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2024-08-11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生死乃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人从降生那天起,到生命完结,他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事件,都受着一定文化模式及信仰的影响。就生与死这两大事件来说,在体现人类的文化模式和信仰方面,似乎“死”要体现得更充分些。
        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因果报应。它不但讲一个人今生今世所做的一切会在今生今世得到报应,即现报。而且更将因果报应扩展为三世因果,并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轮回学说,肯定了有一个可以主宰此生彼生的主体,即灵魂的存在。
        佛教讲人生是苦,并认为已经挖出了苦的“根源”,找到了解决苦的“办法”,指明了乐的“目标”,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灭”。所以佛教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这个“灭”,为了能解脱生死。
        佛教的丧葬文化是佛教对“死”的态度的具体写照。它不仅受强大信仰支柱的支撑,同时还受民俗的影响。由于历史朝代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地区不同,佛教丧葬文化也显示出了它的灵活性。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汉族比较讲究一些的丧葬仪礼。
        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见彼命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因是得成明净光。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段话,也是僧人、居士在临终时应做的事情。
        如果僧人病危,负责照顾他(她)的人便手执经卷,告诉病者经的名字,将佛像对着病者的眼睛,让他(她)观瞻,还给病者念经或称佛名号。佛教认为此时不可同病者闲谈日常琐事,否则会妨碍病危者往生佛国。
        病僧圆寂后,不能马上料理后事,要等待燃尽一支香的时间方可进行,其遗物需封存交专人看管。要请首座来主理丧事。如果是一般僧人,可随宜而行,无劳僧众;如果亡者是位高僧大德,就要隆重荐悼(或遵遗嘱)。
        在荐悼亡僧之后,需为其洗浴净发,穿上洗净的旧衣服,外面搭他生前的七衣,上面露顶,下面赤脚,把念珠挂在亡者的手上,坐具(即卧具)叠好放在脚前边。这些料理完毕以后,再做个简单的佛事后就可封棺了(这时的佛事可由主持或班首带领嗣法小辈跪做)。
        封棺后,鸣钟集众,举佛事。维那念诵:“冥权妙密,示化迹于人天。至性圆明,契玄机于佛祖。恭惟:某某和尚皓然智月,光收万顷之波。允矣悲心,式副十方之感。瞻颜无地披志有归。是集真徒赞扬圣号,为如上缘。”念完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后,举腔《大悲咒》,回向。再举《楞严咒》,再回向。
        入棺三日后即移于法堂。在法堂挂遗像、摆设供器。嗣法小师日夜守棺。棺停三七日,可以火化入塔。当然在停棺期内,亡僧的法眷、道友要来悼亡,其他僧还要举佛事活动。
        在火葬亡僧的前一天下午,客堂要挂牌告知大众。次日(即火葬当日),早粥二声叫板后(叫板是召集僧众的法器),鸣大鼓三下,集众于棺前诵《弥陀经》一卷,乃至上供、说法毕、唱赞已,维那言道:“欲举灵棺赴荼毗(即火葬)之盛礼,仰凭大众诵弥陀之洪名,用表寸忱。上资觉路。大众念佛,送至化坛(即火葬地)。”说完,率众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一边念一边抬棺去化坛。到化坛后,在将要焚烧时,要请主持说法(如果亡者是主持,则要请名德来说法),说完法后方可投火。
        火葬是佛教最常见的一种葬法。在印度,除此之外还有水葬、土葬、林葬等三种葬法,但主要是火葬。佛教传入我国后,火葬扩大到民间,甚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的。随着历代观念与风俗的演变,火葬在我国几兴几衰。迄今,由于人们充分认识到火葬的经济、卫生、节省占地等优点,所以越来越推广开来。
        火葬完毕,第二天入塔。客堂在把灵骨入塔的前一天,先挂牌告知大众,第二天早饭后听板声集于塔前,送灵骨入塔。入塔还要做佛事,佛事内容同前。
        入塔后,库房执事会同两序知事、监院和尚、维那、知客等,把亡者的遗物一一处理完毕。这时,后事基本上就算办完了。余下的事情就是五七送牌位入祖堂、逢七追荐等。这样的追荐直到七七日满为止。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