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藏区风水僧占全

2023-06-08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藏区旅行的人会感到凡是风景优美、山水秀丽的地方总是有雄伟壮丽的寺庙。古人曾说过:“天下名山僧占半”,在藏区恐怕要说:“藏区山水僧占全”了。这也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独特的现象。一千多年来,佛教逐渐成为藏族人民的精神依托,僧侣是藏族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寺庙也就成为人民文化,信仰中心,也是聚会的主要场所。宗教界人士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来扩大寺庙,也就是扩大本教派势力和某些权威力量的主要手段,因此,一座座金碧辉煌、雄伟瑰丽的寺庙拔地而起,矗立在一切可以显示佛陀威严神力的地方。那些金顶闪烁、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令人击节赞叹。藏族工匠的艺术才能,淋漓尽致地显现在这些建筑上。
        桑耶寺
        始建于779年,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北岸,拉萨河谷东南约100多公里处。据载,这是第一座根据佛教教义和佛教宇宙观规划建成的寺庙。当时,正是西藏(吐蕃王朝时期)全盛的年代,赤松德赞赞普(742—797在位)当政,他是个英武睿智的君主,一方面与大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有传说他是金城公主所生,是唐朝王室的外甥),延请唐朝的僧侣、学者到西藏来传播文化,另一方面也从印度、尼泊尔、于阗等地聘请高僧大德到西藏来讲学传教。用以冲击那些保守的老贵族所支持的本教力量,巩固王室的权威和地位。与此同时邀请了印度和汉地的名工巧匠在吐蕃建造第一座正规的佛教道场,工程于767年破土始建,历时十二年之久。《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巴协》等史书中对寺庙的建筑规模、落成盛典作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该寺中心是一座高耸人云的三层大殿,象征着高出尘世的须弥山,四周有四座神塔,代表了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贺牛洲、北俱庐洲),紧挨着中心大殿的两侧,两重宝塔象征着日、月,它们是环绕着须弥山旋转不息的发光体,照耀着宇宙。最外层是环绕全寺的院墙,象征着教义中环绕宇宙的铁围山,围墙内外的草坪则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了。中央三层大殿,有的解释为三样殿:即上层为印度式,中层为汉式,底层为藏式。所以藏语称为Lugs-gsum,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喇协》(bla-bzhed)一书,释为Lug-gsum(三羊),而不是“三样”。取汉语三羊开泰之意。这座寺庙至今仍存,由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三家共同管理。
        昌珠寺
        坐落在山南雅砻河谷的中心地段。若从山南向东王府东南行约两公里处,即可见到在绿树掩映中一抹红墙,金顶辉煌的昌珠寺。这座古庙,可能是吐蕃时期家庙性质的神殿,以后逐渐发展、扩建成今貌。寺内至今仍保存着文成公主珍珠串成的唐喀、用过的炉灶。寺内最有名的是“六门六柱殿”,那六根柱子系旃檀木所制,六个门有六座神像做护法。传说这殿极为灵验,有求必应,因而不少善男信女,成双结对前来拜求今世的福根和来世的因缘。大殿顶层,是一间极大的陶制佛堂,堂内一百零八座陶铸的双身佛,(即欢喜佛),与真人一般大小,形态各异,女身一般较小,男身孔武有力。其中立、坐、卧、跨、侧等行止也十分生动传神,可视作密宗双修的示范性殿堂。据说是出自宁玛派某大喇嘛之手,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寺内有一口吐蕃时期的铜钟,上有古典藏文铭文,典雅流畅,苍劲有力。
        布达拉宫
        佛教胜地普陀山,世界范围的共有三处,一在印度,普陀洛迦;一在汉地,即浙江普陀山;另一处即是拉萨的布达拉。布达拉,也就是普陀山的音译。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另一道场,达赖喇嘛因此自称为观音菩萨的化现。布达拉宫在拉萨西郊,原名红山。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此居住。赤松德赞时曾遭雷击,焚毁破损后世加以修复。布达拉宫当时还未作为宗教场所。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之间,五世达赖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特别在他朝觐了清顺治皇帝、获得朝廷正式封授以后,把噶丹颇章(格鲁派行政最高机构)由哲蚌寺搬进了布达拉,从此布达拉就成为西藏地区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经过五世达赖和第巴桑结(1653—1705)的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即成为今天所看到的规模:从山下到山顶高119.17米,东西长420米,宫殿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共十三层,分红宫和白宫两部分,房屋近万间,内分宫殿、灵塔、佛堂、经堂、僧舍、平台、庭院。其中有五座宫殿,宫顶覆盖着镏金顶瓦,辉煌夺目。殿内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纯金塔身,外饰各种名贵珍宝,如五世达赖灵塔用黄金119082两;十三世达赖灵塔用金18870两。布达拉宫的壁画堪称一绝,各大殿壁上都绘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经故事和历史传说的彩图。五世达赖灵塔殿内也有五世达赖生平画传。其中,有顺治九年(1652)晋京陛见与顺治帝晤对的场面。还有文成公主进藏、赤松德赞事迹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宫内收藏的历史文物,精美绝伦,如满文大藏经朱印本,明永乐皇帝赐大威德金刚缂丝唐喀,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佛像、法器都是一时上选。十三世达赖灵塔前有一座珍珠塔,系二十万颗珍珠串成,举世无双。

西藏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灵塔


        布达拉宫本身的建筑艺术也是独一无二的,被列为全国十大古建筑之一。
        大昭寺
        在拉萨市的中心,市内最主要的大街“八角”街就是环绕大昭寺而成,“八角”的藏语含义是“中环”。所以有“先有大昭寺,后成拉萨”的说法。大昭寺藏语称为Jo-khang(觉康),是由于寺内供奉的主佛乃十六岁身量的释迦牟尼佛,由文成公主自唐廷迎来。释迦佛原为净饭王之子,Jo-bo,在藏语中意为“王子”,Jo-khang即为“王子之殿堂”,是对释迦佛的尊称。以后逐渐变为寺名。大昭寺始建于吐蕃时期,大概在松赞干布(? —650)时代,初以家庙、佛堂形成出现。对建寺藏区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大昭寺为文成公主设计,兴建时有妖魔破坏;拉萨城中央为一海子,由文成公主填平,山羊负土填湖,做出牺牲等等。大昭寺内壁画中就有类似故事内容。寺有百余间殿堂,楼高五层,金顶覆盖,楼阁错落有致。殿内供奉释迦佛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等历史人物塑像,并有禄东赞、吞米桑布札等文臣武将塑像间杂其中。中间大殿西南角,有明朝中官杨英等一百余人来藏宣谕德威时所立的碑石。寺外,正门对面矗立着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乃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与吐蕃赤德松赞(可黎可足)议盟所立。传千余年而巍然独存,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和同”、“亲如一家”的历史见证。碑石南侧为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亲手所植,千余年老树枝桠婆娑,根部又发新芽。环绕大昭寺形成了拉萨市场,海内外游人绕市场街行一圈即已绕行大昭寺一周,观光、奉佛两全其美。寺内供有“金奔巴瓶”,是清帝为决定达赖、班禅转世时用。驻藏大臣代表皇帝在大昭寺释迦佛前盥手焚香,默祷皇天后土,然后用金瓶掣签而定。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格鲁派六大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城西10公里更丕乌孜山麓,初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弟子嘉样曲结主持修建。当时宗喀巴大师弘扬的格鲁派教法,力求整饬西藏佛教的颓废风气,讲求戒律,显密并修,先显后密等一系列改革主张,受到社会上信众的欢迎,宗风大盛。哲蚌寺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格鲁派的力量。起初曾建七个扎仓(学院),后合并为洛色林、果莽、德扬和鄂巴等四大扎仓,寺宇广多,殿堂宏大,最大一处殿堂可容六千僧人同时诵经。全寺定员七千七百僧人,实际住寺僧人至万人之众。寺内兴建噶丹颇章(藏语意为极乐宫)在格鲁派力争掌握政教大权时建造。初期几世达赖即以此为办公地和居处。清顺治九年以后,五世达赖受朝廷册封,才移居布达拉宫,统领全藏。但哲蚌寺的力量仍继续增长,庄园、牧场、农奴、税收在全藏区稳居第一。1959年寺庙改革后,列为保留寺庙。经过僧众多年经营,今已绿树成荫,果实飘香,闻名于拉萨。
        哲蚌寺与色拉、甘丹合称拉萨三大寺,为每年传召大会的主力。寺内有惹大译师的骨殖灵塔,鄂巴殿内大威德本尊亦为罕有的灵物。“通瓦顿登”殿内白度母唐喀亦属最为名贵的画像。
        四大扎仓辩经论教,学风谨严,历辈甘丹池巴中有一半出自哲蚌寺内,可见其学术空气之浓郁,显密双修功夫之深厚。汉地著名译师法尊、观空及欧阳无畏均出自该寺。
        色拉寺位于拉萨城北3公里处,依山面塬,景色优美,是宗喀巴另一弟子释迦也失(明封大慈法王、亦称嘉清曲结)于永乐十七年(1419)兴建。寺内有三大扎仓,二显一密,曾定员五千五百人,实际上约有八千之众。嘉清曲结代表宗喀巴大师于永乐七年晋京陛见,受封大国师,后又加封王爵,使格鲁派在政治上与噶举、萨迦平起平坐,即号称大宝、大乘、大慈三大法王。寺内至今供奉大慈法王塑像及永乐皇帝钦赐金线编成的黑色僧冠;永乐版藏文大藏经是在南京刊刻的,受到特殊礼遇,专修一座甘珠尔殿供养。寺内鄂巴殿及马头明王本尊素有灵验,据说孕妇来此,头礼明王,即可平安顺产。民国年间热振活佛事件中,色拉寺僧众站在爱国立场与外来势力做过英勇斗争,阿旺嘉措堪布即是其杰出代表。寺内在改革后僧侣参加劳动,种植苹果、桃杏等果树,蔚然成林,四百多名僧人怡然自得,过着恬静的宗教自主的生活。

西藏色拉寺


        甘丹寺。在拉萨东达孜县境内,由宗喀巴大师建于永乐七年(1409)。当时,得到乃东阐化王室支持,动员前藏十余县的民工,在山上修成雄伟壮丽的建筑群组。寺内主持法台,即为甘丹池巴;是继承宗喀巴事业的代表,因此,甘丹寺地位非同一般。它是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被尊为祖庭,寺内收藏历辈池巴灵塔及经典文物甚多,还有历朝帝王封赠匾额及礼品。“文革”中被彻底破坏,现开始重建,已初具规模,有若干僧人在此坐静修习。
        扎什仑布寺。在西藏西部地区,后藏的首邑日喀则城西侧。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此人死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创建,到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坚(1567—1662)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一直奉为班禅系统梵修之所。成为西藏地方第二大活佛系统的宗教政治中心。寺内金顶共有十四座,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大弥勒殿有国内最高的铜弥勒像,高达26.8米,镏金铸造,庄严肃穆。全寺有显宗扎仓三,密宗扎仓一,共四所扎仓。曾拥有僧人四千七百人的定员,实际超过五千人。第十世班禅主持修建了五至九世灵塔金塔,并有十世班禅肉身塑像,此为格鲁派第四大寺。今有五百多僧人主寺管理,井然有序。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寺

西藏萨迦寺《莲花生化虹图》


        此寺传统与阿里及拉达克一带藏民广有联系,寺内各扎仓中均有上述地区僧人前来修学。
        塔尔寺。寺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为宗喀巴大师出生之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当地信徒发心始建,到万历五年(1577)建成,后又陆续扩建,成为在青海境内格鲁派最主要道场,又称为黄教第五大寺。寺内建筑融合了汉藏两种风格,气象雄伟。大金瓦、小金瓦两殿屋瓦均为镀金,日照时分,金光闪烁,非同凡响。寺内僧人有三大工艺传统:绘画、堆绣及酥油花灯,号称塔尔寺三绝。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灯节大会,藏、蒙两族同胞及海内外游客成千上万前来观赏,同时又举行“晒佛”,即将一幅长50米,宽20米大佛绣像在山头展晒,任僧俗人众礼拜致敬。寺外大门口有八座藏式塔群,表现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故事。寺内印经厂藏有藏文木刻经版万余片,主要内容是宗喀巴大师师徒诸人的著作。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关,第一世嘉木样活佛(1648—1721)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始建。一世嘉木样协巴,就是今天拉卜楞寺所在地附近札噶地方出生的人。年轻时在西藏哲蚌寺果莽扎仓学经,受教于五世达赖,受全过程宗教教阶学位的学习,曾任果莽扎仓法台,在处理六世达赖与拉萨汗的矛盾中出力甚多,受蒙古王公供养。1709年回甘肃建寺,取名“扎西溪”,共有六大扎仓,即:闻思、居麦、时轮、医方、喜金刚、居巴,显、密各占一半。由于地处四川、青海、甘肃三省邻界处,各地藏胞纷纷前来朝拜,寺内人才辈出,历代嘉木样、贡塘仓、林仓等活佛均为有学问、有德行的高僧,威信甚高,僧侣在研讨佛理上又有特殊贡献,成为格鲁派第六大寺。至今仍是海内外信众心目中圣地之一,其藏书之富亦为国内藏区寺院之首。最近出版的拉卜楞寺藏书目录,可见一斑。医学、天文人才更是受到藏学界普遍称赞。大经堂曾在1985年毁于火灾,现已恢复旧观。
        另外,还有初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的萨迦寺。它是后弘期最早的寺庙之一,也是萨迦派的根本道场。位于西藏后藏日喀则以西200公里偏南处。该派以地为名。元代曾是历任帝师之乡,又受朝廷委派,设本勤管理全藏事务。此时寺庙经扩建规模很大。寺分南北二部,河北部依山而建,为古代建筑及各方丈及各大师、祖师修定读书之所;河南部为大殿,极为宏大。殿内藏书高与墙齐,多有梵本贝叶、手抄善本,成为第一宝库。寺内文物极多,宋元以来珍品,历代帝王封、诏、印、章,以及萨迦五代祖师遗物均保存完好,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