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佛指舍利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以前是座不大的佛寺,有殿堂两三座,僧人七八名。寺里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建、民国时修葺的平面八角型砖塔。此塔因长期倾斜,终于于1982年8月24日轰然倒塌了一半,塔内所藏的佛像经书随之散落。另一半塔体也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寺僧与文管所工作人员在雨地瓦砾中抢救出部分经像。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关部门决定修复法门寺塔。1986年春拆除残塔,一年后考古工作队进寺,清理地基时发掘到佛指舍利及大量珍宝,引起世界轰动。
法门寺古已有之,亦名“阿育王寺”。其创建年代在唐代就失查不详,据说北朝时寺内有僧众五百。北周武帝禁佛,寺宇大半被毁,唯两堂独存。隋文帝时于故地置寺,名“成实寺”。炀帝大业五年(609)诏令:“僧不满五十者废之”,寺宇辟为寺庄,僧众并入京城宝昌寺。唐初寺院失火,全部焚毁。唐太宗以后,因为佛骨舍利的缘故,法门寺香火趋盛,唐室皇帝前后六次大迎佛骨,入宫供养。据传法门寺塔三十年一开,供信众瞻奉佛骨,佑国佑民,福祉不尽,所以朝廷特别郑重其事。如懿宗迎佛骨时,设宝帐、香舆、幡盖以迎,这些器具都用金玉、珠翠、锦绣装饰。从长安到法门寺,三百里车马不绝。将入京,以禁军兵仗为前导,后边公私音乐,沸天烛地。富豪人家夹道搭设彩棚,竞相攀比。皇帝在安福门城楼上,等仪仗临近,亲自下城楼膜拜。至于朝野士庶的施舍,则堆积如山。佛骨舍利送回法门寺的情况同迎时差不多,皇室还要以个人名义施舍一些特别的东西以祈求佛法佑护。
法门寺的佛骨舍利据说是佛小手指的第一节指骨。随舍利一起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描述其形状:“长一寸五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具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纹),文并不彻。”出土后两相对照,完全相符。因佛骨曾屡遭劫难,当年寺僧为防意外仿造了三枚,称“影骨”,如今这四枚业已全部出土。
随同佛骨舍利一起出土的大量器物被称为我国隋唐考古上最重大的发现。有金银器、瓷器、琉璃器、珠宝玉器、钢铁器、漆木器、石器、杂器以及大量纺织品和货币。多为皇室原物,世界罕见。计有金银器一百二十一件,各类珠玉宝石约四百颗(粒)。其中生活用具七十六件,有食器、薰香器、茶具、生活用品等;供养器二十余件,有菩萨像、香案、银灯、棺椁、宝函等;法器八件,有锡杖、如意、钵盂等;瓷器二十一件(套),其中有五件秘色瓷,琉璃器二十件(套),多为盆、瓶、杯、碗等;纺织品七百多件,有锦、绫、罗、纱、绢、绮、绣等。
据专家们鉴定,塔从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封闭后至今,地宫内埋藏的物品种类数量与封闭时的清单(即这次一起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银宝器衣物帐》)基本一致,说明出土的东西都是封闭时的原物,即唐或唐代以前的物品。这些出土的珍宝大部分被定为我国甲等一级文物。其价值与意义可从散见于全国报刊的文章中窥得一二:
四枚佛骨舍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法门寺塔的地宫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佛骨地宫。
秘色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突破性的发现。
琉璃器花色绚丽,富有西亚风格,为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唐代传世金银器不到三百件,这次一次就发现了一百二十一件(组),而且绝大部分属唐代皇室供奉,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金银器中制作最精,等级最高的。
“迎真身金银花十二环锡杖”,长1.96米,是迄今已发现的最长、规格最高的锡杖。比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制作还要精美,其工艺水平及等级都要高得多。
“文思院”,一般认为北宋才有,这次发现说明这种制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的机构至迟在晚唐就已是为皇家制造金银器物的手工业作坊了。
出土的茶具有烹煮、点茶、碾罗、貯茶、贮盐、烘焙等类别,配套完整,数量丰富,对我国茶文化的研究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七百多件丝织品中,唐代织金锦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刺绣品加工技术有蹙金绣、平绣、贴金绣、贴金加绣、绣加绘金等等。特别是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大红罗底蹙金绣拜垫及各种色彩绚丽的服饰衣物,均保存完好。唐懿宗为“捧真身菩萨”奉献的“蹙金绣袄”、“金银袈裟”更是稀世罕见的珍品。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金银袈裟”上的绣金线截面仅0.1毫米,用如此优良的绣金线加工出来的织金锦,掷地有声,精美程度无与伦比。
装舍利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银柱金塔”,第二重是“金筐宝钿真珠装珷玞石函”,第三重是“金筐宝钿真珠装真金函”,第四重是“真金钑花函”,第五重是“银金花钑作函”,第六重是“素银函”,第七重是“银金花钑作函”,第八重是“檀香镂金银绫装铰函”(原有九重,最外的木函已朽)。宝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重大发现。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整修一新,“法门寺博物馆”也正式开放。
法门寺古已有之,亦名“阿育王寺”。其创建年代在唐代就失查不详,据说北朝时寺内有僧众五百。北周武帝禁佛,寺宇大半被毁,唯两堂独存。隋文帝时于故地置寺,名“成实寺”。炀帝大业五年(609)诏令:“僧不满五十者废之”,寺宇辟为寺庄,僧众并入京城宝昌寺。唐初寺院失火,全部焚毁。唐太宗以后,因为佛骨舍利的缘故,法门寺香火趋盛,唐室皇帝前后六次大迎佛骨,入宫供养。据传法门寺塔三十年一开,供信众瞻奉佛骨,佑国佑民,福祉不尽,所以朝廷特别郑重其事。如懿宗迎佛骨时,设宝帐、香舆、幡盖以迎,这些器具都用金玉、珠翠、锦绣装饰。从长安到法门寺,三百里车马不绝。将入京,以禁军兵仗为前导,后边公私音乐,沸天烛地。富豪人家夹道搭设彩棚,竞相攀比。皇帝在安福门城楼上,等仪仗临近,亲自下城楼膜拜。至于朝野士庶的施舍,则堆积如山。佛骨舍利送回法门寺的情况同迎时差不多,皇室还要以个人名义施舍一些特别的东西以祈求佛法佑护。
法门寺的佛骨舍利据说是佛小手指的第一节指骨。随舍利一起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描述其形状:“长一寸五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具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纹),文并不彻。”出土后两相对照,完全相符。因佛骨曾屡遭劫难,当年寺僧为防意外仿造了三枚,称“影骨”,如今这四枚业已全部出土。
随同佛骨舍利一起出土的大量器物被称为我国隋唐考古上最重大的发现。有金银器、瓷器、琉璃器、珠宝玉器、钢铁器、漆木器、石器、杂器以及大量纺织品和货币。多为皇室原物,世界罕见。计有金银器一百二十一件,各类珠玉宝石约四百颗(粒)。其中生活用具七十六件,有食器、薰香器、茶具、生活用品等;供养器二十余件,有菩萨像、香案、银灯、棺椁、宝函等;法器八件,有锡杖、如意、钵盂等;瓷器二十一件(套),其中有五件秘色瓷,琉璃器二十件(套),多为盆、瓶、杯、碗等;纺织品七百多件,有锦、绫、罗、纱、绢、绮、绣等。
据专家们鉴定,塔从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封闭后至今,地宫内埋藏的物品种类数量与封闭时的清单(即这次一起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银宝器衣物帐》)基本一致,说明出土的东西都是封闭时的原物,即唐或唐代以前的物品。这些出土的珍宝大部分被定为我国甲等一级文物。其价值与意义可从散见于全国报刊的文章中窥得一二:
四枚佛骨舍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法门寺塔的地宫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佛骨地宫。
秘色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突破性的发现。
琉璃器花色绚丽,富有西亚风格,为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唐代传世金银器不到三百件,这次一次就发现了一百二十一件(组),而且绝大部分属唐代皇室供奉,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金银器中制作最精,等级最高的。
“迎真身金银花十二环锡杖”,长1.96米,是迄今已发现的最长、规格最高的锡杖。比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制作还要精美,其工艺水平及等级都要高得多。
“文思院”,一般认为北宋才有,这次发现说明这种制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的机构至迟在晚唐就已是为皇家制造金银器物的手工业作坊了。
出土的茶具有烹煮、点茶、碾罗、貯茶、贮盐、烘焙等类别,配套完整,数量丰富,对我国茶文化的研究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七百多件丝织品中,唐代织金锦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刺绣品加工技术有蹙金绣、平绣、贴金绣、贴金加绣、绣加绘金等等。特别是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大红罗底蹙金绣拜垫及各种色彩绚丽的服饰衣物,均保存完好。唐懿宗为“捧真身菩萨”奉献的“蹙金绣袄”、“金银袈裟”更是稀世罕见的珍品。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金银袈裟”上的绣金线截面仅0.1毫米,用如此优良的绣金线加工出来的织金锦,掷地有声,精美程度无与伦比。
装舍利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银柱金塔”,第二重是“金筐宝钿真珠装珷玞石函”,第三重是“金筐宝钿真珠装真金函”,第四重是“真金钑花函”,第五重是“银金花钑作函”,第六重是“素银函”,第七重是“银金花钑作函”,第八重是“檀香镂金银绫装铰函”(原有九重,最外的木函已朽)。宝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重大发现。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整修一新,“法门寺博物馆”也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