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斥道士像巫师

2024-01-20 可可诗词网-佛教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关于顾欢《夷夏论》争论的时候,佛教方面就指出,道教修仙,要求改变形体,比如返老还童之类,甚至长生不死,这是违背老庄立言宗旨的。这表明,佛教开始进攻,开始用《老子》、《庄子》等道教的基础理论与流行的道教修炼方法的矛盾来攻击道教。
        为了回答佛教方面的责难,顾欢说,神仙分二十七等,最高一等是“入于空寂,无为无名”。这种说法,和佛教的涅槃近似,顾欢说那些服药炼形的,是寿考之士,不是神仙之流。这说明,道教在防御、在佛教的责难面前,一些道教人士要和长生术划清界限了。
        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道教,确实特别重视长生术,贬低《老子》。陆修静将道书分为“三洞四辅”。“三洞”最重要,但他把《老子》放入四辅,不入三洞,在一部分道士们那里,《老子》的地位降低了。佛教责难道教违背《老子》宗旨,是有根据的。
        这一时期,道教在老子以上,又创造了一位最高神,叫作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仅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老子的地位也降低了。
        但是,佛教方面不断指责道教。北朝的另一高僧道安说,炼服金玉,服气餐霞,企图羽化升仙,尸解形变,这完全违背老庄的本意。这不是正道。所谓《三洞经》,原名是《三皇经》,鲍靖所造。鲍靖因此事被杀,后人忌讳,改称《三洞》。《三洞经》中,都是平庸之言,绝非圣人教导。其中大量的符箓咒禁,荒诞怪异。只有老子的《道德经》,语言朴素,道理也无华,可以崇拜;《庄子·内篇》,也引人进入正道。此外的所谓道经,令人无法卒读。
        北朝的道教,和北朝的儒学一样,对汉代思想继承较多,所以一直崇拜老子。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就说是老子下凡,教他改革道教。要消除张角、张道陵等人的影响,把道教引入正路。
        寇谦之反对服食金丹等。他认为,要想成仙,必须积德行善,还必须有神仙接引。他说,有人炼服金丹成了仙,就认为那是金丹的效力。其实那是由于他积德、神仙接引的缘故。寇谦之对葛洪也不大佩服,因为葛洪专讲金丹,不以老子为然。
        大约在北朝末年,《三洞经》传到了北方,所以引起了道安的批评。但《三洞经》影响很大。《魏书· 释老志》还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说老子“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把老子作为道教的最高神灵。到《隋书·经籍志》,就推崇元始天尊了。说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天地可以历劫损坏,但元始天尊常存不灭。太上老君,乃是元始天尊度脱的弟子之一。《隋书》的记载,说明北方道教当时接受了南方道教的理论。
        《隋书》同时也指出,隋炀帝大业年间,道士们讲经,都以《老子》为本,然后是《庄子》及其他著作。这说明,在三教斗争的实践中,道士们也逐渐明白,应把什么经作为自己的根本。
        唐代初年,佛教继续指责道教中的符箓咒禁、炼丹服气等等。僧人说,道士们手拿桃符,腰里拴着红布口袋,挨街挨巷地驱鬼,一家一家地抚摩小孩,好像一个巫师,哪里是什么大道? 在佛教的指责面前,道士们往往非常难堪。
        唐太宗时,玄奘历尽艰险,取经载誉归来。此后又呕心沥血,把取回的经文译成汉语,唐太宗大约觉得唐朝似乎也应向印度回报点什么,于是命令玄奘把《老子》译成梵文,并派了道士成玄英等帮助玄奘翻译。
        成玄英等为抬高道教的地位,坚持把“道”译为“菩提”(即“觉悟”)。玄奘说,菩提是觉,道是路,路就是人走的路。和菩提意义不同,不能译为菩提,只能译成“未伽”(道路)。道士争辩说,佛陀才是觉,菩提就是道。玄奘毫不退让地说,你们这么说,表示你们不懂梵文。不信你们去问西方人,脚走的路该译成什么?如果不是未伽,我就是罪人。
        玄奘所依据的《老子》注本,是河上公本。这本前面有个序言。道士坚持译出,玄奘坚决不译。玄奘说,这个序言,讲叩齿咽液,像巫婆神汉那样的喋喋不休,等同于禽兽那样浅薄的技巧,不能翻译。

玄奘法师像(西安兴教寺玄奘碑拓本)


        结果如何,现在不大清楚了。但流传至今的河上公本,那个讲叩齿咽液的序言是不见了。
        佛教的指责,从另一面向道士表明,他们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宗教理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