受供养,不得外出。因为这个季节万物滋生,外出行走容易伤害草木小虫;还因为雨季时人们难于外出活动,闲暇时间比较多,适宜向在家人说教。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和分配僧衣的仪式。
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徒也谨守雨季安居这一古老的制度,并把它变成了全民参加的宗教活动。他们的雨季安居期是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
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僧人在雨季安居时期都在自己所在的佛寺诵经传法。善男信女们在此期间一般都坚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最基本的戒律,夜里都去佛寺听长老讲经。《水摆夷风土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间各缅寺里都是蜡炬辉煌,佛爷们轮流地登座诵经,同时还说唱些夷族的历史。男男女女在殿中席地而坐,静静地听着。听得感动的时候,都合掌当胸,俯首叩地,跟着佛爷一齐唱起来”。还有许多在家信徒自带被褥进寺参加比丘们进行的禅定修习,多数坚持到雨季安居结束,家事繁忙的则每隔七天进寺修习一夜。
入雨季安居的第一天,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一切在家人(宣慰史、土司也不例外)都要带着精心准备好的礼物和食品到佛寺去赕佛,以求得到佛的祐护。雨季安居结束后西双版纳、德宏地区都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西双版纳的人民跳于络呵舞、放高升、表演武术、舞龙灯……有如过年一样热闹非凡。
社会服务
僧团的成员都可以潜心研习经文,勤勉奉行法事而不必为衣食担忧分心,因为在家信徒负起了敬重、供养本寨寺院僧侣的责任。对于这些在物质方面照顾了自己的俗人,僧人们投之以精神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回报,在雨季安居的三个月内集中为在家信徒说法。此外,在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有需要僧人服务的地方。如有的家庭无人会傣文而又十分想学,就可以在晚上进寺请长老教授;在家人遇小孩生日、起名字、男婚女嫁、盖房等喜事,要请长老诵经祝福;人死了,出棺之前需要长老念经超度亡灵……等等。
还俗
一般的僧人只要过足规定的寺院清修生活时间随时可以还俗,当然这要先征得方丈长老的同意。得到方丈许可还俗的僧人,只要脱下袈裟,换穿俗衣,拜别方丈,走出寺门就成俗人。方丈还俗要经过松迪阿伽摩尼的批准。当上了祜巴的长老原是不准还俗的,以后执行不那么严格了,也有当了祜巴而还俗的。僧人还俗后,依据其入寺时间的长短和所获得的文化学识,分别可得到“吉囡”、“卖”、“康朗”、“康朗厅”等称呼。“康朗厅”是称还俗后的祜巴长老;“康朗”为长老还俗后的称呼。一般的僧人则称作“吉囡”、“卖”。这些僧人还俗后,构成了傣族的知识分子阶层。
日常生活
每天清早,僧人们起床后要跟长老一起诵经,同时,两三个该值的沙弥和刚入寺的孩子要背着箩筐到村寨去,把各家准备好的斋僧的饭背回寺里。有些地方,象猛猑、猛海刚入寺的男孩及沙弥的饭由其父母供给,长老的饭由村中年长德高的老人供给,长老只须把饭钵放在自己的屋里,施主会准时把斋饭放进钵中。如果饭不够,沙弥再到街上敲响一种叫“拉岗”的金属,在家信徒听到后自动出来布施。潞西县则实行派饭,用一个竹牌子轮流送到各家,接到牌子的人家要负责供应长老们的饭食。
七点钟左右僧众一起进早餐。饭后的整个上午,长老要指导沙弥进行学习。一般的沙弥通常只学傣文字母和巴利语,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对于特别聪慧的沙弥,长老还要传授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中午十一点与十二点之间僧众一起进午餐。午后可饮用水、牛乳、蜂蜜等饮料,不能吃用牙咀嚼的食物(病僧除外,功课重、杂务多、正在长身体的沙弥也不要求其遵守过午不食的戒条)。午后的时间随自己支配,可以复习上午的功课,可以诵念佛经,或是修习禅室。黄昏时开始做晚课,僧众齐集佛像前诵念佛经,大家放开嗓子,和着锣鼓铙钹之声,齐声唱诵,直到晚课结束。此后,僧众各自坐禅静修及至入睡。
僧团的戒律
僧团里的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戒律。沙弥要遵守的戒律有七十五条,比丘要遵守的戒律有二百二十七条。其中最基本的十条戒律依次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过午不食;(7)不接受不积蓄金银;(8)不视听歌舞;(9)不涂饰香鬘;(10)不卧高广大床。
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十分正规,执行得也比较认真。比丘们除了要时刻以二百二十七条戒律作为生活准则外,每半个月还要在中心佛寺的布萨堂举行一次比丘集会,检查自己半个月来有无违戒行为。举行布萨羯磨的日子规定在傣历每月的十五与二十九(小月)或三十日(大月)。在布萨日比丘们要专诵比丘戒本《别解脱律仪》。此后,要请别的比丘揭发、检举自己的违戒行为,再自行忏悔,当众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有比丘犯了杀、盗、淫、妄语等四波罗夷重罪,会立即被开除僧籍,脱去袈裟,仅留一围布,由寺院的僧侣赶出寺。如犯了些小的过失,在布萨堂当众认错,悔过之后,僧团即认为此比丘自身已经清净,犯了这些过失的比丘也可以就此御下负罪悔恨的包袱。
布萨羯磨定期在布萨堂进行,参加者仅限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布萨内容对外绝对保密。
雨季安居
古印度规定僧尼在雨季的三个月里必须住在寺院中接受供养,不得外出。因为这个季节万物滋生,外出行走容易伤害草木小虫;还因为雨季时人们难于外出活动,闲暇时间比较多,适宜向在家人说教。安居终了举行自恣羯磨和分配僧衣的仪式。
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徒也谨守雨季安居这一古老的制度,并把它变成了全民参加的宗教活动。他们的雨季安居期是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
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僧人在雨季安居时期都在自己所在的佛寺诵经传法。善男信女们在此期间一般都坚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最基本的戒律,夜里都去佛寺听长老讲经。《水摆夷风土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间各缅寺里都是蜡炬辉煌,佛爷们轮流地登座诵经,同时还说唱些夷族的历史。男男女女在殿中席地而坐,静静地听着。听得感动的时候,都合掌当胸,俯首叩地,跟着佛爷一齐唱起来”。还有许多在家信徒自带被褥进寺参加比丘们进行的禅定修习,多数坚持到雨季安居结束,家事繁忙的则每隔七天进寺修习一夜。
入雨季安居的第一天,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一切在家人(宣慰史、土司也不例外)都要带着精心准备好的礼物和食品到佛寺去赕佛,以求得到佛的祐护。雨季安居结束后西双版纳、德宏地区都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西双版纳的人民跳于络呵舞、放高升、表演武术、舞龙灯……有如过年一样热闹非凡。
社会服务
僧团的成员都可以潜心研习经文,勤勉奉行法事而不必为衣食担忧分心,因为在家信徒负起了敬重、供养本寨寺院僧侣的责任。对于这些在物质方面照顾了自己的俗人,僧人们投之以精神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回报,在雨季安居的三个月内集中为在家信徒说法。此外,在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有需要僧人服务的地方。如有的家庭无人会傣文而又十分想学,就可以在晚上进寺请长老教授;在家人遇小孩生日、起名字、男婚女嫁、盖房等喜事,要请长老诵经祝福;人死了,出棺之前需要长老念经超度亡灵……等等。
还俗
一般的僧人只要过足规定的寺院清修生活时间随时可以还俗,当然这要先征得方丈长老的同意。得到方丈许可还俗的僧人,只要脱下袈裟,换穿俗衣,拜别方丈,走出寺门就成俗人。方丈还俗要经过松迪阿伽摩尼的批准。当上了祜巴的长老原是不准还俗的,以后执行不那么严格了,也有当了祜巴而还俗的。僧人还俗后,依据其入寺时间的长短和所获得的文化学识,分别可得到“吉囡”、“卖”、“康朗”、“康朗厅”等称呼。“康朗厅”是称还俗后的祜巴长老;“康朗”为长老还俗后的称呼。一般的僧人则称作“吉囡”、“卖”。这些僧人还俗后,构成了傣族的知识分子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