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古庙八大处
西山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北部,因地处北京城之西,故名西山。佛教名胜古刹都集中在西山支脉东麓的卢师山,翠微山、平坡山这三山之间。现仅存的八大古刹是明、清时代的遗物,这八座寺庙错综分布在三山的山下、山麓、山腰和山顶,从低往高依次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和证果寺,总称为西山八大处。
长安寺在翠微山麓,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又名善应寺。原来规模宏伟,以奇花名树著称。现在有玉兰、紫薇、金丝木瓜等名贵花木。寺内有两棵巨大的白皮松,相传为元代所植。据说树皮烧灰调上香油可治秃头,煮水喝可治伤寒。这里风景秀丽,雅志宁静。
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初名龙泉寺,辽金和明代重修,改名灵光寺。寺内在辽代曾建有一座招仙塔,塔基里埋有一颗年代非常久远的佛牙,但在1900年寺内所有建筑均被八国联军烧毁。塔被烧毁后,寺内僧人在塔基发现了一个石函,里边有一个沉香木匣,藏着一颗佛牙,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和“天会七年(963)四月二十三日”的字样,以及一些梵文经咒。据赵朴初《护送佛牙赴缅记》考证,佛教典籍上记载说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火化时留下四颗牙齿,其中有一颗传入中国,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内。因此在1959年在寺内重修了一座51米高的佛牙塔,供奉这颗佛牙舍利。
三山庵因坐落在三山之间而得名,它是一处幽静的庵堂,一层院落。
大悲寺在三山庵的西北,创建于元代,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寺内大雄宝殿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形态生动。殿后有两株八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至今枝叶茂盛。
龙王堂是一处建于康熙年间的庵堂,庙内古柏山泉,泉水从寺后石壁岩缝中流出,经堂前石阶下石雕的龙头里注入阶下方池,在此听泉品茶,别有情趣。
香界寺在平坡山上,是八大处的主寺。初建于唐朝,明清时重修。寺院规模宏伟,有五座殿宇,依山层层升高。寺院东侧有乾隆年间修建的行宫和花园,殿内有一块康熙时出土的石碑,刻着大慈大悲菩萨的自传真像,菩萨雕刻精美,脸上还有胡须。
宝珠洞坐落在平坡山顶,正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殿后有一个面阔、进深各7米的洞。相传是清初香界寺的一个名叫海岫的小和尚在巡山时为了蔽雨,用手将山上的砾石一粒粒抠出,天长日久就抠成这么个大洞。洞石为小石子粘合云集,约在一万年前由洪水冲压而成,黑白相间闪烁,粒粒如珠,故取名为宝珠洞。洞内原供奉着海岫神像,俗称“鬼王菩萨”。他在清初时入洞修行四十年,名传京师,康熙皇帝还曾亲自召见过他。
证果寺建在卢师山上,在唐天宝时(742—756)这座寺庙曾名“感应寺”。明宣德时(1426—1435)曾重建庙宇。现在的寺庙有前后两个院落,寺西小院的西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嵌在半山腰,中空如室,人称秘魔崖,崖下有个洞,石门石窗石床,这就是卢师洞。相传在唐朝以前,证果寺的寺址叫尸陀林秘魔崖。唐天宝年间江南有一名僧人名叫卢,架着一条小船,任其在水中漂流,船停之处就是居住之地。到了卢沟桥桑乾河分岔口,一岔通尸陀林,船停在林边,他见秘魔崖上有个石室,就住了下来,这个石室便称为卢师洞,“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卢师住下不久,来了两个眉清目秀的小孩,自称是龙王的儿子,来为卢师担水砍柴,卢师便收留他们当了小和尚。这两个小和尚曾揭榜降雨,解除了京师长达三年的大旱,救了黎民百姓,皇帝为感谢卢师师徒,封卢师为“感应禅师”,寺庙也就叫感应寺。卢师洞内原有二童子侍卢师像,现已不存在,但为了感谢卢师师徒降雨救命之恩,前人在洞壁上题诗题名,一直流传至今。
八大处共占地140公顷,这里林木茂密,奇石嶙峋,野草清香,泉水甘甜。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都争先恐后来到这里,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
长安寺在翠微山麓,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又名善应寺。原来规模宏伟,以奇花名树著称。现在有玉兰、紫薇、金丝木瓜等名贵花木。寺内有两棵巨大的白皮松,相传为元代所植。据说树皮烧灰调上香油可治秃头,煮水喝可治伤寒。这里风景秀丽,雅志宁静。
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初名龙泉寺,辽金和明代重修,改名灵光寺。寺内在辽代曾建有一座招仙塔,塔基里埋有一颗年代非常久远的佛牙,但在1900年寺内所有建筑均被八国联军烧毁。塔被烧毁后,寺内僧人在塔基发现了一个石函,里边有一个沉香木匣,藏着一颗佛牙,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和“天会七年(963)四月二十三日”的字样,以及一些梵文经咒。据赵朴初《护送佛牙赴缅记》考证,佛教典籍上记载说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火化时留下四颗牙齿,其中有一颗传入中国,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内。因此在1959年在寺内重修了一座51米高的佛牙塔,供奉这颗佛牙舍利。
三山庵因坐落在三山之间而得名,它是一处幽静的庵堂,一层院落。
大悲寺在三山庵的西北,创建于元代,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寺内大雄宝殿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形态生动。殿后有两株八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至今枝叶茂盛。
龙王堂是一处建于康熙年间的庵堂,庙内古柏山泉,泉水从寺后石壁岩缝中流出,经堂前石阶下石雕的龙头里注入阶下方池,在此听泉品茶,别有情趣。
香界寺在平坡山上,是八大处的主寺。初建于唐朝,明清时重修。寺院规模宏伟,有五座殿宇,依山层层升高。寺院东侧有乾隆年间修建的行宫和花园,殿内有一块康熙时出土的石碑,刻着大慈大悲菩萨的自传真像,菩萨雕刻精美,脸上还有胡须。
宝珠洞坐落在平坡山顶,正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殿后有一个面阔、进深各7米的洞。相传是清初香界寺的一个名叫海岫的小和尚在巡山时为了蔽雨,用手将山上的砾石一粒粒抠出,天长日久就抠成这么个大洞。洞石为小石子粘合云集,约在一万年前由洪水冲压而成,黑白相间闪烁,粒粒如珠,故取名为宝珠洞。洞内原供奉着海岫神像,俗称“鬼王菩萨”。他在清初时入洞修行四十年,名传京师,康熙皇帝还曾亲自召见过他。
证果寺建在卢师山上,在唐天宝时(742—756)这座寺庙曾名“感应寺”。明宣德时(1426—1435)曾重建庙宇。现在的寺庙有前后两个院落,寺西小院的西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嵌在半山腰,中空如室,人称秘魔崖,崖下有个洞,石门石窗石床,这就是卢师洞。相传在唐朝以前,证果寺的寺址叫尸陀林秘魔崖。唐天宝年间江南有一名僧人名叫卢,架着一条小船,任其在水中漂流,船停之处就是居住之地。到了卢沟桥桑乾河分岔口,一岔通尸陀林,船停在林边,他见秘魔崖上有个石室,就住了下来,这个石室便称为卢师洞,“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卢师住下不久,来了两个眉清目秀的小孩,自称是龙王的儿子,来为卢师担水砍柴,卢师便收留他们当了小和尚。这两个小和尚曾揭榜降雨,解除了京师长达三年的大旱,救了黎民百姓,皇帝为感谢卢师师徒,封卢师为“感应禅师”,寺庙也就叫感应寺。卢师洞内原有二童子侍卢师像,现已不存在,但为了感谢卢师师徒降雨救命之恩,前人在洞壁上题诗题名,一直流传至今。
八大处共占地140公顷,这里林木茂密,奇石嶙峋,野草清香,泉水甘甜。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都争先恐后来到这里,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