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源头

2024-01-06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地之一。据《嵩岳志》,著名的寺院有十三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坛,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据称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米,十五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此塔当建于盛唐。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为群峰环拥,旁有潺潺溪流,环境很是幽静。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人跋陀而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岵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侄王仁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广为流传。从此少林寺讲武之风大盛,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建。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及寺史。寺为群峰环峙,门前有涧水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魏孝文帝避暑宫遗址,唐代高僧一行创为寺。五代时寺被毁,所建琉璃戒坛,尚存遗址。
        嵩岳寺,位于积翠峰下,原魏孝明帝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寺,初名闲居寺。嵩岳寺塔最为著名,北魏时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塔高约40米,十五层,平面呈十二角形。塔周建有千间堂宇,隋唐两代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宋以后渐趋衰败。
        在嵩山影响大的高僧是菩提达摩、慧可和僧稠等人。菩提达摩(?—536),被称为“西天”(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天竺国(印度)香至王第三子,刹帝利种姓,本名菩提多罗,师般若多罗,改号菩提达摩。遵其师嘱往震旦(中国)传教,乘舟经海路于粱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广州,据说曾至金陵(南京)见梁武帝。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机缘不契”,于是北上,进入北魏境内。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传授禅法,寓少林寺,“忘心之士莫不归信”。达摩以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弟子。他认为“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为物所障,认识不到而已,应当使人摒弃谬误而归依真谛。为达此目的,就要修习禅法,“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行入”要求按佛理践行。这些主张,后来演变发展为中国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菩提达摩被追尊为禅宗初祖。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一说梁大通二年,528年)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后取其遗履置少林寺供养。唐代宗赐谥“圆觉大师”,塔称“空观”。

清代达摩祖师像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称僧可,洛阳武牢(河南荥阳)人。自幼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到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八年。四十岁时,遇达摩游化嵩洛,一见而生敬畏之心,遂师之。相传,他前往拜见时,达摩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因而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时天大雨雪,他坚立门外不动,以至天明雪积三尺没膝,甚至断臂以示其诚,终得达摩真传。被更名为慧可。但据考证,这段“立雪断臂”的故事纯系误传,但从侧面反映了达摩禅初传阶段的艰难。北齐天宝三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后抵邺(河北临漳)传道三十四年。逝后葬磁州滏阳县东北70里。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被追尊为禅宗二祖。
        僧稠(480—560),早期禅学奠基人之一。俗姓孙,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后居巨鹿廮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初,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曾讲解坟、索,声盖朝廷。二十八岁依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师出家。从跋陀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跋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帝为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僧稠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依《涅槃经》行“四念处”禅法。历五年,又至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后到少林寺谒祖师三藏,呈己所证。佛陀禅师赞他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并更授以深要。之后,到怀州西王屋山、青罗山、马头山修习。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大冥山,创开归戒,奉信者众。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请他赴邺(河北临漳)入宫,为论正理。文宣帝从受禅道,断酒、禁肉、放生。天保三年(552),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之阳为之构建精舍,名云门寺,并请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东流此焉盛矣”。撰有《止观法》两卷。
        慧安(582—709),俗姓卫,荆州枝江人。隋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人民苦甚,饿殍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隋末,天下大乱,登衡岳,行头陀法。唐贞观中,至蕲州黄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得其心要。后周游名山大川,曾从终南山至嵩少,声言:“是吾终焉之地也。”从此在嵩山弘扬禅法,吸引众多禅者前来拜会,其中有后来颇享盛名的坦然法师和怀让法师。武后曾征至辇下,待以师礼。神龙二年(706)唐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十七人,仍请入禁中供养。次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山,旋寂。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一说魏州昌乐,即今河南南乐)人。少即聪敏过人,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当时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武三思慕其学行,想与之结交,一行避匿之。二十一岁出家为僧,隐于嵩山,从普寂学禅。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悟真习梵律。曾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二十卷。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十卷。还著有《大衍论》三卷、《天一太乙经》、《太乙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一行还精通历法和天文,曾同梁令瓒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发起在全国十二个地点同时进行天文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应诏考察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著有《大衍历》二十卷、《开元大衍历经》五十二卷、《七政长历》三卷、《易论》十二卷、《心机算术》一卷、《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

慧安(黄泽《古佛图谱》)


        从以上寺院建置、僧人弘法的情况可以看出,嵩山佛教主要是禅佛教,其历史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久便开始了。嵩山之禅包括早期禅学和后来的神秀北宗禅,而与南宗顿悟禅的关系则在宋元以后了。早期禅学和北宗禅的特点之一是由“定”至于“慧”,有一个渐修的过程,以戒正行,正因为如此,嵩山在中唐时曾建立了一大型琉璃戒坛,为四方释子开坛传戒。元和五年(810),新罗国入华学僧慧昭便曾在此琉璃坛受具戒。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