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交融势已成
道教经过唐代的熏陶,理论上已确立以心性修养为最高境界,思想上与佛教合流了。宋代道教,内丹说兴起,更加自觉地向心性修养方面发展。
宋金对峙,道教分为南北二宗。南宗肇端于北宋,创始者为张伯端。张伯端的主要著作有《悟真篇》,是内丹术的经典著作之一。内丹术本来就多比喻,此书更是讲得迷离恍惚。比如炼丹最重要的药物是铅汞。但铅汞是什么? 张伯端说,铅汞不是二气,水火也不是心肾,那么到底是什么? 他也不告诉你,只要你自己去体会。即或如此,《悟真篇》写成后,张伯端仍觉得太“泥于法象”,即拘泥于具体事物及形象,而对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于是他又研究了佛经,读了《传灯录》,又写了三十二首诗曲杂言。其中心意思说,只要能察心观性,不须其他修炼,就可以顿超彼岸,得道成仙。
张伯端的四传弟子白玉蟾,有人怀疑他的上品丹法和禅宗相同。白玉蟾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处处杨柳堪系马,条条大路通长安。他认为,假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的意义马上明了,用不着分佛道异同。
北宗创始人王重阳,以“识心见性”为宗。他认为,所谓金丹,就是本来真性。“识心见性通真正。”王重阳甚至主张:“莫端身,休打坐,摆髓摇筋,嘘嚥稠粘唾……要行行,如卧卧,只把心头一点须猜破。”这一套,完全是禅宗思想。
北宗就是全真教,全真教其实就是三教合一的宗教。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经》、《阴符经》,也有佛家的《心经》和儒家的《孝经》。全真教甚至宣称,孝子即可成仙,好好做官也可成仙。
理论上互相接近,和尚和道士的关系也改善了。宋代朝廷上,也发生过佛道互相排斥的事。比如宋徽宗时,曾命令和尚改宗当道士,并鼓励那些带头改宗的和尚,甚至命令把佛祖改称金觉大仙。但这道命令很快就取消了。宋代佛道二家总的趋势,是互相交融。
陈抟是宋代初年的著名道士,名气很大,传说吕洞宾也和陈抟交往甚密。人们经常在陈抟那里看见一个麻衣道者。流传的麻衣相法,据说就是这位麻衣道者的作品。然而这位麻衣道者却是一位老僧。老僧研究相法,也不合佛门规矩。不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它的广泛流传,至少说明,在人们心里,已默认了佛道二家的水乳交融关系。
《红楼梦》中写了一僧一道形影不离的情形。他们二人除了装束不同,行为则没有一点差别。僧道二家的密切关系,一僧一道的格局,可说是在宋初就形成了。
僧人,甚至还作了道家道统的传人。据道家南宗谱系,张伯端传石杏林(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泥丸),陈楠传白玉蟾。而薛道光,据说是四川的一个僧人,他作了道教南宗的衣钵传人。
道教学习佛教,佛教也不是只当先生。他们也学习道教。
净土宗的创始人昙鸾,是五台山和尚。他重病痊愈后,发誓求长生不老方。他访问过陶弘景,得到十卷《仙方》。回到洛阳,还问菩提流支,佛经中有更好的长生方吗? 他曾想往名山,依法炼长生,没有成行。宋代,还传说他曾经炼过金丹。
敦煌残卷中有《佛说决罪福经》,其中说道,假如能积德,即可增寿。现存《大藏经》中《四天王经》,说每到一定时期,四天王就分别巡视天下,若有积德之人,就让他增寿。也有的经中说,四天王见作恶者,就让他减寿。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其他一些佛经。说明在南北朝时,有僧人已开始追求长生术。
唐代的炼丹术士,有些就是僧人,其中还有的是西域僧人。僧人也曾奉命到南洋一带采药,以配制丹药。
宋代,士大夫谈论金丹术的,十之八九;山林之士,也有十之八九谈论金丹术。其中也包括僧人。但鉴于唐朝的教训,服食的不多。
据苏辙说,扶风开元寺僧人曾把金丹术传给苏轼,苏轼说,他对此术兴趣不大。那僧人说,我就是要传给那兴趣不大的人,贪财的我还不传呢!
在世俗生活中,谁家作法事,往往是一边和尚,一边道士。和尚照样也念咒、也驱鬼。道士们甚至也供奉佛教的神灵,如弥勒佛。二家的交融,已经相当彻底了。
宋金对峙,道教分为南北二宗。南宗肇端于北宋,创始者为张伯端。张伯端的主要著作有《悟真篇》,是内丹术的经典著作之一。内丹术本来就多比喻,此书更是讲得迷离恍惚。比如炼丹最重要的药物是铅汞。但铅汞是什么? 张伯端说,铅汞不是二气,水火也不是心肾,那么到底是什么? 他也不告诉你,只要你自己去体会。即或如此,《悟真篇》写成后,张伯端仍觉得太“泥于法象”,即拘泥于具体事物及形象,而对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于是他又研究了佛经,读了《传灯录》,又写了三十二首诗曲杂言。其中心意思说,只要能察心观性,不须其他修炼,就可以顿超彼岸,得道成仙。
张伯端的四传弟子白玉蟾,有人怀疑他的上品丹法和禅宗相同。白玉蟾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处处杨柳堪系马,条条大路通长安。他认为,假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的意义马上明了,用不着分佛道异同。
北宗创始人王重阳,以“识心见性”为宗。他认为,所谓金丹,就是本来真性。“识心见性通真正。”王重阳甚至主张:“莫端身,休打坐,摆髓摇筋,嘘嚥稠粘唾……要行行,如卧卧,只把心头一点须猜破。”这一套,完全是禅宗思想。
北宗就是全真教,全真教其实就是三教合一的宗教。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经》、《阴符经》,也有佛家的《心经》和儒家的《孝经》。全真教甚至宣称,孝子即可成仙,好好做官也可成仙。
理论上互相接近,和尚和道士的关系也改善了。宋代朝廷上,也发生过佛道互相排斥的事。比如宋徽宗时,曾命令和尚改宗当道士,并鼓励那些带头改宗的和尚,甚至命令把佛祖改称金觉大仙。但这道命令很快就取消了。宋代佛道二家总的趋势,是互相交融。
陈抟是宋代初年的著名道士,名气很大,传说吕洞宾也和陈抟交往甚密。人们经常在陈抟那里看见一个麻衣道者。流传的麻衣相法,据说就是这位麻衣道者的作品。然而这位麻衣道者却是一位老僧。老僧研究相法,也不合佛门规矩。不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它的广泛流传,至少说明,在人们心里,已默认了佛道二家的水乳交融关系。
《红楼梦》中写了一僧一道形影不离的情形。他们二人除了装束不同,行为则没有一点差别。僧道二家的密切关系,一僧一道的格局,可说是在宋初就形成了。
僧人,甚至还作了道家道统的传人。据道家南宗谱系,张伯端传石杏林(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泥丸),陈楠传白玉蟾。而薛道光,据说是四川的一个僧人,他作了道教南宗的衣钵传人。
道教学习佛教,佛教也不是只当先生。他们也学习道教。
净土宗的创始人昙鸾,是五台山和尚。他重病痊愈后,发誓求长生不老方。他访问过陶弘景,得到十卷《仙方》。回到洛阳,还问菩提流支,佛经中有更好的长生方吗? 他曾想往名山,依法炼长生,没有成行。宋代,还传说他曾经炼过金丹。
敦煌残卷中有《佛说决罪福经》,其中说道,假如能积德,即可增寿。现存《大藏经》中《四天王经》,说每到一定时期,四天王就分别巡视天下,若有积德之人,就让他增寿。也有的经中说,四天王见作恶者,就让他减寿。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其他一些佛经。说明在南北朝时,有僧人已开始追求长生术。
唐代的炼丹术士,有些就是僧人,其中还有的是西域僧人。僧人也曾奉命到南洋一带采药,以配制丹药。
宋代,士大夫谈论金丹术的,十之八九;山林之士,也有十之八九谈论金丹术。其中也包括僧人。但鉴于唐朝的教训,服食的不多。
据苏辙说,扶风开元寺僧人曾把金丹术传给苏轼,苏轼说,他对此术兴趣不大。那僧人说,我就是要传给那兴趣不大的人,贪财的我还不传呢!
在世俗生活中,谁家作法事,往往是一边和尚,一边道士。和尚照样也念咒、也驱鬼。道士们甚至也供奉佛教的神灵,如弥勒佛。二家的交融,已经相当彻底了。
北周影塑羽人(敦煌第297窟)