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宗祖庭
慈恩宗,因玄奘师徒于慈恩寺创宗立派,故有此名,基于该宗的学说特点,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唐代,该寺因玄奘而闻名;今天,该寺以大雁塔而著称。慈恩寺位于唐长安晋昌坊,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皇太子李治为其母追福而建,因以“慈恩”为名。寺建成后,李治亲幸,佛像幡花并从宫中出,以太常九部乐送额至寺。寺院重阁复道,共十余院,房屋1897间,同时敕度300僧人寺。不久,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至该寺翻经院译经,前后八年多,《俱舍论》、《因明正理门论》等重要经典均为该寺所出。唐武宗禁佛时,诏长安保留四寺,慈恩即其一。唐末五代,寺塔残破不堪。宋时寺宇废毁殆尽,惟塔俨然耸立。明成化二年(1466)有一次大修,拆除损毁严重者另起新殿,其余建筑各为修补。清代屡有修葺,保留下来今天的布局和规模。1931年,朱子桥先生募资二万四千元整修殿塔,增建一座观音堂,并由太虚法师主持,与杨虎城将军合力资助,在寺内创办慈恩学院。唐时寺院占半坊之地,现不足50亩。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大雁塔等。寺内还藏有造像碑石若干,造像以六朝石刻菩萨和有关玄奘题记的佛像基座最为珍贵。碑石有一百零二方,其中唐代所造的有十五方,以《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最为难得。碑文作者为唐太宗和唐高宗,书者为一代圣手褚遂良,文、书、刻具佳,有极高的价值。
今天的慈恩寺以大雁塔而著称。大雁塔创建于唐永徽三年(652),为存藏玄奘从天竺取回的佛经而建。初为四方形制,平面方形,砖表土心,高为五层。武则天时改建为十层,后遇战乱毁为七层。以后各朝虽有修葺,但基本形态不变。大雁塔是我国现存的典型的楼阁式砖塔,内有盘梯可登临远眺,北看西安城街道纵横如阡陌,南望终南山一片锦绣。现高64米,《圣教序》和《圣教序记》嵌在塔下南门两边,门楣上有线刻佛像殿堂图,是了解唐代建筑样式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唐中宗神龙以后,进士及第便于雁塔题名,故大雁塔保存有多方历代的题名石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玄奘大师圆寂后,其遗骨迁葬于兴教寺内。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玄奘迁葬此寺后,唐中宗制《影赞》,谥曰“大遍觉”;唐肃宗时又赐额曰“兴教”。玄奘葬此不久,他的弟子窥基也葬于此。北宋政和五年(1115),另一弟子圆测的部分遗骨也葬此寺。三位慈恩宗的大师都有墓塔遗存至今,都为平面方型砖塔。玄奘塔最高,居中,其余两位分居两旁。塔下都有底洞,分别陈列清代所塑的三位大师的泥像。寺院殿堂房屋为清同治年后重修,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今天的慈恩寺以大雁塔而著称。大雁塔创建于唐永徽三年(652),为存藏玄奘从天竺取回的佛经而建。初为四方形制,平面方形,砖表土心,高为五层。武则天时改建为十层,后遇战乱毁为七层。以后各朝虽有修葺,但基本形态不变。大雁塔是我国现存的典型的楼阁式砖塔,内有盘梯可登临远眺,北看西安城街道纵横如阡陌,南望终南山一片锦绣。现高64米,《圣教序》和《圣教序记》嵌在塔下南门两边,门楣上有线刻佛像殿堂图,是了解唐代建筑样式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唐中宗神龙以后,进士及第便于雁塔题名,故大雁塔保存有多方历代的题名石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陕西西安大雁塔
玄奘大师圆寂后,其遗骨迁葬于兴教寺内。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玄奘迁葬此寺后,唐中宗制《影赞》,谥曰“大遍觉”;唐肃宗时又赐额曰“兴教”。玄奘葬此不久,他的弟子窥基也葬于此。北宋政和五年(1115),另一弟子圆测的部分遗骨也葬此寺。三位慈恩宗的大师都有墓塔遗存至今,都为平面方型砖塔。玄奘塔最高,居中,其余两位分居两旁。塔下都有底洞,分别陈列清代所塑的三位大师的泥像。寺院殿堂房屋为清同治年后重修,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陕西西安兴教寺玄奘、圆测、窥基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