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秋叶伴寺红

2024-05-17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为西山山岭之一。主峰香炉峰(鬼见愁),海拔557米,高峻陡峭,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此山重峦迭嶂,清泉流水,花木遍布,景色优美,为金以后的佛教名山,也成为金、元、明、清历代帝王的离宫别院。
        香山早在辽代是一所私人宅邸。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此山建立大永安寺,亦称甘露寺,即现在香山寺的前身。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大兴土木,对香山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形成了盛清时期京西的“三山五园”之一的“静宜园”。园内景物非凡,建筑多样,各式亭台楼阁、廊轩馆榭、牌坊、庙宇分布在山峦坡坎之上,掩映在茂林绿荫之中。静宜园原有二十八景,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野蛮掠劫之后,景物所剩无几。
        东宫门是香山寺的正门,坐西朝东,两侧有铜狮把守。乾隆所题“静宜园”三个赤金大字匾额悬在门檐上。进门往南,可见一池碧水,它三面环山,幽静宜人,郁郁葱葱的林木,重叠的山峦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名副其实为静翠湖。转过静翠湖,便是香山饭店,这里原是康熙皇帝避暑的行宫故址。现在整个建筑综合了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即有北方四合院式的古厅,又有江南苏州式庭院,在1400平方米的人工湖湖面上建有“飞云石”,给人以舒适宁静之感。香山寺即为二十八景之一,是金代皇帝行宫,现在仅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几件石头制品。石屏的正面中间刻有《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背面燃灯、观音、普贤佛像。山门内有汉、满、藏、蒙四种文字的石碑,刻的是乾隆皇帝手书的“娑罗树歌”。在香山寺门外两侧,有两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形如听佛说法的古松,称作听法松。山门前石桥下的方池,有汉白玉雕栏,池南侧有石龙头,泉水潺潺流出,名知乐濠。在香山寺内,有个名叫来青轩的好景,该轩建在依崖叠石之上,登轩四望,可见前山青翠宜人。此轩的匾额是万历皇帝亲书径尺的大字。
        在香山寺东南的半山坡上,有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即双清院。院内有两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一股流向静翠湖。
        从双清向西北,有一座阆风亭,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旷神怡。从阆风亭再往西,可见有一块巨大的悬崖峭壁,在石壁上刻着“森玉笏”三个大字,据说是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怀抱的笏板,故而赐名。
        穿过森玉笏西北的朝阳洞,即到达香炉峰顶。这里山势高耸,常出现喷云吐雾的形状。站在香炉峰眺望四周,一切景象尽收眼底,天晴时,连城内高耸的楼房都清晰可见。苍松绿柏,满山红彤彤的枫叶,一簇簇的野花,古代遗留下的望景台,都在脚下展现,连风都是甜滋滋的,清爽怡人,留连忘返。到香山旅游的人,不爬上鬼见愁,真是枉来一趟。
        从香炉峰向下走,经过玉华山庄,便来到昭庙,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大师来京而修建的。庙内有一座30米高的琉璃塔,塔顶是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檐脊,檐间系有铜铃五十六个,闻风而动,清脆悦耳。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和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瓦盖下是八面石砌的塔基,每面都刻有佛像一尊。
        从昭庙往北,就可见用围墙围住的小院,这里是见心斋,称为香山公园中的园中园。它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1796)修建。此院完全是江南水乡的风格,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泉水由龙头吐入池内,红色黑色白色的金鱼自由自在地在绿水中戏游。在挂着“见心斋”匾额的轩后是“正凝堂”,池东与轩相对者为知鱼亭。小院池轩相映,回廊临水,使人感到宁静,犹如来到了江南。
        在见心斋下面,有两个像眼镜片一样的小湖,称为眼镜湖,湖当中有一石拱桥,颇似镜架。在湖北侧有一个人工石洞,洞口水帘垂挂,人们叫它水帘洞。
        现在登香山,不用望着鬼见愁而兴叹,在北门有香山索道,全长1500米,直达香炉峰顶,如今的鬼见愁再也不会望而发愁了,舒适的大吊椅可安全运载游人,坐在缆车上四下观望,照样可以一饱眼福。每年秋季枫叶红满山时,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争相前往香山,领略北国的风光,倾听悦耳的梵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