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2023-02-25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佛教造像种类和数量之多,居于世界各派宗教之冠,其历史亦很长久。传说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跋蹉国的优填王和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都曾因思慕释迦牟尼而为他造旃檀木和紫磨金像。对此“佛深赞之”,看来不但没有意见,而且表示欢迎。至于公开雕塑绘制佛像以为崇拜的对象,则是公元二世纪贵霜王朝时代的事。今天还能见到的犍陀罗艺术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亦随之而来。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汉魏之际,下邳相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可见造像活动出现极早。其后这类活动高潮迭起,至今犹存的大量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就是证明。寺院中的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像更是不计其数。
        造像之为功德,佛经讲得十分具体。《大乘造像功德经》用释迦牟尼佛的口气说:“若有人以众杂彩而为缋饰,或复熔铸金银铜铁铅锡等物,或有雕刻旃檀香等,或复杂以真珠、螺贝、锦绣、织成、丹土、白灰、若泥若木,如是等物,随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能令见者知是尊容,其人福报我今当说。弥勒!如是之人,于生死中虽复流转,终不生在贫穷之家,亦不生于边小国土、下劣种姓、孤独之家,又亦不生迷戾车等商估贩货屠脍等家,乃至不生卑贱技巧、不净种族、外道、苦行、邪见等家。除因愿力,并不生彼。是人常生转轮圣王,有大势力种姓之家,或生净行婆罗门、富贵自在无过失家。所生之处,常遇诸神,承事供养。或得为主,能持正法,以法教化,不行非道。或作转轮圣王,七宝成就,千子具足;腾空而行,化四天下;尽其寿命,自在丰乐……人天快乐,靡不皆受。如是福报,相续不绝。”他们会生得高矮得体,胖瘦适中,皮白肉嫩,手足柔软,不生疾病,不为水火、毒药、盗贼、刀杖所害。总之,“若有人于生死中能发信心,造佛形象,比未造时,相去悬隔”。就好比掉在茅厕里的人,有的挣扎出来,刮除粪秽,洗净涂香,换上新衣;有的还在坑内未出。造像的好处显然不下于诵经念佛。下面是一个造像救人的故事。
        凉州有个叫徐曲的人,少年时父母双亡,长成后为报养育之恩,手绘千手千眼等六观世音像,安置在住室之内,鲜花陪衬,香烟缭绕,晨昏礼拜,一日不辍。第二年七月十四日夜半时分,他忽然听到空中有人呼他的名字。他问是谁,答说:“我们是你的父母。由于生前恣造恶业,死后堕入了地狱,罚吞红热铁丸。去年二月十八日,有六位沙门前来地狱,威光赫赫,狱卒竟不敢挡。到后,他们收摄光明,为我们亲切说法。我们渐生敬畏之心,最后信奉了佛教,结果有一千多人上生天堂。我们知道是你的恩惠,所以特地来告诉你。”“怎样证明你们就是我的生身父母呢?”空中回答说:“东屋的黄色箱子里有我们为你集攒的金钱百丸,不妨打开看看。”次日徐曲打开箱子,果然有金钱一百;再计算画像时间,正好是去年二月十八日完成的。
        在另一则故事中,六观音并不同时行动,而是分别去六道进行解救工作。
        荆州人赵文侍崇拜观世音菩萨,但他的父母却怀着邪见,一生了无信仰。二老死后,为拯救他们,他敦请善于绘画的巧匠画了六幅观音素像。这一夜,他梦见六观音降临,遂合掌敬礼,请他们告知父母去处并加以解救。这时大悲观音说:“你的父亲正在大焦热地狱,受烧煮之苦。我可以到那里放光说法,使之摆脱痛苦。”大慈观音说:“你的母亲已去到饿鬼处,我可以到那里用双手给她下甘露雨,让她腹中饱满,免受饥饿之苦。”师子无畏观音说:“如果他们被移往畜生之中,我一定加以解救。”大光普照观音说:“如果他们被送到阿修罗处,我当然能够解救。”天人丈夫观音说:“如果他们去了人道,我一定会向他们指示通往净土的道路。”大梵深远观音说:“如果他们往生天上,我一定能救他们出离三界。”赵文侍醒后领悟到观音的意图,便又请来画匠,将观世音像施以彩绘。加彩后,画像立即放光。这一夜,父母托梦给他,告诉他由于菩萨的救济,他们已经往生净土去了。
        无需明眼,也能看出,这实际上不过是六观音化度六道众生说的形象解释而已。仔细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所有的佛教传说故事都脱不开这条创作路线。前述六观音是天台宗所传的称谓;按密宗的顺序则是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和如意轮观音。
        为了突出信仰功德的虔诚内涵,佛教并不特别强调一定要自己亲自造像,能够绘画雕塑佛像固然好,供养他人所造之像也能获救,甚至把一根朽木当观音虔诚供养也可以得到福报:一个孤女种田时发现一段朽木,状似圣像,遂搬回家中,殷勤供养,每餐都把最好的一份敬给它。不久孤女罹疾而终,未几还阳。原来她被一个头颅、四肢残缺不全的沙门从阴差手中截回。而沙门乃是木像观音所化。更有甚者,还有故事讲某人在路边看到一根雕着菩萨像的拐杖,带回家随便挂在墙上,后虽多年忘却不问,终于还是因而得福。这里注重的索性是行为本身了。内心如何,可以置而不问。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类故事典型地体现了佛教劝人有意无意点滴积累功德的说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