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诸多育王寺
外来的传教僧很早就把阿育王的故事带入中土。东汉时《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译为汉文,西晋时《阿育王传》又译出,阿育王的故事得以广为人知。佛教信徒出于其宗教热情,极力宣扬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并到处找阿育王所修的寺塔。故事越传越像确有其事,最后定说阿育王所造的寺塔在中国有十九座。找寻很久终不得,凭想象究其原由,妄断是秦始皇“焚书”时连带把塔也给毁了。转而纷纷寻找塔基,于是一些不明是何的遗址或造像被附会成阿育王的作品,纷纷重修重建。及到唐代,佛教徒们的热情仍未消退。后来,长安西明寺僧人道世“案诸典籍寻访”结果列出以下十九塔为阿育王寺塔:
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县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晋源县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十九所寺塔中会稽鄮县的寺塔还存留至今,叫“阿育王寺”。这座寺位于浙江鄞县宝幢镇,属于禅宗寺院。据说在西晋太康三年(282),僧人慧达发愿寻找阿育王当年修的塔,从并州来到南方的建业。礼拜祈祷,终于求得感应,出现了一座阿育王塔:高1尺4寸,广7寸,塔身中空,内悬一钟,钟摆的尖端附有舍利。东晋义熙元年(405),安帝建亭供养,南朝刘宋时建寺,梁普通三年(522),武帝建木塔供养,又构筑堂殿房廊,始命名为“阿育王寺”。北宋时改名“广利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定为“育王禅寺”。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陆续重建。据说那座“阿育王塔”就放在“舍利殿”,殿内有一石质舍利塔,塔内置一座七宝镶嵌的木塔,木塔内才是慧达当年求得的育王塔。寺内藏历代碑刻多种,尤其是唐太和七年(833)所立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比较著名。碑文中说刘宋时文帝赐该寺田产,在寺东15里,梁武帝免其赋税,唐中宗曾亲降玺书云云。
此外,我国现存的比较著名的舍利寺塔,还有北京西山佛牙塔、苏州虎丘塔、镇江甘露寺铁塔、北京云居寺雷音洞、陕西扶风法门寺等。
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县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晋源县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十九所寺塔中会稽鄮县的寺塔还存留至今,叫“阿育王寺”。这座寺位于浙江鄞县宝幢镇,属于禅宗寺院。据说在西晋太康三年(282),僧人慧达发愿寻找阿育王当年修的塔,从并州来到南方的建业。礼拜祈祷,终于求得感应,出现了一座阿育王塔:高1尺4寸,广7寸,塔身中空,内悬一钟,钟摆的尖端附有舍利。东晋义熙元年(405),安帝建亭供养,南朝刘宋时建寺,梁普通三年(522),武帝建木塔供养,又构筑堂殿房廊,始命名为“阿育王寺”。北宋时改名“广利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定为“育王禅寺”。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陆续重建。据说那座“阿育王塔”就放在“舍利殿”,殿内有一石质舍利塔,塔内置一座七宝镶嵌的木塔,木塔内才是慧达当年求得的育王塔。寺内藏历代碑刻多种,尤其是唐太和七年(833)所立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比较著名。碑文中说刘宋时文帝赐该寺田产,在寺东15里,梁武帝免其赋税,唐中宗曾亲降玺书云云。
唐代汉白玉彩绘阿育王塔(陕西法门寺藏)
北京佛牙舍利塔供奉佛牙的七宝金塔
此外,我国现存的比较著名的舍利寺塔,还有北京西山佛牙塔、苏州虎丘塔、镇江甘露寺铁塔、北京云居寺雷音洞、陕西扶风法门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