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
与诵念佛经相似但更为简单易做的功德,是称念佛或菩萨的名号。就实践说,念佛有三种方式:称名念佛,即口称佛的名号,长久不辍;观想念佛,在口称佛名的同时,在想象中描绘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和他对于世人的恩德;实相念佛,即同时观想所谓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狭义上,仅把称名念佛叫作念佛,最为净土宗所提倡。《观无量寿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分陀利华就是莲花,可用来比喻人的纯洁高尚,与凡夫俗子不同。在佛教中,它又象征妙法。各种净土也被称为莲花国。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亦靠莲花为其依托。可以称念的佛很多,如阿閦佛、弥勒佛、药师佛、大日佛、阿弥陀佛,其中以念阿弥陀佛最为流行。《大乘起信论》写:“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据说极乐世界平坦如镜,不似这个现实的婆娑世界,到处是山川险阻,崎岖难行。往西方去的路上有三道宝阶。第一道上都是白衣俗人,第二道上道俗参半,第三道上全是僧人。显然,只有念佛的僧人才能登上最高的第三道宝阶,最接近极乐世界。
在中国佛教中,称念菩萨名以为功德的比称念佛名的更为普遍。诸菩萨中,观世音最为有名。他的名字也有译成“观自在”、“观世自在”、“光自在”的,略称“观音”。由于他主张“随类化渡”,不分贵贱贤愚,救一切人脱离苦难,所以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中国人甚至还给他算出了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逢期必到寺院进行朝拜。《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凭借称诵观世音名号,可以除淫欲,排烦恼,得智慧,生勇气;可以摆脱种种危难:为大火所困,火不能烧;为大水所溺,能达浅处;路遇盗贼,贼起慈心;若逢雷电,应时消散;因罪系狱,枷锁开解;面临死刑,刀斧崩断;夜叉罗叉,不能加害;毒蛇猛兽,自动走避;被人推落山崖,能像太阳一般悬空不落;被人暗投毒药,毒药会返回投毒者自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必要时,他还可以应机变现种种化身(三十三身或三十二应),向不同的众生说法,使他们达到解脱。正因为观音能救现实生活中一切苦难,应声即至,不待来世,所以最受信赖,其名即使在佛教以外几乎也是无人不知。对于观音的崇拜,六朝时已经十分盛行。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互相交织,冲突剧烈,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各阶层的人都深深怀着不安全感,普遍希望有个救世主把他们从危难和痛苦中解放出来。此时佛教流行,观世音成为崇拜中心,应该是不难理解的。那时以及以后,辗转传述的观世音救世的故事也就特别多。下面这个《续高僧传》讲的故事,可以说是个典型。
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北凉,大批北凉僧人被迫携械守城。城破后,魏太武帝将他们掠走,让他们在军队中服劳役。一个叫僧朗的和尚和他的同学中途乘夜离队,却发现魏军阵防严密,难以脱逃。两旁都是悬崖。他们只好解下旗鼓上的绳索,绑在树上,把自己吊下去。下到半途,才看到周围全是荆棘,无处插足。在这进退两难,气力将尽,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僧朗建议乞求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于是二人以头叩石,一心专注,默念观世音的名字。忽然,从日出的方向射来一道光芒,照得天地通明。在光明中,他们看出荆棘丛中有一条通往涧底的道路,便顺着它走了下来。待他们落地后,光明慢慢消失,周围又恢复了黑暗。天明后,军队开始搜索。二人处万山丛中,不知出路何在。他们又念起观世音名。正念间,前方猛然跳出一条斑烂大虎。二人朝虎走去,老虎转身便行。这样,在老虎的带领下,他们终于绕出群山,而老虎却不知去向了。
类似的故事很多。如元魏僧人释超达被诬告私藏图谶,官府把他抓起来,将他的脖子锁在车轮上,严加看守。夜间他念起观音名号,车轮不翼而飞,看守亦呼呼大睡。及天明,官兵搜寻,将他身边的草都踏平了,也没有发现他。他可是看到他们每个人的眼睛上都蒙着一块牛皮。但是,有一类故事性质不同,值得注意。比如,《三宝感应要略录》说,荥阳高荀(一作苟)因杀人论斩。他在牢中与别人一起诵唱观世音名,结果枷锁自动脱落;行刑时,刀才举起,已经断为两截,终被特赦。观音救人危难,不仅不论贵贱,也不论是否有罪。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善恶不分,无可称道。但佛教认为,这正是神恩广被,诱人向善的表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出自同样的理论:佛教是善的体现,向佛即是向善。从另一角度说,人人皆有佛性;皈依菩萨或佛,便是佛性觉醒的表现。毫无疑问,观世音信仰在民间广泛流行,来者不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上面的传说故事无例外都是《法华经·普门品》的图解。因此,它们的宣传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把单纯地称念佛菩萨名当做功德,充分地体现了佛教所谓善事的信仰性质。在许多宗教里,信仰者都可能在困境中情不自禁呼唤神祇,祈求他们的救助。但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中,这类行为方式里感情依托的成分已经很少。它成了一种可以实际应用,具有神奇效力的法术。
在中国佛教中,称念菩萨名以为功德的比称念佛名的更为普遍。诸菩萨中,观世音最为有名。他的名字也有译成“观自在”、“观世自在”、“光自在”的,略称“观音”。由于他主张“随类化渡”,不分贵贱贤愚,救一切人脱离苦难,所以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中国人甚至还给他算出了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逢期必到寺院进行朝拜。《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凭借称诵观世音名号,可以除淫欲,排烦恼,得智慧,生勇气;可以摆脱种种危难:为大火所困,火不能烧;为大水所溺,能达浅处;路遇盗贼,贼起慈心;若逢雷电,应时消散;因罪系狱,枷锁开解;面临死刑,刀斧崩断;夜叉罗叉,不能加害;毒蛇猛兽,自动走避;被人推落山崖,能像太阳一般悬空不落;被人暗投毒药,毒药会返回投毒者自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必要时,他还可以应机变现种种化身(三十三身或三十二应),向不同的众生说法,使他们达到解脱。正因为观音能救现实生活中一切苦难,应声即至,不待来世,所以最受信赖,其名即使在佛教以外几乎也是无人不知。对于观音的崇拜,六朝时已经十分盛行。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互相交织,冲突剧烈,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各阶层的人都深深怀着不安全感,普遍希望有个救世主把他们从危难和痛苦中解放出来。此时佛教流行,观世音成为崇拜中心,应该是不难理解的。那时以及以后,辗转传述的观世音救世的故事也就特别多。下面这个《续高僧传》讲的故事,可以说是个典型。
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北凉,大批北凉僧人被迫携械守城。城破后,魏太武帝将他们掠走,让他们在军队中服劳役。一个叫僧朗的和尚和他的同学中途乘夜离队,却发现魏军阵防严密,难以脱逃。两旁都是悬崖。他们只好解下旗鼓上的绳索,绑在树上,把自己吊下去。下到半途,才看到周围全是荆棘,无处插足。在这进退两难,气力将尽,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僧朗建议乞求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于是二人以头叩石,一心专注,默念观世音的名字。忽然,从日出的方向射来一道光芒,照得天地通明。在光明中,他们看出荆棘丛中有一条通往涧底的道路,便顺着它走了下来。待他们落地后,光明慢慢消失,周围又恢复了黑暗。天明后,军队开始搜索。二人处万山丛中,不知出路何在。他们又念起观世音名。正念间,前方猛然跳出一条斑烂大虎。二人朝虎走去,老虎转身便行。这样,在老虎的带领下,他们终于绕出群山,而老虎却不知去向了。
类似的故事很多。如元魏僧人释超达被诬告私藏图谶,官府把他抓起来,将他的脖子锁在车轮上,严加看守。夜间他念起观音名号,车轮不翼而飞,看守亦呼呼大睡。及天明,官兵搜寻,将他身边的草都踏平了,也没有发现他。他可是看到他们每个人的眼睛上都蒙着一块牛皮。但是,有一类故事性质不同,值得注意。比如,《三宝感应要略录》说,荥阳高荀(一作苟)因杀人论斩。他在牢中与别人一起诵唱观世音名,结果枷锁自动脱落;行刑时,刀才举起,已经断为两截,终被特赦。观音救人危难,不仅不论贵贱,也不论是否有罪。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善恶不分,无可称道。但佛教认为,这正是神恩广被,诱人向善的表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出自同样的理论:佛教是善的体现,向佛即是向善。从另一角度说,人人皆有佛性;皈依菩萨或佛,便是佛性觉醒的表现。毫无疑问,观世音信仰在民间广泛流行,来者不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上面的传说故事无例外都是《法华经·普门品》的图解。因此,它们的宣传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把单纯地称念佛菩萨名当做功德,充分地体现了佛教所谓善事的信仰性质。在许多宗教里,信仰者都可能在困境中情不自禁呼唤神祇,祈求他们的救助。但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中,这类行为方式里感情依托的成分已经很少。它成了一种可以实际应用,具有神奇效力的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